陳秀明
從事小學語文教育二十年,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深有感悟,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低。所以,閱讀教學在語文課的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如何更好地進行閱讀教學呢?讓我來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問題探究,培養興趣
問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泉,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是學生保持不懈探究的動力。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在閱讀中參與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酸的和甜的》一課時,先出示課題,讓學生找出中心詞后,師生進行一次簡單的對話。老師問:“什么是酸的?”學生齊聲回答:“葡萄是酸的。”“這是誰說的?”老師又問。有的同學回答:“是狐貍說的。”老師又問:“那甜的,又是誰說的呢?到底葡萄是酸的還是甜的呢?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思考,邊討論。”對話一結束,課堂就馬上活躍起來了。默讀的默讀,朗讀的朗讀,小組討論的討論,學生都急著到課文中找答案,個個參與,積極性很高,閱讀興趣濃烈。這一教學環節,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引領學生去探究,去解決問題,讓學生有成就感,從而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小學各年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生精讀,略讀和瀏覽。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讀書對訓練語感的有效性,強調讀書對幫助理解、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性,所以,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進行教學。在課堂中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感悟課文內容梗概。以讀為本,要注意語義疏通,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學生讀書時能合理調動多感官參與,目視、口誦、耳聞、心思。一邊讀,一邊快速檢索貯存在記憶中的“心理詞典”,聯系上下文,對課文進行語義的疏通和整合,引導學生敏銳觀察課文的主要話題,發現中心句、中心段,從整體上感悟課文的內容。
三、拓展知識面,揭示規律性,獲得真知
教學應該揭示規律而不應當就事論事,以教學生看圖寫話為例,我們的目的不應當只放在敘述某一件具體事情上,而應當教給學生方法。一幅畫畫上個太陽或彎彎的月亮,這說明發生在白天或晚上,因此必須有所交代。但有時候那光芒四射的太陽不僅表示白天而且表示夏天的中午,因為后面一幅畫上畫著一個滿頭大汗的人。有時,畫面上雖然沒有太陽和月亮,但也照樣要寫出時間,有時需要寫出特定的時間,如夏天、暑假的一天、星期天,有時只要一種模糊的表達,如一天、一天晚上。雖然只有一個時間的表達,什么時候要清晰,什么時候要模糊,什么時候要寫炎熱的中午,什么時候要寫漆黑的夜晚,如何判斷,前后有因果邏輯聯系,把這些教給學生就是教給了學生方法。當然一篇課文就事論事,按字做解,教起來方便,而教給規律要費事得多,但懂得規律,獲得真知,才能從素質上得到提高,為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推敲品析,增強感悟
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語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并通過文字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使他們感情契合,培養敏銳的語感。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作品,編者和教師之間的平等對話。”
1.比較中訓練,感悟用詞的準確性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培養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在閱讀教學中,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可通過減一減、換一換、調一調,加一加等形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準確精妙,挖掘其蘊含意義。
2.品評中訓練,體驗語句的情感
在閱讀中要善于把學生的儲存信息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產生情感共鳴,要把語言的品析與體味聯系起來,使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再見了,親人》中有一句“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單從字面上講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通過琢磨,學生從“雪中送炭”這個詞,品味出了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五、廣泛閱讀,積累語言,深化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減輕學生負擔,使學習變得輕松的解決辦法之一是使學生大量閱讀。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