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順榮
為期近兩個月的課堂能力大賽已結束,個中的滋味只有自己去體會。都說“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教師,我經歷了素質教育的東風,杜郎口模式帶來的困惑,但給我留下的記憶卻很寥寥。
素質教育只是指出了一個目標,一種方向,是一面旗幟,但談到如何操作,具體實施,卻如水中花,鏡中月,于是乎上面說要切實提高學生素質,我的理解就是少布置作業或不布置作業,我一直不很清楚較少作業量即是素質教育;上面說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于是課堂上變得異常熱鬧,學生敢討論了,敢說話了,至于討論什么?如何討論?效果如何?卻令人很疑惑;上面說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師統得太死,于是音樂課、體育課堂而皇之的與語文課成了姻親,我在這里既不是反對素質教育,更不是批評誰,只是“繁華過后盡墟無”,到底學生學到多少東西,我不得而知。
素質教育在曲折中前行,在碰壁中修正自己的方向,而教育更是為千家萬戶所關注,中國式的教育在默默中承載了太多太多。“杜郎口教學模式”在此時如平地驚雷,我們認識了以崔齊升為領航者的一批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他們在摸索中殺出一條血路。但在此時也出現了一片反對之聲,因為現在已經有教育專家站出來指出杜郎口教學模式的弊端,甚至有人說這是李炳亭先生一手炮制出的最大騙局。但至少我認為杜郎口的存在即是辯證而合理的,杜郎口帶給我們老師最大的思考是如何讓我們的學生解放出來,杜郎口的精華并不是黑板,也不是非要讓老師“閉嘴”。而是讓學生享受人的權利!所以,杜郎口的精神我認同,但未必要照搬照抄,杜郎口模式是有其一定的背景和根源的,離開了杜郎口這塊滋生他的土壤,杜郎口模式還能生存下去嗎?“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魯迅先生在很多年以前說的“拿來主義”至今仍很有可取之處。
課堂改革能力大賽在此時的推出,我認為至少在我校是成功的,“人人參與,分享經驗;能力提升,成功喜悅”。大家從最初的質疑、迷惑、接納、參與到最后的成功、喜悅、反思。還記得我們的小組為了教學設計上的一點分歧而爭得面紅耳赤;還記得參加說課的老師為了能夠脫稿說課,多少次燈下不眠,熟記說課內容;還記得講課的老師為了一個環節的設計,而加班到深夜,為了課堂銜接的自然流暢而一次又一次地反復論證。
我想這就是團隊合作、人人參與、經驗分享的精髓之所在吧。我校的能力大賽之所以能夠成功開展,得益于有一個團結凝聚的領導集體。與一位同仁閑聊,無意間說起了課堂能力大賽的事情,他卻說出了令我瞠目的話:“課堂大賽那是名師、骨干的事,讓他們整去唄。”折射出的問題無外乎是老師缺乏參與意識,宣傳力度不夠,名師骨干未能起到應有的示范引領作用等等。但我認為暴露出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領導班子渙散,領導哪怕有心想開展活動,但得不到中層的有力支持,最后不了了之。
成績如過眼云煙,不能代表什么,只能證明曾經大家付出過,收獲過。“而今邁步從頭越”,我相信在新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我們必將開拓出屬于我們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