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生 周德武
摘 要:該文提筆的背景是基于作者自身教學實踐的需要,基于一些學生對學法的迫切需要,筆者又充分認真地分析了人教版新課標的教材,認為“點面結合”是中學化學教材基本的編撰方法,也應該是教師的基本教法,學生的基本學法。它有基本的數學理論根據和哲學理論依據。該文作者試圖通過對高中化學內容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進行新的建模,使學生對零散的化學知識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和網絡,以期對高中化學教學起到促進作用。即用點面結合方法統合高中化學知識,用于指導高中化學的教學,解決知識零散問題。
關鍵詞:點面結合 重點 思維建模 知識統合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2(c)-0121-02
1 問題的提出
學生對化學的認識有誤區,認為知識點太多,要多記多背,重點抓不住。作為高中化學教師,經過多年思考,認為通過點面結合方法可以統合絕大多數化學知識,形成知識和思維網絡,突出重點。
2 點面結合的理論根據
在數學幾何學上,“點”就是沒有大小沒有體積而只有位置,不可分割的圖形。“點”運動成線,“點”若只沿一個方向運動形成直線;“點”若改變方向運動形成曲線(包括折線)。“線”運動形成“面”,直線若只沿一個方向運動形成平面;曲線若沿一個方向運動形成曲面(包括折面)。不管什么“線”沿多個方向運動形成折面。“面”運動形成“體”,面面相交成線,線與線相交成點。因此點線面體組成了多姿多彩的圖形世界。其中“點”是構成圖形的最基本元素。我們試圖用幾何學上的點線面體來網絡和理解我們的化學知識。數學是基礎學科,是工具。我們以此為依據,是有科學依據的,也是符合邏輯思維的。
在哲學上,“點”就是個性,是矛盾的特殊性;“面”是共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個性中體現共性,共性也體現在個性中。即“點”可形成“面”,“面”中包含著“點”。
從“點”到“面”關系是符合人類認識世界發展趨勢的,是符合認識論原理的。人們的認識水平總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個體到整體,由局部到全部,由狹窄到寬廣。
3 思維建模,知識統合
建模就是建立系統模型的過程。凡是用模型描述系統的因果關系或相互關系的過程都屬于建模。
所謂的思維建模是指通過抽象,概括和一般化,把特定的研究對象或問題轉化為普遍的本質規律(一個已有的關系、共性或結構),從而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法,其原理就是人們常說的“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用已知來解決未知”。
化學上利用上述原理構建化學知識網絡或體系,稱之為化學建模。不管什么樣的模型都是幾何學上的線面體,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點”運動所致。現在我們就化學上的“點、線、面”作粗略的定義。所謂化學上的“點”在不同知識塊中含義是不同的。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部分“點”就是“元素、原子、物質”,對應的“面”就是三者聯系的知識;在無機部分“點”就是代表元素,對應的“面”就是一族元素;在有機部分“點”就是代表物,對應的“面”就是同系物;在實驗部分思維“點”就是三個。第一個思維“點”是“能做事”。對應的“面”如下:鑒定,鑒別,提純,分離,制備。第二個思維“點”是“能謀事”。對應的“面”是:就是實驗設計。第三個思維“點”是“能斷事”。對應的“面”就是實驗評價。計算部分的“點”是物質的物質的量守恒,對應的“面”就它聯系的宏觀和微觀計算。
(1)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方面“點面結合”的思維建模。
首先我們來看物質的宏觀組成和結構(見圖1);再看物質的微觀組成和結構(見圖2);再看看物質的性質方面,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化學性質通過各種方程式(離子方程式、化學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電極反應式等)具體體現出來。
物質的分類部分,內容簡單,我們不敘述。再看邏輯網絡物質的變化部分內容(見圖3)。
(2)化學計算部分進行“點面結合”建模,點就是“物質的量”,“面”就是物質的量所能輻射的能聯系的各個方面的計算(也叫“物質的計量”),另有少量計算散落在別的板塊之中。
(3)無機化學“點面結合”的思維建模(見圖4)。以代表元素為“點”,它的運動形成上述“線型”,然后每類物質與其它物質反應形成網絡,再擴展到“面”即整族元素。這就是物質的相似性,再掌握個別元素的特殊性,幾個元素性質放在一起會發生數學上的遞增或遞減的變化,依據量變到質變的哲學原理,我們稱之為遞變性。因此,“面”上的性質主要就是“三性”。
(4)有機化學點面結合的思維建模(見圖5)。當然不同類物質之間,有的“點”運動成“線”型,有的成“環”型,模型(見圖6)。
(5)下面我們對化學實驗部分內容進行“點面結合”構建模型(見圖7)。
以上就是我們對整個高中化學內容所構建的思維模型。
4 結語
通過點面結合統合了整個高中教材內容,形成知識網絡,突出了重點,那就是我們所說的“點”。有的想法不成熟,有的也可能牽強附會,有的可能不夠準確,我們可以討論,并將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以期對我們的教學起到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化學[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皮亞.發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 西南師范學院化學系.中學化學教學法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