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紅
摘 要: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是當今國內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所推崇的、探索的、全新的課程,農村學校在實踐與探索中積累了諸多的經驗和理性認識,但在執行過程中面臨教育行政部門的、學校的、教師的、學生的、家長與社區的諸多問題,學校必須準確及時解決上述問題,研究性學習才能有效的實施。
關鍵詞:農村學校 研究性學習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2(c)-0249-02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新課程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出現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該學習方式是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種獲得知識的渠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增加信息的交流,培養合作的精神,鍛煉組織管理的能力。但是必須看到,在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引發我們的深思。下面筆者依據自身的觀察與工作實踐,梳理幾條有關農村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問題一:農村教育行政部門對研究性學習缺乏有效的督導與管理。
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建立對研究性學習執行情況的監督評價機制。缺乏對研究性學習質量評估監控,一些學校雖然把研究性學習安排在課表中,實際卻形同虛設,研究性學習課時隨意被其它學科占用,導致研究性學習的發展更加沒有空間。
教育行政部門缺乏對指導教師的配備。隨意的安排指導教師和教育研究人員,即使配備充足,仍有一些教師要身兼數職,因此不能夠真正的投入到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和學習中,從而缺少了對教師、學校專業引領的能力。
教育行政部門缺乏對資源的整合,出現了教研、培訓機構兩條線的現象。大部分培訓部門負責教師的培訓,卻不參與研究,同時在教師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如:培訓周短、培訓的形式單一、培訓的內容缺乏系統全面、專設計欠合理。因此,研訓不能很好結合,導致教師反映參加培訓與實際教學問題相差甚遠,題收效甚微。沒有把研究性學習納入考試綜合素質評價。
問題二:農村學校對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流于形式,重視程度不夠。
許多學校校長教育理念沒有轉變,沒有建立新型的教學管理制度,無法及時的實施相關制度保障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和實施。特別是一些學校沒有按照國家規定安排課時,出現了其他學科占用研究性學習課時的現象。
不能夠合理的安排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的配備。例如:一些學習只有一位專職的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而該教師學院負責全校所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教學。還有一些學校把研究性學習安排給需要特殊照顧或教學能力較差的教師,甚至直接安排給班主任。
學校缺少協同教學、整體研究的學習氛圍。一些學校認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會影響其他學科的教學,從而排斥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學校不能整體的規劃研究性學習的活動類型和學習內容,造成單一的活動類型、活動主題,從而難以達成讓學生最大限度的接觸社會生活的目的。
問題三:農村教師教學理念沒有轉變,對研究性學習缺乏有效的指導。
許多指導教師缺乏系統培訓,甚至沒有參加培訓,這就導致缺乏高水平的、及時的專業引領,教師專業成長速度緩慢,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把握不準,導致研究性學習不能有效的實施。
有些教師不具備研究意識,無法通過實踐反思、合作研討、理論學習等方式解決實際的問題,而只是以個人經驗為解決問題的依據,從而在指導過程中出現偏差。
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活動,若教師缺少組織能力,就很難成功。由于工作任務重,參與研究與實施的積極性不高,消極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現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一些教師抵抗或是藐視研究性學習,認為研究性學習是少數教師和個別學科的事,與自己無關。
問題四:農村學校學生對研究性學習認識不明確,積極性不高,缺乏興趣。
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明確。好多學生沒有領會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意義,往往認識不到研究性學習對自我成長的價值,結果對此活動產生一種排斥心理。
學生的學習觀念需更新。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考試和分數仍然束縛者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也很難投入到研究性學習中,從而導致學生對此活動失去興趣。
學生缺乏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性學習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現實、不完整、不合理,容易使學生的實踐過程處于盲目的、無知的、無序的自發狀態,要想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能是紙上談兵。
問題五:家長與社區對農村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支持與配合不夠。
現階段,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和期望仍以分數和升學為依據。家長在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一個學校的辦學能力時,往往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為準的,家長既不支持也不關心與升學無關、與考試無關的事情,甚至有一些家長認為會影響孩子的升學和考試分數,而保持反對的意見。這些家長都忽略了學習時的感受和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社區沒有全面的認識到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一些社區認為學生的任務就是坐在教室里學習,研究性學習并不能作為學校教育的內容,因此不支持學校開設的各類活動。特別是一些社區擁有的展覽館、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有限,相關的社區資源不愿意給學校使用,因此為學校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使得活動的范圍和程度都受到了限制。
針對上述農村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們在觀察與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如下相應對策。
對策一: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督導與管理。
制定研究性學習評價方案、研究方案、內容開發與資源利用方案、教師培訓方案等,通過各方案能夠長期的規劃研究性學習實施的評價、組織、措施、步驟、方法和內容等方面。以此為基礎,分年度的制度各計劃,保證研究重點的落實,以半月為周期,對具體工作進行短期的安排。從而把長期規劃變成階段性規劃,最后到短期規劃,使工作步步落實、環環相扣,在研究性學習中落實各方案的要點。同時,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督導與管理,檢查和評估,引導學校認真落實計劃,對學校的實施策略、實施的成效、相關保障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進行全面、合理的評價。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開發資源。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提供政策支持,為社會資源的利用牽線搭橋,要有意識拓展研究性學習基地,如學校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研究性學習教育基地的建設、新建學校在總體設計和設施、器材的配置上,充分考慮到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對實行研究性學習提供物質保證。
調整教師編制結構,落實專職指導教師的待遇、工作量計算標準、職稱評定的方式與程序、考核獎勵辦法,將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學質量作為教師業務考核、晉級、職稱評定、評選先進的依據等,激勵教師全身心的投入到該活動中去。同時,監督學校把研究性學習納入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真正落到實處。
系統培訓,加強合作。督促各級教研室和培訓機構組織力量,加強合作,對指導教師進行系統培訓,并進入學校,引導教師圍繞利用網絡與計算機開展活動、手工設計與制作、實驗、怎樣調查和訪談、表達與交流、撰寫活動總結報告、搜集和處理資料、設計活動方案、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等方面進行基本的指導。
對策二:農村學校要對研究性學習合理規劃、科學實施。
校長是學校辦學方向的掌舵者,教育思想的貫徹者。校長必須切實從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出發,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反思、生成、實踐、交往、體驗、探究等的教學價值。研究性學習可以集中體現新課改的核心價值和基本理念,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第一責任人是校長,因此,校長需要充分理解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帶頭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從而確保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學校應依照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建立新型研究性學習制度,同時也決定了學校要根據實際,成立由校長牽頭的學校研究性學習教研組,統一規劃研究性學習的發展,統籌安排和利用學校的人、財、物,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學校應對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在學生安全保障制度、優秀學生的表彰制度、學生評價制度、教師指導經驗的交流制度、教師指導制度、計算教師工作量制度、時間制度、活動項目經費保障制度、建設檔案制度、校內設施設備使用制度、實施情況的評價制度上有創新。
加大培訓和校際合作力度。提供定期的培訓和國內外最新相關研究動態、信息、成果,增進校際之間的聯系,拓展本校各個方面的知識面,促使研究性學習長期、穩定發展。
要充分挖掘學校傳統活動的優勢。從學校現有實際出發,對全校研究性學習進行整體規劃,構建整體框架,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性學習的具體目標、實施方式、實施過程,充分評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踐能力。
建立活動實施的考評制度。多給教師展示才華、發揮特長和自我實現的機會,挖掘現有教師潛力。要求主導教師是班主任,指導教師是各科的任課教師,各個班每學期確保開展1、2次研究性學習,每個學生至少參加一次完整的研究性學習,每個教師都應具有綜合實踐指導思想和具體的指導方案,對優秀的學生給予獎勵,而缺項的學生則按未完成任務進行處理。
對策三:農村教師要加強學習,更新理念,有效指導。
教師應積極參加培訓。把自主實踐和理論知識結合在一起,實現個人自主學習和集中學習的結合。該校把經驗交流和實踐探索相結合,把個人的研修成果和學校的整體觀摩相結合,從而掌握研究性學習的特點、認識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把研究性學習當作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和師生平等交流、對話的過程。師生是研究性學習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教師要樹立民主思想,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和探索問題。把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作為提高學生能力、健全學生個性、轉變學生觀念的契機。
教師要積極發揮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教師要充分地利用本地區的教育資源和優勢,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通過調查、訪問、觀察、測量、實驗,去親身經歷和實踐,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環境里活動。同時,強調在活動中小組協助學習,提高學習者之間的互相啟發學習,提高學生相互間的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要重視研究性學習個案的跟蹤和案例的整理,積累學習資源,積極參加教研科研部門組織的優秀案例、研究性學習論文等比賽。
對策四:農村學校要教育學生轉變學習觀念,激發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
使學生明確研究性學習的主題范圍。研究性學習的主題范圍包括學生與自我關系,學生與社會生活,學生與自然的基本問題與情境。研究性學習的主題來源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個體生活。只要是學生自主選擇或提出的活動主題,只要是與學生現實相關聯的,都可以作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關于研究性學習的觀念。在開展活動的形式上,教師需要善于創造各種情境,讓學生明白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形式是各類活動,以自身經歷為依據,讓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各類活動,在“探究、實驗、考察、做等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感受和體驗生活,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在設計活動方案時,應該明確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并不要求學生采取固定的活動形式和過程。學生可以從現實生活出發,搜集各種解決問題的資料,自主的制度活動計劃和方案。在制定計劃和方案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生產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只是指導學生怎樣與活動對象交流,怎樣進入活動情境,怎樣做好活動記錄,怎樣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怎樣保證活動的安全性。通過成果的交流和反思,培養學生養成總結的習慣,且通過總結來提高活動的效率。與此同時,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責任心以及與他人的合作情況,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自我批評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對策五:農村學校要加強家校合作,注重社區建設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基地建設。
對家長作有效的解釋或引導。研究性學習是以提高學生生活技能為目的,學校應該對家長作些有效的解釋或引導;研究性學習的培養目標與其它學科相一致,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一般是隱性的,而其他學科的目標往往是顯性的,且與考試直接相關,可以通過測驗直接檢測,因此,只有加大解釋和引導力度,才能使家長消除對研究性學習目標的誤解。
注重家校合一的共同參與性。在研究性學習中,應經常設計一些可以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活動。比如利用網絡查詢資料,讓學生和家長一起討論查找目標——去網上查什么?怎么查?怎么篩選資料?把實踐活動生活化、學習化,提高家長的參與性。
及時與家長溝通。教師及時與家長溝通,參與一些成果展示交流活動,促進學科的發展,讓家長切身體會孩子的變化,家長自然會發現學生的進步。
政府應加大引導力度,利用社區人力資源,注重社區建設和研究性學習實踐基地的建設,在研究性學習基地應該配備實踐的設備和場所、多樣化的實踐素材、專職教師,并能夠為大批的學生提供基本學習和生活條件。同時,學校可以多開發一些資源,實現基地和學校的一體化建設,有效的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同時如果我們不能走出去,聯系社區,可以嘗試“請進來”,如讓民間藝人到學校教孩子制作風箏、剪紙等等。
另外,安全問題也是制約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因素。客觀地看安全與升學只是人們把研究性學習擋在學校與課堂之外的一個理由,仔細地想學生的安全并不是制約本活動的根本因素。外出活動要有規劃;提高外出活動的效率;集體外出活動應有指導教師的參與;外出組織應事先克服安全隱患。同時,還可以利用法律手續來保護自己,也可以利用保險手段,以防不測。
總而言之,研究性學習在農村學校實施必須解決的是認識問題和運作機制問題。上述問題得到解決,研究性學習就能有效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常亞歌.中小學教師發展中的幾個誤區與對策[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