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吉
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多元智能理論為目標,為現在的音樂教學提供新的動力。多元智能是高中音樂教學的指導理論,能夠為學生以及教師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能夠按照高中生身心發展規律來進行教學方法和內容的選擇,對學生的音樂需求給予滿足,讓他們對音樂產生興趣,能夠參與音樂學習和創造,給他們的文化素養提供了基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 課改 性質 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c)-0120-02
1 新課程的性質
音樂課在中學教學中并不受到重視,而且存在很普遍的被排擠的情況,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沒有什么壓力,因此音樂課被占用,用來進行其他科目學習的情況比較常見。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價值、水平在教學中得不到體現,學生對音樂課不關注,以至于音樂課性質出現了變化,所以對于新課程改革,教師應該要對這些問題有充分的認識。
音樂課主要是傳播美,進行美的教育。在以往的很長時間里,美育僅僅是當成了道德、政治的附屬課程,對音樂的藝術性過度強調,審美者的人文性和藝術性沒有受到重視,音樂功能被忽略。所以,新課程希望能夠將審美、思想、道德這幾個教育進行綜合,讓學生能夠有音樂素養,這對于音樂教師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
音樂教育不能夠僅僅是對一些特長生進行了教育,需要成為一種大眾化的教育方式。音樂教師面對幾個甚至是幾十個音樂特長學生的時候,其教學也能夠比較順利,可是如果是全部的學生,要讓他們都能夠獲得成長,這將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國長期進行的應試教育無法形成好的教育觀念,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是有不足,所以,在對全部的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需要對學生的音樂學習給予關注。
2 課程理念的轉變
2.1 為了讓新課程改革能夠順利的進行,教師應該要有學習精神和創新精神
基礎教育要求能夠讓學生有較好的基礎,可以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通過教育讓學生形成自學的能力和習慣。現在的孩子他們獲取信息更加快速,很多的孩子都能夠自學成才,因為教師必須滿足信息社會和網絡社會的要求,可以不斷的吸收新的知識,不斷創新,不然無法讓課改順利的推進。
2.2 新課程理念中的課堂并不是以教師為中心,是要求師生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課堂不單單是傳遞知識的地方,也是探究知識的地方,新課程讓學生擁有了很大的挖掘潛力,對學生是一種考驗,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挑戰,音樂教師無論是其職業行為還是習慣都需要滿足新課程的要求,促進這種變化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這也是課改的最大城績。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學會積極認真審閱有關音樂教材、教參等資料,發揮集體智慧,集體備課,各模塊相互交流本模塊的教學思路,取長補短,對整個教學教材進行分析,針對學校生源的優勢特點以及任課教師的個人專業特長,對每個章節的教學進行了補充和取舍,學會如何用教材上好每一節課而努力。
2.3 新課程要求我們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
面對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這四個嶄新音樂課程理念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所要面臨的新的問題。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美啟真、以美儲善、以美輔智、以美怡情是音樂教育最有效功能。但是在音樂教學中如何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這是每一位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內容的審美價值方面,努力發掘音樂的旋律美、節奏美、聲音美、音色美以及音樂內含的構思美、結構美、形式美等。激發感情和抒發感情充分的利用音樂最擅長于抒發感情,最易撥動心弦的藝術特點,誘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情緒體驗中享受和感知美。
營造愉快、快樂和民主的課堂氣氛。充分利用音樂聲效的想象性、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和音樂活動的游戲性,優化學生的心理效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聽覺環境、視覺環境、教室環境和教學環境,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觸景生情的教學氣氛。同時,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展示教師對音樂的摯愛和對音樂教育敬業的人格魅力,開辟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為學生的積極參與與表演欲望的充分展示提供實踐的舞臺。
每個學生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音樂的學習,感受音樂的美好。音樂教師需要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關注,不再讓音樂教學是簡單的音樂知識傳遞過程,可以形成探討、研究、創新、實踐的風氣,學生通過參與其中享受樂趣。對不同學生的差異性進行承認,可以對這些差異性給予尊重。
對學生的個性給予關注,能夠按照學生的能力來進行教育,提升教學效果,將學生的特長進行轉化,成為教師的資源,對學生提供適合自己學習的機遇和發展空間,能夠去傾聽學生的想法,對學生的選擇給予尊重。發現和調用學生的音樂潛能,讓學生學會自我選擇。音樂課是音樂藝術實踐的過程,音樂教學活動中需要對藝術實踐給予重視,讓學生能夠獲得音樂體驗機會。
3 自我角色的轉變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就意味者人人參與和平等對話,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合作者,教師要平等地參與到學生中,和學生一道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啟發者、誘導者、各種能力和個性的培養者。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見解,善于誘導學生的思路,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善于營造寬松的活潑的課堂氣氛,善于在課堂討論和爭論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必須和學生平起平坐、互教互學,與學生一道共同開發課程,研究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
4 知識能力的轉變
教師的知識除了來自課本、參考教材外,教師的知識積累以及交流互動都是其重要的組成,現代新課程教學對于教師的能力要求比較高,要求具有探索、教學、反思等的綜合能力。
新課程要求教師能夠從整體出發,關心整體素質,能夠將書本知識、個人知識、參考書知識進行融合,這樣才能夠形成動態的知識結構,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
5 教學方法的轉變
教學方法能夠表達出教師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師的素質體現,教育理念、教師素質都對教育質量產生了影響,新課程下,教師一定要能夠改變傳統的習慣,對自身的責任的位置進行重新的審視,給知識轉變以及技能傳授提供指導,讓單純依賴課本進行教學資源開發,轉變為向課程進行開發。教學轉變要從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
總而言之,普通高中進行音樂教育課改既能夠讓學生獲益,也能夠讓教師獲益。經實踐表明,學生對課程改革表示認可,首先,藝術課程改革會給學生增加信心,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的音不準而不敢參加考核,也不會有一種恐懼感來參與學習。其次,新課改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自己的才能發揮具有選擇性,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模塊,這樣的學習要更加的豐富,而且也更加的輕松,從知識的延續性以及心理的解脫都是非常能夠接受的。最后,新課程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大的發展空間,給他們的生存以及發展提供良好開端。作為教師,不用為自己的專業限制而到處奔跑,在改革的道路上總有磕絆,在初期會有目標,但是沒有方向,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學生的思維、管理等等,所以教師在分析教材上花費的時間非常多,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套路不能夠滿足新課程的需求。音樂教師需要對教學觀念進行轉變,不斷的更新自身的知識,滿足教學需求,這樣的轉變能夠讓教師獲得知識、技能的提升,從中感受到價值和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 吳麗群.新課程背景下農村中小學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2] 劉麗霞.近現代早期中西音樂課程觀比較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6.
[3] 趙穎楠.高中音樂課程對學生人格素養養成的影響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4] 劉暢.關于新《音樂課程標準》總目標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3.
[5] 劉龍華.新中國中小學音樂課程的發展歷程及其啟示[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