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單一的教材學習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教師要拓寬視野,全方面、多角度地開發課程資源,優化配置課程資源,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著手,重點分析了優化配置課程資源,提升小學學生語文素養問題。力求通過努力,找到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不斷提升的可靠途徑,以此為相關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鑒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語文;課程資源;優化配置
近年來,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為了順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素質教育正一步步取代傳統的教育模式。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的時代,一個缺乏創新能力的民族終將被淘汰。小學生是祖國的新一代,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因此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創新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優化配置課程資源能夠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給予幫助和指引,有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語文素養。
一、豐富教材內容,優化配置課程資源
語文學習不僅是為了掌握課本上的幾篇課文,簡單地學習幾篇課文就失去了學習語文的意義,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都是按照講解課文、學習生字、練寫作文、做練習題這樣的程序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如果在教材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內容,那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課堂效率自然會提高。
二、運用現代媒體,優化配置課程資源
如今是一個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越來越便捷,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現代媒體提供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從而豐富自己的學生生活。大多數學生由于平時缺少積累,存在千篇一律、內容空洞的現象,合理利用大量的網絡信息資源不僅可以積累寫作素材,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參加社會實踐,優化配置課程資源
優化配置課程資源,不能拘泥于校內課程資源,要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可以組織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帶學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事,從小培養學生孝敬父母、尊愛老人的傳統美德。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出游,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交際能力。在每年的植樹節,學校應組織學生義務植樹,通過親身實踐使學生增強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的意識。
總之,為了使小學語文學習更加有意義、有價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育模式,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從教材編排、校園環境、網絡資源、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充分挖掘一切對學生有益的課程資源,并科學有效地開發利用,將其貫穿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楊云英.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程資源及其開發途徑[J].甘肅科技,2010(12).
[2]云忠梅.如何提升農村學生語文素養[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2010.
[3]張小偉.運用多媒體課件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7).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