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松濤
問題意識是指人類在認識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難以解釋、疑惑的問題,產生一種困惑、焦慮、急于探究的心理狀態。科學的本質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特別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關心的問題。然而,科學課堂上能主動提問的學生很少,往往集中在幾個學生身上,能夠提出的問題也很少,甚至出現教師自言自語、自導自演的“獨角戲”。
一、問題意識淡薄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1.不敢問
有些學生天性膽小,看到老師就緊張,聽課都壓力山大,哪還有膽質疑、提問;有的學生有自卑心理,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萬一說錯了多掉價,丟面子。
2.不會問
部分學生由于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理解和運用能力差,即使想提問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是細狗咬大腿——沒處下口,不知怎樣問。
3.不想問
部分學生特別是成績優異的學生所提問題較為新異、尖銳,若是經常得不到教師的明確答案,他們提問的積極性極易受到挫傷;也有部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不愿意動腦筋思考。
二、增強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
1.構建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敢于提問
真正貫徹課改精神的課堂,應該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么,尊重就是這一關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的功能時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老師尊重、愛護學生,學生才能發自內心地尊重老師、親近老師。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課堂的輕松、愉快,才能克服畏懼、克服自卑、消除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的心理,進而大膽地思考,勇敢地提問。例如,在教學《太陽和影子》一課時,我設置了手影導入新課,當我做了一種手影時,一個平時愛搗蛋的學生大聲嚷了一句:“這個我也會。”我沒有批評他,反而很誠懇地邀請他上臺表演,孩子表演得真不賴,我狠狠地表揚了他。沒想到,這節課的效果出奇的好,學生勇敢地提出了很多問題。影子會變嗎?影子有多厚?影子會離開我們自己走嗎?影子會有顏色嗎?等等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看起來很幼稚、很可笑,甚至與教學內容無關,離題萬里,但教師也需要給予學生以肯定和鼓勵,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和自尊心,使其以后敢于提問。
2.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疑可問
教育學家贊科夫認為:“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中進行的”“這種氣氛會給教學帶來好處,同時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科學探究問題許多來源于生活實際,但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有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及已有的知識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研究學情,創設與教材相關、與學生身心發展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想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進而產生科學探究的沖動與愿望。例如,在教學《照鏡子》一課時,我設置了這樣的教學情境:一名學生打手電筒,一名學生拿著鏡子將手電筒的光來回在教室晃動。學生油然而生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手電筒的光能“跑”到我們的教室里呢?還有什么能把手電筒的光引進教室里?書能反光嗎?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與探索,學到了課本之外的許多知識,最終解決了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課堂充滿了靈動。
3.適時巧妙地激勵學生,使學生樂于提問
教師要適時巧妙地激勵學生,真心實意地表揚學生,鼓勵學生學會發散思維,多角度、多層面地提出不同的問題。對于優秀學生提出的新異、尖銳的問題,教師在褒揚其思維品質的同時盡量給予科學的答復;對于頑皮的學生提出的怪異的問題,教師要慎重對待,盡力從中捕捉智慧的閃光點;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提出的幼稚、膚淺的問題,教師應給予肯定,可以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出與之相關的更深的問題。例如,在教學《我們來抽絲》一課時,一學生突發奇想:“蠶絲能吃嗎?”我首先表揚了他的大膽設想,然后告訴他蠶絲是由十八種氨基酸構成的蛋白質,做食品還沒聽說過,但是從理論上來說是可行的。一顆敢想敢問的火種就這樣悄悄種下。長此以往,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一定會由被動提問逐漸轉向主動提問,并養成敢問、想問、樂問的習慣,科學課堂將真正成為學生的問題自主探究之旅。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