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慧



摘要:助學案的實施,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平臺。針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在編寫助學案過程中,需要強化三個環節:第一,“助”理清知識脈絡體系;第二,“助”掌握基本知識點;第三,“助”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
關鍵詞:課程改革;課堂組織與實施;助學案;自主探究
新課程改革不僅需要改革教育理念,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組織和實施過程中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創新,方為落實新課程理念、達成新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途徑。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助學案”,以“助學案”代替傳統的“教案”,就是探索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新模式、創新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嘗試。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實施“助學案”的必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課要求中學生掌握和理解社會主義道德、法律等基本常識,了解社會發展的過程及規律等知識內容,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的特殊性,學會分析社會生活和人生征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這決定了初中思品課是一門集知識性、科學性、社會性和生活性為一體的學科。就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知識水平、生活體驗、認知規律和社會閱歷而言,要達到思品課提出的要求,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借助一定的“杠桿”,借力推動教學目標的達成。
課堂教學是落實課程標準、達成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和基本環節。“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的過程不單純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術和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全面發展學生智力與體力,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1]傳統的“教案式”教學模式,更多地強調了教師的“教”,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價值,不利于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助學案,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組織和實施模式,則可彌補傳統“教案式”教學模式的不足。
助學案,重在“助”學,是基于學生主動解決和探究問題,是以幫助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和自主學習為主,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組織和實施教學。以助學案主導課堂,實現了從著眼于教師教,到著眼于學生學的轉變;從著眼于教師主體,到著眼于學生主體的轉變;從著眼于教師“教給”學生知識,到著眼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轉變。助學案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學生自主性探究,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并主導課堂動態性發展的教學主旨,基本達成了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改革要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目標,以教學過程的自主性、動態性為特征,積極謀求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生態課堂”的要求。
達到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實現課堂組織的有效性,實施“助學案”,無疑就是這個有效的“杠桿”。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助學案編寫的三個關鍵“助”點
以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為主,這是助學案實施的本質所在。基于這一本質,助學案的編寫過程中需要教師研究學情、研究教材,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筆者認為初中思品課的助學案應強化三個關鍵“助”點,即“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
1.“助”理清知識脈絡—第一個關鍵“助”點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性資源。教師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總體布局,把握教材具體內容在單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務。”[2]實施“助學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也需要學生了解和研究教材的總體布局,學會系統地把握課程結構,掌握課程的總體脈絡。
就初中思品課的結構而言,每一單元都是一個大的知識體系,每一課都是對該知識體系中一個分支的演繹,每一課時又是對一個更小分支的詳細解讀。理清知識脈絡,方能理解單元之間的層層遞進、課時之間的前后承接,將零散的知識進行梳理,實現系統化和綜合化。
在“教案”主導的教學模式中,對知識的梳理是教師拿著“指揮棒”指揮學生完成的。助學案的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將梳理知識脈絡的“指揮棒”直接交到了學生的手中,教師從“指揮員”變成了“裁判員”。要實現此“助”,教師需要交給學生梳理知識脈絡的方法和工具。如列表法、知識樹、知識框架圖等。
知識樹、列表法、知識框架圖都是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研究和梳理某一門知識、某一類知識的結構,可以有效地防止知識的支離破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知識點的整合,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在思想品德課堂中采用這些形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生也會得心應手。
在初二思品上冊第10課《人生與責任》的助學案中,筆者以“知識樹”的形式編寫了課前預習的知識脈絡部分(見圖一)。首先,將課堂“人生與責任”作為樹干;其次,依據課程設置,將“人生與責任”這個樹干分成三個“分支”,即責任無時無處不在、責任是多重的、責任是相互的,這一部分內容在知識樹中是以留白的形式出現的;最后,再進一步詳細“分支”,幫助學生理解和探究責任的這三個特點。
“知識樹”中的“留白”,是學生手中探索的“指揮棒”,指引著學生去了解課程的知識體系與脈絡,給學生留下了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究的空間。
2.“助”掌握基本知識點—第二個關鍵“助”點
觀察、描述性評語、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都是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倡導的評價方式。在這幾種評價方式中,考試無疑是學生最有直接感受且最習慣的一種評價方式。
初中思品課是考查科目,并且是以開卷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查的。這種模式造成了很多學生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思品課的基本知識點,甚至有某些學生認為只要在考試時認真翻書就一定能夠順利達標。這種態度使得學生對思品課的基本知識點一知半解甚至知之甚少,以至最終影響了其對理論知識的深層挖掘與情感態度上的升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間任何事情都是要從第一步慢慢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才能有所成就。知識的累積和完成也是一個由易漸難,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無法一蹴而就的,所謂的空中樓閣也只是一種美好的期望。學習中的基本知識點,就是木之毫末、高臺之壘土、步行千里之第一步。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識點,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因此在助學案的課前預習環節中,基本知識點是必不可少的。
在《人生與責任》的助學案中,筆者將基本知識點的學習化解為“預習檢測”部分(見圖二),通過“預習檢測”這個橋梁,實現了助學案的“助”,引領學生進入課本、進入課堂,實現了自主學習。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筆者將學生需要掌握且應該關注、理解的知識點設為“留白”,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自主學習,了解這些知識點、關注這些知識點,同時也學會從課程內容中提煉、把握重要知識點。例如,“預習檢測”的第一個知識點—“一個人不論處于 —,處在 —,擔任 —,做什么樣的工作,他都有著對自己、對他人的 —。”這一知識點的留白分別需要填寫“年齡、時期、何種職務、責任”,通過引導學生關注這幾個重點詞語,實現了幫助學生理解“責任無時無處不在、伴隨一生”這一內容,基本達成了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目的。
3.“助”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第三個關鍵“助”點
初中思品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貼近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公平、正義、責任、習慣、與父母的關系、與教師的關系、學會與同學相處等,都是學生在現實的生活中必定會遇到,并且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生活智慧才能恰當處理的問題。這種生活智慧離不開社會生活實踐,也需要一定的理論積累。初中思品課就是教給學生這些理論知識的一個重要平臺。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相對于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而言,初中思品課的某些理論知識則顯得過于抽象,甚至陌生。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由于自身發展和社會閱歷等方面條件的限制,還不能對自己和社會有清晰和正確的認識和評價,他們的目標期望值往往比較高,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更多地停留于感性認識,缺乏理性的判斷。
“責任伴隨人的一生,責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是“人生與責任”一課中一個較為抽象的知識點。簡單的知曉,顯然不是教學的宗旨。只有讓學生理解并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認識和行動,方能達成思品課的教學目標。在《人生與責任》的助學案中,筆者將這一知識點在“學習過程—小組互動”環節中,化為三個前后承接的部分,即“回顧責任”、“心系責任”和“展望責任”三個活動(見圖三、圖四、圖五),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促進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
學生的責任感是建立在自我建構的基礎上的,讓學生在反思中思考責任,方能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這種自我教育可以建立在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具體化認知中,也可以建立在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中,學生之間由于經歷、知識、生活范圍上的相近,更容易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討論中讓教育更有實效性。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主渠道,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是實現更大的教育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助學案的實施,引導教師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教材、研究學情、研究優化教學方法和策略上,真正使學生成了學習主體、課堂的主人,最大可能地提高了課堂效率。一份成功的助學案,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點突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符合學情、體現學科特點的特色化助學案。抓好助學案的關鍵點,是編寫助學案的重中之重和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Z].2012.
[2]方國才.《新課程怎樣教得精彩》[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