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宇 莫梓峰 郭艷青
網絡流行語指被網民所熟知并踴躍傳播的網絡語言,包括被廣泛使用的圖形符號,如“笑臉”等。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網絡的普及,教師與學生利用社交軟件在線交流越來越頻繁,網絡流行語在師生對話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由于網絡語言的不規范性,迎合或者拒絕使用網絡流行語成為教師們面臨的時代挑戰。恰當地使用網絡流行語,不僅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可以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網絡語言現象,區分線上線下生活,逐漸消除網絡流行語的負面影響。
一、師生在線會話的基本形式
師生之間的在線會話一般包括實時互動與異步互動兩種形式。
實時互動指教師與學生之間,利用移動電話、社交軟件的文本、語音等功能,就某一主題、特定話題,在同一時間進行交互式會話。使用文本方式的實時互動,信息接收者能夠在第一時間接收到發送者傳遞的信息并及時做出回應,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迅捷性,如同面對面交談。區別在于對話雙方是在“寫”而非“說”信息。使用移動語音功能時,教師將自己的語音傳送給學生,通過調整自己的語音語氣等,可向學生表達更多的意思。教師還可以透過學生反饋的話語的語調、語速等了解學生的狀態,及時找到問題、解決問題,達到面對面交流的效果。這種實時互動避免了當面闡述的尷尬,有助于拉近交流雙方的距離。
異步互動指教師與學生不需要同時在線,信息接收者可以在下次上網時讀取信息后再做出回應,即利用留言功能進行延時互動。與實時互動相比,異步互動具有以下優勢:第一,靈活掌控溝通時間,不會干擾既定的學習、工作、生活節奏。互聯網時代收發信息的便捷,也帶來了時間碎片化的問題。與當期工作、學習無關的信息可能隨時破壞既定的節奏。因此,異步互動的意義在于,可以選擇適當的時間發送或接收信息,為會話雙方提供了靈活的交流時間與空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時間碎片化問題。第二,交互內容更審慎。對于信息發送者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撰寫信息,并選擇合適的時機再發送,以促成接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內容。接收者也可以等到合適的時機再查看,細致考慮如何回復信息,避免了交互內容的碎片化。
二、在線會話對教師語言運用提出的新要求
師生在線會話是日常教育教學的延伸。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郵件、社交軟件等網絡通訊工具的普及,使教師有更多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但是,與日常對話相比,在線會話方式對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對教師文本化語言表達能力與精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線會話主要采用文本的方式“寫”信息。由于雙方往往處于不同的物理空間中,容易受到身邊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會話過程的穩定性受到影響。例如,學生在家上網與教師交流時,可能一邊瀏覽網頁一邊與老師對話,教育效果可能因學生的分心而大打折扣。為吸引學生積極投入對話,減少外界的影響,倒逼教師不得不接受網絡語言形式,這對教師的文本化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挑戰。
另一方面,在線會話的聊天記錄是可以被保留并轉發的,使得教師在較正式的對話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語言使用的精確性、規范性。例如,日常對話中如果發生口誤可以立刻修正,基本不會產生負作用。但是,在線的方式尤其是在群聊情景中,參與情況比較復雜,不規范的表述方式一旦發出,就可能已經被保存或轉發,其影響很難消除。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不少教師比較排斥網絡流行語。
(二)對教師語境控制與把握談話效果提出了新要求
傳統的師生對話,教師與學生雙方通常是在同一物理空間,如在辦公室、課室、操場等,圍繞某一話題面對面地進行持續不間斷的交談。對話雙方必須處于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使得聽話者可以清楚地聽到說話者的語音,能夠把握其基本語義,聯系前言后語并進入特定的語境中。在這種情境中,對話雙方可以彼此觀察到對方說話時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感受到語調語氣等輔助信息,從而獲取對方的情緒、態度等非語言信息,進而領會會話的要義。采用文本方式的在線會話,雙方只能通過文字、符號等信息揣度對方的狀態。網絡語言中圖形圖像符號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非語言信息缺失的問題,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第一,對話過程中所出現的大量與主題不直接相關的圖形符號,容易導致理解歧義。例如,教師發起在線討論,學生沒有給予正式的回復,僅僅給出了一個“笑臉”。那么,這個圖形究竟表示“明白”“不明白”“您繼續說,我得到更多信息就可以理解了”,或者只是敷衍而已等等。由于教師與學生處于一個異度空間,無法把握學生所處的物理環境,很難把握學生的真實意思。這就對教師語境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日常談話無論有多少人參與,在一定時間內總有一個主講人,其他人輪候發言。雖然有時候會出現多人同時發話的發言重疊現象,或者大家都保持靜默的情形,但是各方往往可以通過即時判斷他人的狀態來調整自身,從而解決改變當前狀態。然而,在線會話中發言重疊現象非常普遍。這種情形的發生,可能有利于談話走向深入,挖掘出符合談話目的的新問題,但也有可能導致話輪失控乃至走題等狀況的出現,削弱談話效果。
三、網絡流行語進入師生在線會話的應對策略
一般研究認為網絡語言最初只是網民為提高輸入速度,采用諧音等方式改造了傳統文字、圖片等交流符號,所形成的新式語言符號。在會話中大量使用圖形符號,可能出現話輪片段化、走題等問題,使得部分教師反對以在線會話的形式開展教育教學,或者拒斥一切非規范語言。實際上只要善用網絡語言,發揮網絡流行語在營造語境、調節對話氣氛等方面的作用,網絡流行語進入師生話語系統并非不可接受。
(一)借用網絡流行語體營造輕松的教育教學語境
網絡流行語體特指網絡語言在語言學意義上的風格、格調等,其遣詞造句往往偏離語言文字的正常規范,新奇好玩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也被指責不利于學生的思想與語言發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網絡流行語體不可用,只要恰當利用其形式,將這種語體所呈現出的幽默、夸張、簡捷等風格,用于教育教學語境的創造,有利于營造一種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例如,對于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可以借用“甄嬛體”的表述形式。先采用書面語,以概念疊加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表達出來,讓學生思考一會兒。接著用日常語言來轉折,即以簡單直白的口語方式再表達一次。這樣的語境非常有利于化解學生的畏難情緒,增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與鞏固。
(二)利用圖形圖像調節會話氣氛
在線交流中肢體語言等非語言信息的缺乏,使得圖形圖像的作用凸顯,但這屬于典型的不規范用語,師生對話中要慎用這些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慎用圖形圖像不是說不要使用,而是要有目的性地運用這種表現手法,在合適的時機,選擇合適的圖形圖像,發揮其增強語言力量、調解對話氣氛等作用。例如,教師在發言前可以使用圖形化文本,表示一段教學即將開始,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假如這是一段帶有較強教育性,甚至帶一定程度批評的對話,那么在對話的結尾部分使用幽默或者帶有鼓勵性的圖片,可以起到調解對話氣氛的作用。幫助學生從正面理解這樣一段對話,削弱逆反心理,增強接受度。
(三)引導學生解析網絡流行語的社會機制
語言作為反映社會事實的一種社會現象,折射出的是人們對現實的看法。網絡流行語良莠不齊,所指各有不同,承載著形形色色的價值觀。教育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流行語的性質與作用,規范他們的網絡語言行為,就需要解析網絡流行語的社會機制,引導學生辨清網絡流行語指向的社會現實,引導他們分清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的關系。近年來不斷曝光的“網絡大V”事件,提醒了人們不能只從規范語言行為本身出發,更要注重挖掘網絡語言背后隱含的社會事實。辨明事實,才能解構去魅。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教師們要敢于面向網絡流行語,積極使用具有正能量的網絡流行語。對于負面的語詞則要通過挖掘其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等方式,減輕其對學生們的負面影響,從而形成良好的在線會話環境。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社會存在,進入師生話語系統已成事實。它的出現對教師網絡應用與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積極接受而非拒斥這一新事物,必將促進我們的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前行。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網絡流行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實驗2013年項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會話結構研究”的成果。】
(作者單位: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究基地、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