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最近兩天,微信朋友圈被“藍天白云”刷爆了。有些人不無調侃地說,幸福來得太突然,強烈的讓人眩暈。而在各種美好抒情中,我們應當清醒意識到,藍天白云所代表的,不只是情懷。
藍天白云對群眾而言不會只是情懷。這種幸福感背后是群眾訴求,大家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一碧如洗、云卷云舒的情景,不正折射出對藍天白云的悵然若失嗎?群眾表達的“抒懷”,不僅因其美好,而且因其稀缺。藍天白云這種曾幾何時的“標準配置”,如今卻成了“高級配置”甚至“奢侈配置”,這凸顯了群眾對環境改善的急切向往。
藍天白云對管理者而言不能只是情懷。美好環境不是照片上的美圖,而是群眾生活的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高屋建瓴,但各級管理者應在實踐中時刻踐行。所謂“藍天白云”,其實不僅限于此,也應體現在讓老百姓吃上放心的東西、喝上放心的水等方面。本質上講,這是有關環境建設的整體治理能力問題。對于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管理者不應含糊其辭,更不能在出現特殊利好情懷時見獵心喜,而應看到現象的本質,切實拿出解決辦法,提出可持續和可執行的方案并穩步推進。
藍天白云對國家發展而言不可只是情懷。對美好環境的呼聲近幾年愈演愈烈,甚至出現片面要求環保而去工業化的聲音。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環保與社會發展并行不悖、不可偏廢。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而且中國仍處于工業化未完成階段,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在改革轉型過程中,繼續城鎮化是大勢所趨,城鎮化也需要工業化作為基礎。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保障。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第二產業是吸收大量就業人口、提供較高勞動生產率崗位的堅固磐石。這一切都需要國家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和深化工業化。經濟發展的規劃者們不可因噎廢食或被情懷誤導。畢竟,在“藍天白云”下,還必須有繁榮的生活,這樣才能有幸福的人民。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隨著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增強,調整結構和轉型升級刻不容緩,工業化的技術水平亟需提高。這不僅需要科技創新,也需要國家在國民教育、市場運行機制、政策制度突破等方面深化改革。藍天白云固然美好,但其背后必須是國家強大的綜合治理能力。▲
(作者是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環球時報201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