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 俊
(揚州市檔案局,江蘇揚州,225000)
八年抗戰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日根據地軍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華北平原地區,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和麻雀戰等戰法,名揚天下。在華中水網地帶,新四軍挺進蘇中、蘇北,揚州黨組織配合人民武裝積極開展抗日斗爭,創造出水網地區利用河湖港汊攔河筑壩、改造地形的成功戰例,發展了水上游擊戰。
蘇中地區地處長江北岸,東臨黃海之濱,西以運河為界,北與鹽阜接壤,是多河道的平原地區。蘇中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敵、頑、我的必爭之地。
蘇中抗日根據地大部分為水網地區,這里地勢低洼,水網密布,河湖港汊交錯,相當一部分地區非舟楫不通??箲鸪跗冢捎谌諅诬姄碛薪煌üぞ咂?,占據了水上優勢。
敵偽“掃蕩”這些地區時,憑借速度快、裝備好、火力強的汽艇(群眾稱“鐵殼船”、“鐵板烏龜”或“汽油劃子”)的優勢,每條河流都是他們的水上公路,在廣闊的河湖港汊之中橫沖直撞,行動比我軍的木船迅速得多。在游擊戰術運用“敵進我退”策略情況下,難以擺脫敵人的追擊,如上岸轉移,條條河流都成為我方運動的障礙,加之水田中間的田埂狹窄,沿著田埂轉移,往往遭受敵人的火力殺傷。而在“敵退我追”情況時,木船又趕不上汽艇,難以殲敵。
1941年以后,蘇中抗日敵后戰場的環境變得更加險惡。經過日軍數年經營,偽政權、偽軍警及各種漢奸特務組織已普遍建立,日偽據點及交通封鎖線也形成網絡。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已由季候性的“掃蕩”發展為長時間的“治安強化運動”和“清鄉運動”。敵人在河湖港汊中橫沖直撞,肆無忌憚地殺戮抗日軍民,搶劫人民財產,襲擊抗日根據地,使水網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遭受到很大損失。如《揚州市志》“民主革命斗爭紀略”篇中記載:1941年2月22日,駐興化城的日軍乘4艘快艇突襲設在唐子附近的興化縣委、縣政府機關和新四軍一師二旅六團團部。在毫無防范的情況下,六團團部與二營損失一部,興化縣縣長朱廉貽在倉促轉移中溺水犧牲。
據《揚州革命史料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專輯》記載:1942年9月底至11月中旬,敵人利用有利的地理環境,乘我新四軍主力至鹽阜地區整編之機,集中500多日軍、1000 余偽軍,采取水陸并進,駐剿和奔襲相結合的方法,對高郵地區進行分期分塊的“清剿”,使抗日軍民遭受了重大損失。
如何改變被動局面,使水網地區的特殊地理條件,成為保衛自己、打擊日偽的有利因素?在一次次血淋淋的慘痛教訓面前,蘇中抗日軍民逐漸認識到: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如果依然保持現有地形,是斷然對付不了兇惡的敵人的;小木船是不能與日軍的鐵殼船正面較量的;單純依靠數量少、裝備差的地方武裝力量,也是硬拼不過敵人的。怎樣才能改變這種防不著、擋不住、跑不及的被動挨打的局面?怎樣才能有效地粉碎日偽的“掃蕩”、“清剿”和封鎖,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
針對根據地水面眾多的地理特點,抗日軍民及時總結對敵斗爭的經驗教訓,深入研究對敵斗爭的策略,經過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從老百姓用打壩來防洪排澇的方法中得到啟發,決定在“水“字上大做文章,對現有的河、溝、圩、路、橋作一番有利于抗日軍民、不利于敵偽的改造。軍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用自己的智慧掀起了一場大規模改造地形的抗擊日軍斗爭,創造出一種水網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的獨特形式。
改造地形,主要有打壩、筑堤、破路、撤橋、修橋、建橋等。破路,主要是破壞日偽的主要交通干線和重要補給線。民兵利用夜間破壞公路路段。他們每隔里把路,就把地面破開一個兩三間屋基大的坑口,以阻斷敵人的交通、補給,使敵人驚恐不安。撤橋,既是為了阻止敵人進來,又是為了截斷敵人退路,使其進不來、溜不掉。修橋、建橋主要是便于根據地交通。影響最大、成就最大的,最能代表蘇中軍民改造地形運動的,是打壩。
打壩,在方言中,就是抵制、阻止的意思??箲鹬械拇驂?,首先就是用來阻擋敵人“掃蕩”的。究竟打什么樣的壩才能起作用?開始是沒有經驗的,曾經歷過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即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從壩的使用功能來講,分為封鎖壩與交通壩兩種。從壩的使用時間來說,又分固定壩與臨時壩兩種。封鎖壩又分為軟壩、硬壩、暗壩和明壩數種類型。
所謂軟壩,多數是用樹木、稻草加鉛絲捆扎而成,有時將大樹倒在河里,專擋敵人汽艇。這種壩頭,拖不動,炸不掉,敵人無計可施。
硬壩,即在敵人汽艇經常出沒和通往敵占區的主要交通河及通蕩大河里,除用樹木、稻草、鉛絲以外,主要使用泥土、磚瓦、破船、石滾、草包等層層疊壘夯實而成,打成五、六丈寬的大壩,切斷交通,使敵人難毀難炸。
暗壩,壩體都藏在水面以下,從外部看不到,壩頂離水面一、二尺,表面看去河道通暢,小船亦能通行無阻,而敵汽艇遇上就擱淺,來去不得。
明壩的壩體則高出水面,外部明辨可見。
還有一種特殊的長壩,也稱“穿蕩大路”。為了便于我軍大范圍交通和軍事行動,堅持水網地區的抗日斗爭,在七溝八汊、蘆葦茂密、雜草叢生的大草蕩里,穿蕩筑路。1943年6月,高郵縣委、縣政府就曾經發動數萬群眾,僅用了十幾天時間,就筑起了南北從侍官莊到董家潭長達15華里,東西從蔣戴莊到北官垛長約10華里的兩條穿蕩大路,將蕩區的主要村莊連成一線。有了穿蕩大路,我軍行動自如,而敵人卻不敢貿然深入。
一般外河都打封鎖壩,即打在逼近日偽據點周圍,接敵區、邊緣區以及通向根據地中心區的主要河道口。遇有四叉河口,壩址一般選在上口。無論壩打在哪里,都應盡可能地注意離村莊遠一點,以避免和減少日偽下鄉“掃蕩”時帶來損失。而內河多數打交通壩。交通壩在全區范圍內形成一個完整的交通網絡,縣、區、鄉、村、圩、田之間聯成幾條線。
像地道戰、地雷戰那樣,打壩戰也充滿了創新,驗證了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打壩沒有統一的標準,因地、因河而異。河面的寬度即是壩體的長度,壩體結頂寬度一般都有15-20 米,壩體的高度則根據需要或低于水面,或高出水面,或與岸平不等。有的在壩上有意留下缺口,下面僅能容一條小劃子船通過,上面擔一塊木板或一根木頭就成了交通橋。打封鎖壩是為了阻敵,打交通壩則為了利我。當時有不少壩都同時兼有“封鎖”與“交通”雙重作用。有的壩頭因處于敵交通要道,還設置了拉雷、踏雷,使敵人寸步難行。打壩運動廣泛深入地開展,使村與村之間除不能直接走動外,各地在彎曲的河壩上均可通行。這既阻礙了敵人的行動又改變了水網地區無船不行的局面,有利于群眾的疏散和轉移。經過水鄉軍民的努力,交通壩在縣與縣、區與區、鄉與鄉及村與村、圩、田之間都能連接成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交通網絡和一道道人民戰爭的屏障。
打壩的時間,在接敵區、邊緣區以及敵據點附近,一般是白天準備,晚上突擊打壩。在中心區的內河,因環境比較安定,可在白天打壩。有些大的封鎖壩,打壩時還有部隊擔任警戒。參加打壩的主要是民兵及主要勞動力,以?;虼鍨閱挝唤M織打壩隊,食宿都在壩頭附近。壩打好以后,各地區普遍建立保壩、守壩組織。圩內地區一般建立守壩組,圩南地區設立警戒棚、監督崗、觀察哨。晚上民兵輪流到壩上值班,一旦發現情況,即鳴槍報警,或舉火為號,或鳴鑼聚眾。

人民報:三鄉群眾打壩
改造地形運動始于1941—1942年初,群眾性的打壩運動高潮則出現在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春。各地都把打壩斗爭定位成當時的“黨政民的中心工作”,“把打壩工作作為擁軍的重要任務”。各區、鄉都分別召開行政擴大會、士紳代表會和群眾大會,列數日偽暴行,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講述打壩的作用,號召各界人士和廣大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抗日保家。
高郵四區還編出以下順口溜和唱詞:
水網地區不通旱,
到處是河走路難,
不造橋來不打壩,
來往行人怎么辦?
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繼發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 熊 麗等(8):1073
敵人下鄉來騷擾,
糧食衣服件件要,
如果壩頭不打好,
問你財產保不保?
壩頭打得好,
汽艇進不了。
生命財產保得牢。
問你打壩要不要?
廣大民眾極為踴躍,在“打壩保家鄉,路通好打仗,擁軍先打壩,軍民是一家”的口號鼓舞下,開展打壩競賽,爭做打壩英雄。群眾自編唱詞,表達打壩的決心:
隆冬隆冬一隆冬,
今天打壩鬧烘烘。
不要你拉來不要你哄,
我們都是打壩英雄!
人多一心好辦事,
一天就把個壩打成功。
據1944年4月《興化縣冬季工作報告》統計:1943年9月至1944年2月,僅老圩、永合、草馮、海河4 個區投入民工58萬人次,完成封鎖壩79 條、交通壩412 條。其中蜿蜒80多華里的興鹽河上打了6 道封鎖壩,百里海溝河上打了5道封鎖壩,白涂河和車路河上各打了5 道與3道封鎖壩。當時全縣鄉村總人口不過40萬,其中中心區直接參加打壩的勞動力就達8 萬多人,即使每個人連續干還要整整7天??梢姶驂蔚囊幠V蟆v時之長、工程之艱巨。
《揚州市志》記載高郵縣委、縣政府發動群眾,投入打壩的軍民達26 萬人次,筑成了南北15 華里、東西10華里的兩條穿蕩大壩,全縣共打壩315 道,其中封鎖147 道、交通168道。寶應發動群眾5萬多人,在廣洋湖、射陽湖等處筑堤打壩,修建大堤8 條,總長達70 多公里。筑成的廣蔣大壩穿越廣洋湖,溝通南北聯系,新四軍、游擊隊經常在這條壩上往返,攪得敵人惶惶不安。江都縣筑大型攔河壩、封鎖壩8 條。泰縣僅姜北地區就筑壩35條,長1000多米。夏朱、河橫等幾個鄉一次到泰東河打壩就組織了上千人、200多條船只。在揚州市檔案館館藏的根據地老報紙中,經常有關于軍民打壩的報道。
在改造地形運動中,還涌現出了許多打壩筑堤的英雄集體和個人。如寶應縣安豐區農抗會會長李兆祥已經57歲了,在寒冬臘月里率先跳進刺骨的冷水里挖土,在很短時間內就帶領300多群眾打成了25丈長的壩頭。分區和縣授予他“打壩英雄”的光榮稱號,并選他為出席中國解放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通過筑堤打壩,培養了一大批農民青年積極分子,后來不少人積極響應蘇中區黨委關于參軍的號召,主動參軍或參加地方民兵模范隊。1945年初,僅在寶應全縣就有1800人參軍參戰。
改造地形是水網地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敵后游擊戰爭中的一種偉大創造,在不斷總結中提高和完善,是大打人民戰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在反對日偽“掃蕩”、“清剿”、“偽化”的斗爭中顯示出巨大的威力,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戰斗場面都是與改造地形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蘇中報:五十七歲的李兆祥做了寶應打壩英雄
首先,開展筑堤打壩、改造地形運動,有效地阻止了敵武裝汽艇在水網地區的活動。如駐沙溝、陶林等據點的日偽軍多次憑借武裝汽艇,互相配合,對寶應廣洋、射陽等地區進行“掃蕩”、“清剿”,當地群眾深受其害。射南區幾鄉民兵群眾在區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下,在寶應大河西決溪東側,攔河壘起一道大壩,阻止日軍汽艇往來活動,切斷了陶林、沙溝敵偽之間的聯系。日軍惱羞成怒,用許多菜壇裝炸藥進行爆破。大壩白天被毀,夜晚,當地群眾又用稻草、泥土、磚塊等物進行拓寬加固。結果大壩愈炸愈堅、愈炸愈寬,敵無可奈何,只好望壩興嘆。
其次,改造后的地形成了保衛抗日根據地的道道屏障,是抗日軍民疏散、轉移、傳警、行軍的交通要道和水上橋梁,有效地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為牽制敵人、給抗日軍民創造殲敵戰機準備了條件。
1941年秋末,興化安豐偽軍一個營到永豐圩燒殺搶掠,附近群眾奮起抗擊,將偽軍趕至楊家碾。地方民兵憑借交通壩將村莊周圍的木橋全部拆除,在興化縣團二營配合下,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殲敵140多人,取得興化抗戰以來一次較大的圍殲戰的勝利。
1944年農歷正月初二,興化三子廟偽軍100 多人,以為我根據地軍民在春節期間忙于過節會疏于防備,乘坐一艘汽艇和十幾條木船,企圖到三郎廟搶劫,船到周耿舍,被我大封鎖壩阻擋。敵人從上午開始破壩,一直到下午三點多鐘,封鎖壩都沒能毀掉。這時,我高郵團一個連聞訊從七區的王幫、季家莊趕來,擊潰了敵人,粉碎了敵人“掃蕩”陰謀,保護了群眾利益。
再次,改造后的地形便利于我軍在水鄉運動作戰。以前,我軍在水蕩地區運動主要依靠船只。由于船小速度慢,很難進行長距離奔襲和大踏步后退。筑堤打壩后,我軍行動擺脫了地形的束縛,能夠把握戰機,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根據地的木船吃水淺,船底平,從壩上一拖而過,暢行無阻;敵偽的汽艇吃水深,拖不過壩,若舍汽艇上岸,條條河流又成為他們難以逾越的障礙。同時,新四軍在發動群眾改造地形的同時,大力加強了部隊水上作戰訓練,較好地掌握水網地區打游擊戰的規律,利用改造后的地形,取得了許多次戰斗的勝利。寶應的廣蔣大堤穿越廣洋湖,溝通了南北聯系,新四軍、游擊隊經常在這條堤上往返,攪得敵人惶惶不安。又如參加著名的車橋戰役的主力部隊,或從東臺三倉河地區沿臨澤至安豐一線向車橋前進,或沿射建大堤向車橋大踏步進軍,這樣為我軍在車橋戰斗中爭取了時間,贏得了戰斗的勝利。
最后,改造地形運動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為抗戰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筑堤打壩克服了水上交通的不便,阻止了敵人的肆意騷擾,交通壩在縣與縣、區與區、鄉與鄉及村與村、圩、田之間都能連接成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交通網絡和一道道人民戰爭的屏障,加強了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系,把里下河抗日民主根據地連成一片。1944年3月車橋戰役后,寶應縣東蕩地區就成為了蘇中的大后方。蘇中黨政軍領導機關遷至油坊頭,蘇中黨校遷至鶴兒灘,蘇中榴彈廠遷至戴堡,印刷廠遷至西安豐,被服廠遷至柳堡,新四軍一師軍工部(即蘇中軍械處第一總廠)先后駐林上莊、落潮堡、邱家墩子、油坊頭等地,為轉入戰略反攻,進行了政治思想和軍事物質方面的準備。
在高郵東部地區,軍民的封鎖壩一直打到敵人的據點附近,分割、孤立敵據點,使據點處于我抗日軍民包圍之中。1943年4月30日,我高郵團出動四個連的兵力圍攻馬奔莊據點,迫使敵人逃走;這年秋天,六區5000 多民兵和群眾包圍殷王莊據點,逼走了殷王莊和白馬廟兩據點的偽軍;1944年上半年,我軍先后攻克了王家營、樊川、永安、八字橋、十里尖等敵據點,抗日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到1945年,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前,僅就高郵一地來說,廣大農村已全部被我收復。
1944年8月20日,《蘇中報》在回顧和總結抗日戰爭七周年的時候,發表題為《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長篇文章,在評述改造地形在抗日游擊戰爭中的巨大作用時,有這樣一段話:“七年以來敵寇憑……便利的交通網來封鎖與分割我華中各個根據地,但我新四軍配合人民實行普遍的改造地形,筑堤壩、挖道溝、破公路、埋地雷,使敵之企圖歸于失敗?!薄端谠4髮⒒貞涗洝分姓f:“……實踐說明,對于戰爭中的地形條件,應該辯證地去看。水網地形其實是既有利又有弊,只要充分發動群眾,加強對地形的改造,加強部隊的適應性訓練,就可以變對我不利為有利,變對敵有利為不利?!敝袊伯a黨領導下的水網地區鞏固根據地斗爭中的改造地形運動,有效地保護了人民的利益,保證了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是水網地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敵后游擊戰爭的一種創造。它的產生與發展,不僅反映了蘇中抗日軍民的聰明才智,也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強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