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葉
導演梵桑·考蘭(Vincent Colin),他曾在法國多家劇院工作過,2003年成立了梵桑·考蘭劇團,劇團自2004年起在巴黎的夜禱劇院駐演。2014年他曾受邀來滬執導了莫里哀的《太太學堂》,2015年他帶著自己改編和導演的新作《布瓦爾和佩居謝》來到上海,與我們分享他的戲劇和思想。
Q:為何選擇將福樓拜的小說改編成戲劇?
A:因為這是19世紀非常著名的小說,也是福樓拜最后未完成的小說。故事講的是兩個普通抄寫員,因為疲倦城市日復一日的生活,所以決定用自己積累的學問開始鄉村生活,但因缺乏常識和方法,鬧出了很多笑話,最終還是回歸原來生活。福樓拜在小說中探討了人類的愚蠢性,并問道:人類以后會向哪個方向發展?我們的知識有什么用?我們的知識會把我們帶向哪一種生活?我覺得這部小說中有很多的當代性,有許多與當代生活相似的地方。
Q:您想通過這部戲傳達給觀眾什么?
A:劇中的布瓦爾和佩居謝厭倦了一成不變的生活,所以想要通過自己的嘗試去改變,但如今暴露在人們眼中的是過多的信息與知識,以至于我們不能很好地去學習,去深入地思考。所以,這是我想要告訴人們的,在當今社會,我們接收到的來自互聯網等地方的消息實在太多了,這反而是危險的。人們應該更多地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并有意識地去深入思考一些哲學性的問題。
Q:從小說到舞臺劇,您做了怎樣的處理?
A:我在指導這個作品時,不想用太多舞美的裝置,想更多地運用聲音,讓觀眾自己去想象,想象是非常重要的。我個人很喜歡改編,因為改編是很有意思的,相比把劇本搬上舞臺,改編中有更多的自由。而且,這次演出我不把所有臺詞放在字幕上,是希望觀眾能在有些沒有字幕的時候,更專注于演員的精彩表演,而不是一直盯著字幕看。
Q:這部戲中有很多話筒的運用,去年您執導《太太學堂》也是如此,是否特別鐘愛這個道具?
這可能是個巧合,我并不會在每部戲中都用,在這個劇中為什么會如此,是因為我想把舞臺布置成一個錄音棚。舞臺上無法呈現所有的景,比如田野,我們就用麥克風模擬那些聲音。小說中有對話,也有作者的評論和敘述,舞臺上演出時,對話由演員直接面對面說,而評論就用麥克風來表達。《太太學堂》則是一個攝影棚,那個麥克風只是用來說一些不想說給臺上其他演員聽,只講給觀眾聽的話。我覺得聲音的不同表現手法對我來說是很有意思的,你直接說出來的一個聲音,和通過麥克風這個工具說出的聲音會有不同的效果,這是非常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