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可嘉
重慶育才成功學校
淺談高中語文作業布制的有效性
熊可嘉
重慶育才成功學校
“作業”是學生語文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隨著語文新課程改革和初中階段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增強,我們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語文作業模式。本文針對高中語文作業布置談談我個人的一點膚淺認識。
高中語文;作業;有效性
布置課余作業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效的語文作業可以檢測學生課堂聽講能力和知識消化、鞏固、運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學生及時復習、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我們有必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認識作業的意義,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力求布置的作業是有效的,對學生有幫助的,能促進學生成長的。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傳統的作業形式單一枯燥,讀寫訓練量大,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所以,作業的形式應不拘一格,靈活務實地處理學與練的關系,形式上以多樣化的題型、多角度的考察,與聽、說、讀、寫、等訓練形式全面結合起來,各項并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1.趣味預習性作業。
此類作業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前,結合文章內容,查找并閱讀相關資料。可以上網查尋、查閱參考書籍,向周圍的人了解等。老師應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網址、查閱的書名,時間長了以后,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查找各種信息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況,閱讀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筆記。如學習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之前,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認識作者和作品,并閱讀其中你最感興趣的一篇或與本文有關系的一篇文章。趣味預習作業,還可以讓學生在初識課文后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并嘗試探究解決。這種問題可以在課上交流,也可放到課外共同找資料解決。因為這些是學生自己提出的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就有股熱情,會想辦法利用各種渠道來解決疑問。
2.摘抄積累性作業。
知識就是積累,學習語文尤其需要知識的積累。可以讓學生摘抄一些名句、古詩、成語、名家名篇等,以課本為主,以課外讀物為輔。比如為了豐富學生的古詩句儲存量,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增加文化積淀,可讓學生積累各類古詩句,如描寫花、鳥、山、水、雨、雪、風、月、春夏秋冬四季、別情、思鄉情、親情的詩句等。在這樣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學生完成知識積淀,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奠定了能力。
3.抒意練筆性作業。
要求學生養成寫周記、隨筆的習慣。老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隨筆的內容,要寫所見、所思、所感,寫讀書心得、仿寫、續寫課文等等。老師還須作好指導和定期講評,發現好文章及時讓他在全班同學面前交流或推薦給各種刊物,激發學生練筆的興趣,讓他們在練筆中獲得樂趣。比如教學《明湖居聽書》時,可以布置學生寫一寫自己觀看演出的經過并且練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寫作能力得到培養,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4.考察探究性作業。
它可以是深入社會進行參觀訪談,走近大自然進行考查探究,寫出科技小論文或考察報告,嘗試寫簡單的新聞報道等。這類作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還能培育其探究精神,提升綜合素質。此外因為這類作業一般需要多人一起完成,所以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
傳統語文教學“一刀切”的情況比較嚴重,老師布置作業全班一個模式,要求一樣,內容一樣。這就導致某些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不能完成相應任務,一些語文素養較好的學生又覺得沒有發揮的空間。
人們常說:“十指伸出有長短。”更何況是五十多個學生呢?每個人的家庭教育,接受能力,學習基礎都是不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對學生布置作業時給他們分層布置。具體做法如下:先根據學生的語文能力把學生分為ABC三組;作業也分成基礎題、提高題、思考題。對于語文基礎較差的A組,我只要求他們完成最基本的基礎題;對于語文基礎一般的學生,我要求他們完成基礎題和提高題;對于語文基礎較好的C組,我就要求他們三項作業全部完成。當然,我鼓勵學生盡量向高一級的任務挑戰,實現自我提高。這樣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能夠完成的任務,如果完成質量好,或者超額完成任務還能受到表揚,學習自然也有信心了。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我們班的語文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特別是原來一些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進步更是明顯。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貫徹精講精練的教學原則,把課后一些簡單的練習、與課堂教學密切聯系的習題設置為預習思考題、課堂提問思考題、課堂反饋練習題,在課堂教學中消化掉部分課后習題,以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給予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時間。積極倡導充分利用語文課堂,多形式多角度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附加值,這都極富有啟發意義。同時堅決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文件精神,嚴格教科書征訂制度,不訂或少訂選訂作業,嚴禁教師隨意征訂任何教學輔導資料,從而達到減少作業量的目的。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根植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教學應當面向學生們的生活,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布置作業時也應注意要聯系生活。
作業批改后,教師要針對學生在上述諸方面中存在的問題利用課前時間及時反饋矯正,好的方面予以肯定,不足的方面加以補救和引導,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獨特的尤其要予以重視并培養,個性問題則利用課余或自習時間個別輔導。反饋矯正要有針對性,對差等生要注重基礎知識的矯正、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中學生要注重“雙基”反饋,對優等生要注重思維方式的指導。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作業使自己學習上的不足顯露出來并及時得到矯正,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才能真正提高個人素養,真正做到綜合能力的培養。
作業過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從習題的選擇、布置的形式、作業的批改、反饋的策略等,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我們去研究、推敲,只有盡可能地優化每一個環節,才能提高作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