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進一步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推動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深刻理解、準確把握、全面落實《能力標準》的各項要求,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各地教育部門、高等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勝任力是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前提與基礎,科學分析輔導員勝任力構成,能清楚地認知輔導員能力素質水平,對于有針對性地提高輔導員職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高校輔導員勝任力的科學內涵
上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國務院感到以智力因素為基礎選拔外交官的效果并不理想,許多在校成績優秀的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卻令人失望。在這種情況下,哈佛大學的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 C. McClelland)博士應邀幫助美國國務院設計一種能夠有效地預測實際工作業績的人員選拔方法。在研究項目進行過程中,McClelland教授奠定了勝任力研究的一些關鍵性的理論和技術。他拋棄對人才條件的預設前提,從第一手材料出發,通過對工作表現優秀與表現一般的外交官的具體行為特質進行比較分析,識別能夠真正區分工作業績的個人特質。
1973年,McClelland發表《測量勝任力而非智力》一文,標志著勝任力研究的興起。后來,他將勝任力定義為動機、特質、自我概念、態度或價值觀、知識或技能等,能夠可靠測量并能把高績效員工與一般績效員工區分開來的個體特征。勝任力具有下列三個重要特征:一是與工作績效有密切的關系,甚至可以預測員工未來的工作業績;二是與工作情景相關聯,具有動態性;三是能夠區分業績優秀者與業績普通者。換言之,只有滿足上述三個特征的知識、技能、個人品質等個人特征才能被稱為勝任力。高校輔導員勝任力是高校輔導員所具備的內在的、穩定的、可被衡量的特性,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績效密切相關,是技能、知識、價值觀、態度、自我認知、特質和動機的統一體。輔導員所具備的這些勝任力能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對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高校輔導員勝任力構成要素分析
勝任力分析是找到輔導員崗位的深層次基因的前提,是基于“人”的特性分析,目的在于探尋適應輔導員崗位的人性特性,以實現“人—崗—組織”動態匹配,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管理思想。對勝任力的理解,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認識,依據學術界公認的經典勝任力模型——冰山模型,勝任力涵蓋了動機、特質、自我認知、價值觀等方面,現據此對高校輔導員勝任力進行分析。
1 動機
動機是引起、維持和指引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內在動力,推動并指導個人行為方式的選擇朝著有利于目標實現的方向前進,動機的強烈與否往往決定行為過程的效果。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對激活和強化輔導員的工作行為,對保證工作行為和活動的有效性、持久性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輔導員的勝任力動機主要體現為維持生活和情感穩定的安全動機、期望獲得權力和受到他人尊重的地位動機、期望融入社會得到他人認同的親和動機、發掘個人潛力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就動機等。作為輔導員,應牢牢樹立安身學校、獻身教育的崇高志向;充分發揚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奉獻精神和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敬業精神;具有抵制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蝕,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與利益誘惑的定力。以此來激勵鞭策自己,立足崗位建功立業。
2 特質
特質是指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在外界環境與各種信息的影響下表現出的行為方式,如做事謹慎細致、能承受壓力、善于聽取他人意見,等等。特質是高校輔導員的一種特殊勝任力因子,由于輔導員是大學生的引路人,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肩負育人的重任,工作內容繁雜,包括學生事務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等,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就要求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質。高校輔導員應具備的個人特質有,親和自信、果敢細致、樂觀開朗、沉穩踏實、真誠和善、寬容樂觀、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等。
3 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高校輔導員應注重強化四方面的自我認知:一是在道德認知方面,要具備良好的師德人品,做到心正、言正、行正、身正,用高尚的師德贏得學生的尊重,成為他們的貼心人;二是在能力認知方面,注重理論學習,提升理論素養,培養思維敏銳、抓問題準、辦事周到細致的能力,贏得學生欽佩和擁戴;三是在形象認知方面,廉潔從教、愛崗奉獻,甘為人梯、熱愛學生,為人師表、關心集體,團結協作、與時俱進;四是在方法認知方面,堅持走群眾路線,和學生打成一片,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粗暴。
4 價值觀
價值觀是個人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決定人行為的心理基礎。高校輔導員是大學校園里的一個特殊群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專門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其價值觀的正確與否不僅關系到其自身職業發展的程度和方向,還會影響大學生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和水平。高校輔導員應牢固樹立愛國守法、敬業愛生、育人為本、終身學習、為人師表的價值觀。
5 知識
知識是指以概念及其關系的方式存儲和積累下來的經驗系統。高校輔導員勝任力所指的知識主要是指職業知識,具體包括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其中,基礎知識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政治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倫理學、法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關理論及知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務相關知識;法律法規知識主要包括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國家法律法規。
6 技能
技能是指一個人結構化地運用知識完成具體工作的能力,換句話說,技能就是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輔導員應具備的技能主要有:一是組織管理技能。是指高校輔導員在從事學生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計劃能力、決策能力、工作執行能力、指揮調度能力等。二是協調溝通技能。要求輔導員具備較強的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和良好的協調合作能力。三是問題解決技能。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面對學生心理、生理出現的突發事件,要求輔導員具有較強的洞察力、分析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是教育引導技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就業指導能力、班級管理能力、心理輔導能力等。五是調查研究技能。高校輔導員要善于利用各種媒介、手段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能深入分析新形勢下學生管理的新特點、新規律,有針對性地做好管理工作。
三 影響高校輔導員勝任力的主要因素
影響輔導員勝任力的因素很多,從系統論的角度來說,輔導員勝任力理論是一個相對較為完整的體系,該體系通過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此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因此,外界條件的變化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輔導員勝任力的構成因素和功能作用的發揮。一般而言,影響輔導員勝任力的因素主要有組織戰略、組織文化、崗位需求、外界環境四個方面。
1 組織戰略
這里所謂組織戰略主要是指高校的發展戰略及所擔負的教學科研任務,戰略目標和任務會投射到輔導員崗位的要求上,不同高校的發展戰略及戰略任務對輔導員的勝任力要求是不同的。例如,處在建設初期的院校,由于管理人才、專業人才、技術人才相對短缺,這就要求輔導員應具有很強的管理、協調與處理的能力,以適應單位短時間內對人才急缺的需求。反映在輔導員應具備的能力上主要有知識、技能的勝任因素和選人用人的領導勝任因素方面。
2 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是指組織成員的共同價值觀體系(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它使組織獨具特色,并區別于其它組織。組織文化之所以對輔導員勝任力產生影響,是因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輔導員不僅要做到“人—崗”的匹配,同時還應做到“人—崗—組織”的匹配及“人—組織”的完美匹配,要求輔導員個人與組織的價值觀及組織中上級的領導風格形成同頻、產生共振,使之上下同欲,步調一致。否則,將無法成為一名優秀輔導員,自身的潛能發揮也將受限。
3 崗位需求
崗位需求是對勝任力的基礎性要求,也是做到“人—崗”匹配的基本前提。崗位需求對輔導員勝任力有重大影響,主要表現在崗位自設立起,就潛在規定了需要具備什么樣能力素質的輔導員能勝任此崗位,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質是一種剛性要求,它不因人的不同而不同,不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梢哉f,崗位要求是對勝任力的最基礎、最根本性的要求,對輔導員崗位分析是研究輔導員勝任力的基礎和前提。
4 外界環境
外界環境是對輔導員勝任力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適者生存”法則中可以看出,任何物種要想生存,首先要適應環境,盡力做到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相協調一致。同樣,輔導員要想勝任本職崗位,自身具備的能力素質也必須與高校的內外部環境要求相一致,環境的不同和變化,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輔導員勝任力的構成要素和勝任力水平的發揮,比如現階段與本世紀初,對輔導員勝任力要求是不一樣的。現階段要求輔導員必須具備更強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善于從新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改革僵化、呆板的教育方法,改變單一的教育形式和渠道,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