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
《幼兒園園長專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是2015年上半年教育部出臺的重要文件之一。《標準》的出臺,對于推進幼兒園園長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成為制訂幼兒園園長任職資格標準、培訓課程標準、考核評價標準的重要依據。《標準》適用于國家和社會力量舉辦的幼兒園正、副職園長。
落實《標準》,需要把握以下四個基本價值導向。
一、強調園所規劃意識
《標準》把“規劃幼兒園發展”作為園長首要的專業職責,“專業要求”第一條要求園長堅持學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這是辦園的基本要求。園長應該掌握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熟悉《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學前教育相關政策。只有把握好相關政策,堅持正確的辦園方向,才能清醒地認識幼兒園的發展現狀,分析幼兒園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形成良性發展思路。
在把握正確辦園方向的前提下,園長要組織專家、教職工、家長、社區人士等多方力量參與制定幼兒園發展規劃,依據發展規劃指導教職工制訂并落實學年、學期工作計劃,提供人、財、物等條件支持,并監測幼兒園發展規劃實施過程與成效,根據實施情況不斷修正幼兒園發展規劃,調整工作計劃,完善行動方案。
可以說,只有超前規劃好幼兒園的發展,才能更好地優化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做到統籌兼顧,分工實施,形成發展合力,從而更好地推動學前教育發展,覆蓋城鄉的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才能最終形成。
二、突出遵循教育規律
幼兒園園長集教育者、領導者和管理者三種角色于一身。對于管理者、領導者的角色,園長一般比較熟悉與擅長,但對于教育者的角色,并不是所有園長都熟悉和擅長,甚至是某些園長的短板和弱項,這正是《標準》對園長提出的新要求。
通俗地說,園長必須懂教育。園長不僅要掌握幼兒園保育教育的原則和原理,更要熟知幼兒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科學地創設環境、設計課程教學、安排一日生活和游戲活動等,確保提供有質量的幼兒園保育教育。
《標準》強調文化育人的功能,要求園長把文化育人作為辦園的重要內容與途徑,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為此,園長應該具備一定的自然、人文知識,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藝術修養,了解幼兒園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掌握促進優秀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掌握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理解和欣賞幼兒的特有表達方式,通過多種途徑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目前,相對于基礎教育其他階段來說,學前教育階段的市場化、商業化傾向仍然較為嚴重。為此,《標準》要求園長把幼兒的安全與健康放在首位,對幼兒發展應有合理期望,尤其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教授小學內容,防止和克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
園長應該掌握國家關于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幼兒園保育教育目標,熟悉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園一日生活、游戲活動等教育活動組織與實施的知識和方法,了解國內外幼兒園保育教育的發展動態和改革經驗,了解教育信息技術在幼兒園管理和保育教育活動中應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總之,園長要以維護幼兒的人格和權益、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發展為根本目的,作出具有師德和教育智慧的專業判斷,確保優質的資源、先進的教育、科學的方法進入幼兒園。
三、要求引領教師成長
園長是教師成長的引領者和促進者。園長應該尊重、信任、團結和賞識每一位保教人員,促進保教人員團結合作;園長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要發揮引領作用,積極創設條件,激勵教師的專業發展;園長要具有明確的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意識。
園長要掌握引領教師成長的知識與方法,熟悉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各階段的規律和特點,掌握指導教師開展保育教育實踐與研究的方法,引導教師開展園本教研、合作學習,激勵教師主動發展。具體執行中,可以根據教師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工作年限或工作經驗、不同學科領域、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需求等,組建各種學習型組織,促進教師的小組集體學習和共同發展。同時,園長還要特別關照每位教師的個人規劃與專業發展,全程指導教師從職業生涯規劃到具體發展計劃的制定,并監控實施的關鍵階段和重點步驟,提供必要的個別化支持和指導,確保每一位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實現。
《標準》凸顯了幼兒園教研活動的重要性,要求園長“領導和保障保育教育研究活動的開展,提升保育教育水平”。例如:指導幼兒園教師根據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組織開展靈活多樣的教育活動;建立園長深入班級指導保育教育活動制度,利用日常觀察、觀摩活動等方式,及時了解、評價保育教育狀況并給予建設性反饋等。這些基于實踐的教研活動,有助于幼兒園保教質量的不斷提升,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標準》強調突出師德建設,培養優良的師德師風,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和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引導支持教師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實學識、秉持仁愛之心,不斷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同時要求園長增強保教人員的法治意識,嚴禁歧視、虐待、體罰和變相體罰等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行為。
四、注重自身能力提升
要成為一個專業化的園長,必須具備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標準》要求園長: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將學習作為園長專業發展、改進工作的重要途徑;優化專業知識結構,提高科學文化藝術素養;與時俱進,及時了解國內外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注重學習型組織建設,使幼兒園成為園長、教師、家長與幼兒共同成長的家園。
每一個園長都應該對照《標準》的六大方面60個條目,認真反思和自我檢核,評估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制定自我專業發展規劃。所謂“缺什么就補什么,差什么就修煉什么”,園長應該不斷增強專業發展的自覺性和積極主動性,克服日常瑣事的困擾,預留一定的學習實踐時間,把專業發展作為工作和生活的組成部分,積極主動地自學,參加各種學習和研究活動,養成不斷學習和提高專業能力的習慣,修煉職業道德,增進專業理解,提升教育智慧。
園長的成長也需要外力助推。《標準》提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本標準作為幼兒園園長隊伍建設和管理的重要依據。根據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本標準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制訂幼兒園園長隊伍建設規劃。建立幼兒園園長培養培訓質量保障體系,形成科學有效的幼兒園園長隊伍建設與管理機制,為促進學前教育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占蘭指出,僅僅由園長培訓機構通過培訓和課程改革幫助園長提升專業素養是不夠的,縣(市、區)層面的日常教研活動也要發揮作用。根據一些地區的先進經驗,可以根據園長的不同需求和特點,將其組成各種研修小組,開展有針對性的研修活動。也可以通過新老幫帶的形式提高新園長的專業水平,特別是實踐層面的專業能力。還可以通過區縣教研活動指導幼兒園開展園本教研活動,引領和支持園長結合本園的實際開展教研活動,使園長在帶領教師共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身領導保育教育和引領教師成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