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華
摘 要:幼兒期是兒童規則意識萌發和規則行為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要幫助幼兒理解行為規范,以行動促行為規范,幫助幼兒學習自我約束,并且讓幼兒知道,違規就要承擔后果,負起責任,在足夠的空間內、有豐富的材料就必須遵守行為規范。在行為規范教育中教師因人而異地采取教育方式,提出的行為規范應便于幼兒記憶,要言傳身教,為幼兒樹立榜樣。
關鍵詞:幼兒;行為規范教育;制訂實施
一、行為規范教育的作用
1.行為規范教育有利于幫助幼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據了解,幼兒園小班的老師會教小朋友吃飯、洗手、睡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小朋友共處、游戲學習等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行為規范。而在家里家長一方面配合幼兒園的老師貫徹執行這些行為規范,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其他方面的行為規范意識。
2.行為規范教育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譬如老師教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么小的小朋友能做什么呢?家長特別是老人都希望一切為孩子代勞,年輕的家長有時候會認為孩子自己做事情不如自己做來得更省事,從而放棄讓孩子自己做。行為規范可以由大人來定、來教,相信最后成就的一定是孩子,還會幫助家長減輕負擔。
二、行為規范教育的實施過程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1.以行動促行為規范,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雖然孩子在思想上接受了行為規范,知道了它的存在,但必須經過不斷練習來強化,才能讓幼兒形成良好的規范行為習慣。《指南》強調,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所以,我們在合理安排幼兒日常生活的基礎上進行環境的創設。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節日、不同的知識點設置孩子能看懂的畫面。
2.違規就要承擔后果,負起責任
自然后果法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幼兒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當幼兒有過失行為時,成人不是去人為限制兒童的自由,而是用過失產生的后果去約束兒童的自由,從而使兒童明白其危害,并下決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實踐證明,這是用來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它能幫助孩子內化規則,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如,玩沙活動,先由全班幼兒提議并通過“必須穿雨鞋或在腳上套上袋子的孩子才能進入沙池游戲”的行為規范,在每次活動前我都會提醒幼兒不要忘記帶雨鞋,但每次總有幾個小朋友會忘記。“該怎么對待忘記做準備的小朋友?”孩子一致決定,如果誰不做好準備工作就停止游戲。通過集體討論,以停玩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制裁,能讓每個犯規幼兒記憶深刻,從而不敢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