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 要:“以學定教”的目的是在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之間的文化差異,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很好地貫徹了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理念。通過列舉一些實例,分析了“以學定教”的特點和要求,對于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以學定教”;小學數學;運用
一、“以學定教”的內涵
“以學定教”,這個新穎的名詞,凸顯了新時代的教育理念。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擺正了教與學的關系。著名教育學者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法子是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是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師制定的教育內容要依據學生來制定,根據學生的整體素質來決定教學深度,以學習的規律來探討教育的規律。
二、“以學定教”在課堂中的應用
“以學定教”給教師指明了科學的教育方式,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模式,在小學課堂的教育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收獲,同時也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下面將通過一些實例講述“以學定教”在教育中的應用。
事例一:“以學定教”在《三角形》教學中的應用
在講解《三角形》這一節課時,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對三角形的認識有基礎,在上課之前,先安排學生對書本上一些基本概念進行預習,使得孩子們對三角形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并且布置一些簡單的練習題,讓學生獨立地去完成習題。這樣在新授課前的5分鐘,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看看自己在做題的時候遇到了什么的困難,然后再對習題進行討論和總結,這樣老師就可以很清晰地明確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生由于提前預習了這門課程,對概念也有了基本的了解,老師在講解出來也就比較通俗易懂。學生也不會覺得課堂很枯燥,他們也會對數學產生興趣,這樣就有助于他們成績的提升。
事例二:“以學定教”在《加法和減法》教學中的應用
加法和減法是小學數學中的基礎課程,這對于剛上小學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多多觀察,生活是人們最好的老師,通過觀察生活,孩子們就可以接觸到加減法。比如,平常你和你的父母去買水果,在談論價格時候,就可以運用到。孩子們對加減法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后,老師在課堂上講起來也就比較方便。先利用15分鐘的時間把加減法的基本概念講授清楚,然后可以出幾道簡單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看看講解效果。在做題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隨時走動,看看學生的做題情況,這樣就可以了解學生的理解是不是透徹。對那些仍然有問題的學生可以進行獨立輔導,這樣就可以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這樣也有利于各層次學生的成績都有所提高。
事例三:“以學定教”在“厘米與米”的授課中的應用
在講解《厘米與米》的這堂課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老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來進行講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老師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帶領學生參觀校園,在參觀過程中可以提出問題“校園里的百年古樹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同學們都盡量動腦去想:同學們可以選一個各自稍高的人與大樹合影,通過照片中的自己與樹干的比對,來估計出大樹到底有多高。也可以利用竹竿來進行測量,通過自己的動手,解決了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樣也有助于學生提高自己的信心,讓孩子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的自信,這樣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們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三、自我感悟
1.以學生為本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老師往往只注重于自己的講解,忽略了學生的理解狀況,這樣就造成了分層出現,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學習成績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狀況。這種狀況的出現會使一些學生喪失學習的樂趣,從而使自己的成績一落千丈。老師雖然在教學設計中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將講解的過程中就容易忽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學生整體的實際情況,還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學生學習起點的不一致性,針對其中的差異因材施教,單獨進行輔導,不能讓學生掉隊,這也就是“以學定教”的最高境界,學生永遠是主體,永遠是教學的核心。
2.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
思維就像一對翅膀,是需要空間來進行施展和發散的。人們往往能通能夠過自己的思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探尋出不一樣的世界。在教學實踐中,主動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這樣讓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信心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人沒有信心,那么他將一事無成。在學習中也一樣,信心對于學習成績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中如果學生對課程感興趣,那么他學習起來將會事半功倍。不用老師的和家長的督促,自己就會主動地學習,這樣學習成績就會有明顯的提升。學生的興趣有了,積極性也就提高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很輕松。
參考文獻:
劉次林.以學定教的實質[J].教育發展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