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乏味,學生不再滿足于現有的傳統知識和教學模式,他們需要在教學中掌握扎實的基礎、基本的技能,掌握思想方式。討論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和其中存在的問題,如:教學目標的誤區;教學主體的顛倒;教學手段的程序化等方面。也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多種創新方法,如:學科的結合、學習的合作、師生的互動、課程的生活化等方面討論了真正、有效的課堂是什么樣的。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方法
2000年以來,關于新課程的改革一直在持續地進行。對于語文教學的新課程、新標準是: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向上,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創建開放、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這種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不僅僅是靠系統的語文知識、逐步的語文訓練能培養出來的,還需要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規律,充分利用周圍的語文資源。
1.教學目標的誤區
傳統教學中,老師往往會重視成績、忽視能力的培養,同樣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是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仍然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的錯誤方式不僅讓老師深陷應試教育的可怕陰影中,還會使學生背負很大的心理壓力,壓制他們的創新能力。
2.教學主體的顛倒
學習一直都是學生的工作,學生也一直都是學習的主體。但傳統的教學方式過多地強調老師的作用,把老師看成課堂的主導,而學生只負責接受和接收。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地干擾了學生的互動意識和互動能力,抑制了他們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想象力的發揮。
3.教學手段的程序化
小學語文一直都強調體系化教育,強調按部就班的教授與學習。但語文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助推器。學生不再滿足于這種傳統教育,他們需要更多、更新的知識和方法,需要將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解決平常遇到的小問題。因此,對于不同的學生,教學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針對個體進行備課,老師教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方法
1.學科的結合
語文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比較傾向于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并且要堅持以語文學科知識以及其發展作為線索,與其他內容自成一體。不能忽略學生的需要、經驗、生活,不能忽略當下社會中需要的現實,更不能完全獨立忽略其他學科,限制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進行學科的結合,就是要把知識運用在實踐中,全面發展聽、說、讀、寫能力,與其他課程進行溝通、結合。這樣的方式有利于改變學生已有的對知識的結構分類和把握能力,促進他們進行新結構的轉化,涉及社會、道德、自然、藝術等各個領域,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學習的合作
以小組為單位,班級授課與小組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就是合作學習。它能夠改變傳統教學在整體中的作用,重點關注小組學習、活動、競爭。這樣的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與潛能,也能促使優生與學困生之間的合作、互補,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改變了那種以老師授課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促使各成員建立一種依賴關系,促進他們之間進行有效交往。
3.師生的互動
傳統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非常少,都是硬性的傳授與接受。但課堂其實是一個雙向的活動,老師與學生共同學習、進步,形成良性的教學循環,如:課堂講授、課堂提問、組織教學、課堂評價等。新課程的創新在于提倡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知識、經驗,達到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目的。
4.課程的生活化
既然語文是我們的一種工具,那么教師就應該在現實的生活背景下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驗語文的工具性和功能性。在圖書、音像資料中并不能完全體會到生活,而是應該在時事新聞、自然風光、人和事之中去體驗。現在的語文教學只注重分數,不注重生活就是最大的缺點,造成了語文學習的狹隘和封閉、呆板和機械。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基于豐富的生活,從多個領域去了解,提高自身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概念。同時,在語文學習中,多完善語言表達、形象描述、邏輯分析的方式,更能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
隨著信息時代的進一步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有趣化。語文始終是要讓所有學生受到中國文字的影響、熏陶,了解文化歷史,了解人類的文明。如何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有興趣地了解語文,創新的方式有很多,關鍵在于如何運用來吸引學生。這值得大家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妃玲.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革新探究[J].新課程:下旬,2014(2):117.
[2]李秀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思路[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4):295.
[3]張玲.談新課改下中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方法[J].大觀周刊,2013(11):22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