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丹
課前導入是為學生學習新知服務的,一個好的導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學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發求知欲和思維活動,引起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做到心動,腦思,口說,手寫。同時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教學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心理和知識上進入聽課的良好狀態,進而為教學的高效進行創造有利條件。我在教學科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蠟燭的變化”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課前導入:
師:同學們,老師的手里有一杯石灰水,請你認真觀察并記住它的特點,一會兒老師用一根玻璃管往里面吹氣,請你觀察它有什么變化,并舉手告訴老師。
師往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氣之后學生紛紛舉手。
生:石灰水原來是清的,吹氣之后變渾濁了。
師:是什么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呢?
生:二氧化碳。
師:同學們,其實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這個發現是我們通過剛才的觀察、對比、思考得來的,這節課,我們就繼續運用這些科學的方法來探究蠟燭的變化。
通過讓學生觀察澄清的石灰水的特點以及吹氣前后的變化來導入新課,充分利用了直觀教學手段,不僅生動具體,把學生對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興趣引入到新課上來,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體來說本環節的設置有以下四個作用:
1.讓學生觀察石灰水前后的變化,親切的體驗,切身的感受使學生獲得了感性的材料,為理性的推斷提供了依據,記憶深刻,既滿足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又幫助其回憶起舊知“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變渾濁”,為后面的實驗環節搭橋鋪路,以形成正遷移。
2.本節課在指導學生探究蠟燭的變化活動時有一實驗即“將另一個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看到有什么現象發生(杯壁上的石灰水變渾濁),這一實驗是要說明蠟燭燃燒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而課前的導入使學生能用已有知識解釋實驗現象,使課堂教學達到高效。
3.本課課后的拓展訓練其中之一是讓學生分辨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氣體是“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還是“沒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由于學生有了親眼目睹導入環節中石灰水變渾濁的經歷,很快就能說出這一變化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節省了課堂時間。
4.通過課前的導入,鍛煉了學生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等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本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意識到觀察、對比的重要性,為后面的實驗環節中學生認真觀察、對比、分析實驗現象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做好了鋪墊。
教學的導入環節就像整臺戲的序幕,也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當,就能引發學習興趣,引人入勝,收到先聲奪人的奇效。本節課一個看似平常的“觀察液體前后變化”的導入環節,其實是把舊知和新知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并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參與的熱情,培養了其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成就了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趙國忠.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