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情境創設,在當下的小學英語課堂上比比皆是,留心便不難發現一些是“有境無情”的“假情境”,有一些是“牽強附會”的“虛情境”。新課程對情境創設提出要求: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與情境的交互過程中自行建構的。如何創設真實有效的英語課堂情境?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從前置性作業入手,讓學生參與課堂情境的創設,既減輕了教師教學準備的煩瑣,又豐富了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為兒童的語言天賦和潛能的實現創設了真情實境。
一、以歌曲、童謠渲染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英語歌曲童謠中的聲韻、節奏、旋律起伏變化,最能打動人的心靈,烘托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吟淺唱中感受到英語語言的魅力。
《小學英語》(譯林版)教材每冊均有二至三首英語歌曲,滿足不了學生一個學期的需要,筆者結合各單元課文內容尋找、下載合適的英語歌曲和童謠。如,執教《小學英語》(譯林版)六年級上冊教材時,筆者結合“The kings new clothes”“Holiday fun”“Signs”等單元內容,給學生下載了相應歌曲,讓學生在單元學習之前自行欣賞、學唱。在進入課堂學習時,歌曲的旋律渲染了單元教學情境,學生或是感受到假期的快樂,或是感覺到環保問題的嚴重,或是享受到新年的喜慶……把語言環境和語言理解通過歌曲巧妙地結合起來。
二、以采訪、調查充實情境,挖掘學生的真實感受
采訪、調查類作業觸及學生的真實生活,被調查者通過調查者的問題詢問激活思維,從而形成問題情境,挖掘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采訪者統計匯報采訪或調查結果同樣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筆者在執教《小學英語》(譯林版)五年級下冊“Hobbies”一課時,讓學生課前設計運動項目類表格,男生采訪10名男生,女生采訪10名女生進行調查。用于采訪、調查類的話題是很豐富的,如jobs,subjects,favourite food,habits等。都能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熱情。
三、以整理收集優化情境,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英語語言學家埃克斯利曾說過:語言教師最普遍的缺點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講得太多,以教代學,結果是學生什么也沒學到。語言知識是語言規則和言語行為的統一,語言規則靠教師填鴨式的講解遠不如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的收集、整理、歸納、總結和描述的過程來得有效。
所以,美國著名學者H·G·吉諾特多次強調:“教師有一項功能是永遠不能忘記的:創造有情感的學習情境,這是任何精細的機器都永遠無法代勞的。”教師把一切規律、語法現象變教師教為學生學,讓學生自己創設情境,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以繪畫制作演繹情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繪畫制作類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它同時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搭建腳手架,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
《小學英語》(譯林版)教材給學生設置有很多制作卡片、海報、畫圖、手工制作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作業。如,教學六年級上冊U 7 Protect the Earth的Cartoon time之前,可以布置學生以“保護地球”主題設計圖文并茂的海報,課上可讓學生描述自己的Poster;在執教該單元fun time之前,筆者讓學生用舊的塑料瓶、塑料袋或是報紙制作一樣物品帶到課堂,課堂上當詢問學生:“What did you collect?What can you reuse them to make?”時,學生立刻在組內用I collected some... I can reuse ...to make...句子描述了自己的制作,當教師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時,每位介紹的學生都能利用重點句型流利敘述。
布置繪畫、制作類的設計和創造會花去學生一些時間,但是它以學生的思維過程為依據,以兒童的生長、發展為目的,讓學生有了充分表達自己觀點和情感的權利,學生的理解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和想象力都能得以培養。
五、以實踐操作展示情境,激活學生的創新精神
生活與情境相互依存,個人在情境中參與實踐活動,既是意義建構的根本途徑,也是學習者得以發生、兒童得以生長的根本機制。如,教學Road safety這一單元時,我讓學生課前把教室布置成街道,讓學生走一走、演一演。實踐表明,只要教者有心,學者必然得益。
前置性作業創設了一個高效的、充滿情趣的教學情境,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適宜的臺階和舞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潛能,讓學生感覺到作業不僅是對舊知識的復習鞏固,而且是在實現自己的全新生長,所以,它不失為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課程的操作與案例[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姚黎陽.“小學英語教學情境創設的誤區及對策”[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