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俠
中小學語文課改中的作文教學改革,就是要為學生全方位地創造可以促進他們寫作個性化作文的客觀因素,同時全面培養他們盡快具備可以寫出個性化作文的主觀因素。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獨特的個性。既然寫作是主體的、富有個性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我們的作文教學的著眼點就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寫作個性上。
個性化的作文就要文文相異,各不相同。思想感情不同,文章立意不同,篇章結構不同,語言風格不同,表達習慣不同。唯有如此,才能改變學生“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文現狀。為此,在日常教學中,我針對學生個性化作文缺失的主要原因,采取了以下幾點辦法:
一、給學生創造條件,加強生活體驗
遠離生活,作文必定言之無物,內容空洞,沒有真實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體——學生,遠離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為遠離生活,學生就很少能夠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惡,就難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園的豐富營養。學生缺少個性化的生活體驗,是不可能寫出個性化的習作的。對小學生來說,描寫景物和動物是他們認為最頭疼的。所以,要鼓勵他們多爭取到外面游玩的機會,因為孩子們沒有親身的體驗和觀察,單純地聽老師講,是不能感受到事物的美的。更別說讓他們在文中表達自己的情感了。遠離了生活,就缺乏對生活的感悟。作文就不是從自己對生活的積淀和感悟出發而寫,而是以間接獲取的資料取代了生活材料的積累。這種遠離了真實的人生和社會的文章,自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剩下的只能是杜撰編造所謂的“作文”了。正所謂“語文一旦與生活相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
二、引導學生運用不同方法進行表達
“我”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我”的文章就是沒有靈魂的文章。 “無我”首先是“無我之情”。學生在作文中由于對生活沒有感悟,因而社會道德標準沒有內化為學生的內在感情,真善美的指向沒有在學生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久而久之,學生的“自我”日趨受到壓抑,心靈日漸冷漠。如此精神狀態下寫出來的文章必然是沒有真情實感的。其次是“無我之思”。作文的關鍵不是題材的好壞,而是取決于作文者有沒有對生活的獨特視角和見解。誠如羅丹所言:生活并不缺乏美,缺少的只是我們對美的發現。文章的素材是客觀存在的,但文章的觀點則是主觀靈活的,也是自由變化的。如果學生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就失去了作文的個性。但是,盡管事情是一樣的,每個人寫出來的文章卻不一樣。
記得有一次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文題目是《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全班同學基本上寫得都是前幾天我們班舉辦的一次集體活動。但就在這同樣一件事上,卻能凸顯出不同個性的文章。有的學生就只是簡單地介紹了事情的經過;有的學生就能很有條理地把整個過程寫清楚;還有的學生不僅把事情經過有條理地敘述,還能適當地加上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具體。還有的學生能從更深層去挖掘談談自己參加活動的感受。這使我認識到讓“自我”得到很好的釋放是個性化作文寫作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三、提高閱讀量,積累寫作素材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少,腹中空空如也,何談神來之筆?因此,大部分學生一拿起筆來便生澀,好像心中有很多話語想表達,就是說不出來。小學生作文要從積累材料開始。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講的就是要學生動手寫作。所以,我就要求學生抄寫。抄寫就是讓學生抄寫一段優秀片段或好詞佳句,寫景狀物的、人物外貌的、內心活動的、行動語言的都可以。每人準備一本“采蜜集”,多閱讀,多抄寫,勤記憶。這是語言積累的好方法,也是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只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運用,學生才能寫出好作文。此外,我還要求學生寫日記、寫周記,這樣為寫作積累了更多的素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有了一定的閱讀量,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能夠為學生的個性化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多年的作文教學經驗告訴我們:作文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創造成果的,它貴在堅持。如果我們能經常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有更多的生活體驗,有更真實的生活經歷,自然就會讓他們彰顯出自己的個性,再加上平時積累的精美詞匯和片段,個性化的作文寫作就不難實現。
以上只是我在培養學生寫個性化作文、探索作文個性化教學過程中獲得的一點淺見。在大力開展課程改革的今天,希望能與有志于語文課改實驗的同行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