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
農村留守兒童是新時期“打工經濟”孕育出來的特殊群體,專指父母外出務工而留在農村生活和學習的孩子們。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僅墊江縣就有6萬余人。善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向留守兒童輸送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好這一重要群體,是一項時不待我的重大工程。
一、缺乏三大教育資源,容易產生不良后果
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相較城市的孩子,先天缺乏一些珍貴的教育資源,并引發出相應嚴重的問題。
1.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關愛嚴重的缺失,很容易讓留守兒童產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性格內向等心理障礙。以墊江縣為例,全縣85%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其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較低的祖父母,難以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其他留置在家的親友或本身文化不高,或忙于生產,也難以兼顧留守兒童的學習教育,留守兒童較易出現上述的心理問題。
2.學校教育缺乏,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下降
教育教學也有“金字塔”的規律,好的教學資源始終集中在城市,改善農村的教學資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農村學校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時常顯得力不從心。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現象。相關統計顯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低于正常家庭兒童,一些留守兒童初中畢業,就追隨父母或其他親友外出務工。
3.社會教育缺位,導致留守兒童沾染不良習氣
農村因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滯后,加之社會教育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的缺位。依托少年宮、文化館、體育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開展的教育活動,城市的孩子容易就近參與,留守兒童難有這樣的“福利”。相反,農村集鎮上的隱蔽游戲廳、農閑時賭博風盛行……這些都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行為失范,時有撒謊逃課、偷錢打架等現象。
二、發揮三大功能優勢,用好現代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指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手段實現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關技術。實踐證明,現代信息技術能夠發揮以“時間”換“空間”、以“共建”促“共享”、以“線上”助“線下”三大優勢,較好地彌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資源的短板。
1.以“時間”換“空間”,拉近父母子女關系
互聯網真正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網民達5.57億,加上QQ、微博、微信等的普及使用,促使大家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因此,現代信息技術以“時間”換“空間”能夠縮短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距離,不少地方建立了親情聊天室,通過QQ視頻網絡、移動通訊工具、微信、微視頻等方式,及時傳遞親情,相互慰藉,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留守兒童身心健康。
2.以“共建”促“共享”,輸送優質教學資源
利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共享教育資源,促進教育變革,是教育形態和流程的重組和再造。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世界越來越扁平化,可以通過網絡把大城市的名師課堂、名校課堂同步傳遞到偏遠地區,對于促進教育公平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不無裨益。優質的教學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農村學校,有效彌補了農村學校教學資源不豐富、資源不優質等不足,有利于留守兒童的成績提高。
3.以“線上”助“線下”,優化社會教育資源
線下教育主要是指傳統方式進行的教育教學,主要依靠政府及社會民間組織開展社會教育。線上教育主要是指依托網上進行的教育教學,它打破了傳統教育“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節奏”的教育限制,可以將城市兒童進入電影院觀看的教育影片、專家教授的精彩輔導等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家園等放映;一些生活技能的培訓、一些百科知識的閱讀,也可以便捷傳輸,讓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到健康活潑的文化娛樂上來,隔絕不良習氣的沾染。
三、把握三大注意事項,確保取得理想效果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它的優點,必然也有它的不足,信息技術也不例外。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時,也要把握三大原則。
1.在方向上要保障文化安全
由于網絡安全問題,新技術可能帶來新風險,乃至會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帶來新挑戰。事實上,利用網絡對與自己有著不同制度、不同價值導向的國家進行意識形態乃至全方位的文化滲透,已成為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推行其國際戰略的重要手段。因而,我們要采取有力措施,建好“過濾網”,堅決阻止有害信息對留守兒童的侵染。
2.在內容上要杜絕形式主義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上,要注重內容的建設,防止出現形式主義。一些教育從業人員唯“錢”是從,信息技術就是他們的斂財工具,把真正的教育放在一邊,販賣考試的技巧,缺乏思維創造性、批判性,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還比如,一味唯“線上教育”是從,忽視線下教育,容易導致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缺少,情感教育就會淡化。
3.在方式上要整合社會力量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是一個社會綜合性工作,要依靠多方力量,借勢發力,方可事半功倍。要依托教委、關工委、文明辦、婦聯、團委、鄉鎮街道乃至村社一級組織,群策群力,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各類教育。今后還需發揮一些社會組織,特別是一些志愿服務組織,利用他們在現代信息技術上的優勢,一起對留守兒童進行監護或加強對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培訓、跟蹤評測,并教給監護人科學教育的觀念和方法,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社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