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姍
摘 要:我校的生源是100%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每個課堂都是流動兒童群體,每班學困生大約占了全班人數的20%~25%,我所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在學習方面兩極分化較為嚴重。鑒于流動兒童家庭普遍的特殊性:家長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期望低,家長孩子精神文化交流少,家庭教育責任心弱,因此轉化學困生的責任與擔子都落到學校教師身上。針對流動兒童學困生的共同特點:學習基礎差、習慣差、厭學、畏難多,轉化學困生就需要教師抓住關鍵——探索提升數學學困生課堂新知學習效果的策略,實現學困生轉化目標。
關鍵詞:差異目標;課前補給;差異作業
要轉化學困生,必須對學困生進行歸因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才能采用正確的方法與途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形成數學學困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缺乏新知學習的必要知識和必要技能。同時對新知的接受、理解和技能形成的反應慢、能力差。因此,我覺得要提升數學學困生課堂新知的學習效果,可以有以下幾個策略。
一、實施差異學習目標策略——提升學困生新知學習的達標度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學困生在智力因素、知識結構、心理素質、情感方面與一般學生有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教師用單一的、相同的學習目標與較高的要求來對待所有學生,必將降低學困生新知學習的達標度,挫傷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動搖其本來就很脆弱的學習信心,這就需要老師從尊重差異出發,針對學困生的認知特點為他們提供獲取成功的機會。而設計差異學習目標,正是學困生獲取學習成功的機會,有效促進學困生的逐步轉化,為此,我積極實踐數學新知學習差異目標的設計,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四課時《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及有關的簡便計算》時,制訂如下差異學習目標。
班級群體:
1.教學技能目標:學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2.過程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解決熟悉的實際問題,自主觀察,比較出兩個算式間的聯系,分析、歸納出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生在探索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活動中獲得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學習運算律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學困生:
1.教學技能目標:學生理解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運用乘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單的簡便運算。
2.過程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解決熟悉的實際問題,發現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生在發現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活動中獲得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習慣。
二、實施課前預備經驗補給策略——補足學困生新知學習的必要知識和必要技能
歌德有這樣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財富,你只失去了一點點,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氣,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學困生因為學習不好或紀律差,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對自己沒有信心。外表雖套有一層硬殼,但在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因此,如果在課前查找出學困生新知學習的斷裂點、缺失點,設計相應的閱讀和練習提升學困生的起點,讓他們踏上新知學習的臺階,他們一定會有信心和勇氣好好學習新知。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四課時《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及有關的簡便計算》。
新舊知識:
舊知:1.學生在學習表內乘法時對于乘法的交換律已經有了初步體驗,知道根據同一幅圖能列出兩個乘法算式,知道交換兩個乘數的位置積相同。
2.前面已經學習了加法的運算律,并會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新知: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并能夠用字母來表示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會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學困生差異(知識的斷裂點、缺失點):
1.學困生對一些常見的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題不熟練。
2.學困生對數很不敏感,很難從三個數中找到能結合成整十或整百的兩個數。
3.學困生對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還沒有完全掌握。
預備經驗補給:
1.口算
12×5= 18×5= 20×5= 25×4= 25×8= 50×4=
2.混合運算
(1)(36×4)×5 36×(4×5)
(2)(18×25)×4 18×(25×4)
(3)(29×5)×20 29×(5×20)
學困生完成后,教師需要認真批改,對需要幫助的學生及時輔導。這樣這些學困生有了跟其他學生一樣的本錢,就能抬起頭來認真學習新知。
三、實施差異作業策略——增強學困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
極性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學困生的一般天賦并不一定比其他學生差,但學習習慣的養成、方法可能有不當之處。因此,學困生的作業問題通常有兩大情況:一是客觀原因,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一刀切”,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布置相同的作業,進行統一的講解,卻很少顧及這些學困生的真實想法。二是主觀原因,這是造成學困生作業質量差的主要原因。幾乎所有學困生都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他們對自己已沒有任何要求,所有做的作業,只有一個目的——完成任務。大部分學困生的作業存在抄襲現象,甚至有的接受力差、動作慢的學生干脆不做。因此,根據學習目標設計差異作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四課時《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及有關的簡便計算》。
班級群體:
1.根據乘法運算律,在______上填合適的數。
37×3=3×______ ______×57=______×16
a×b=b×______ 2×(5×19)=(2×5)×______
6×4×25=6×(4×______) a×b×c=a×(b×______)
2.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13×8×5 25×(2×13) 4×17×25
學困生:
1.根據乘法運算律,在______里填合適的數。
37×3=3×______ ______×57=______×16
2×(5×19)=(2×5)×______ 6×4×25=6×(4×______)
2.在橫向上寫出下面每組三個數的積。
通過對這些策略的探索,我感受到要想提升學困生課堂新知的學習效果,很難一勞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我深刻感悟到只有針對學困生的成因采取相應的策略,才能通過外因不斷激活學困生積極向上、主動學習的內因,學困生才能獲取有效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