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清清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重視朗讀,抓好朗讀,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朗讀;技巧;語感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將“讀”貫穿于課堂的始末,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理解課文,以讀代講,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讀”有多種,其中朗讀是語文學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語文學科不可或缺的環節。新課標中明確規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對我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總的要求。那么,什么是朗讀呢?朗讀就是將文字材料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再造性藝術活動。通過朗讀,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為立體的聲音,使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具體可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的并用,將字變成了話語,進而又變成了在其腦海中跳躍的一幅幅畫面。不僅如此,在學生反復的朗讀過程中,文章的風采格調、邏輯脈絡、語言表達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會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教師范讀感染學生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朗讀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達到最高“燃點”。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自身研究朗讀,研究所教課文,做到聲情并茂地范讀,充分地激發學生積極朗讀的興趣,喚醒他們愉快進入情境,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尤其是一些山川美景的文章,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吃透教材,了然于胸,最好自己先能背出來。這樣在教學時教師的主導地位就會充分發揮出來,肯定會左右逢源。特別像《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類文字優美、情感濃郁的課文,在學習中,學生更需要教師“珠玉之聲、眉睫舒卷”地朗讀來體會其深遠的意境,這樣,學生可以鮮活、生動地體驗朗讀之美,感受作品的生命魅力。
二、技巧指導保證時間
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可能有的老師會說,如果全班都讀完,那后面講解的時間就會大大被縮短。那么,時間到哪里去擠呢?其實,有的課文淺顯易懂,實在不必循規蹈矩地在分析的漩渦里打轉轉,還是讓繁瑣冗長的講解讓位給讀吧。
很多時候,我們在聽一些學生朗讀課文時僅僅是“見字出音”,有很濃的“唱讀”音,讓讀者絲毫感覺不到文本的美。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由優美的聲音帶來對文章的更為具體形象的感受,這是朗讀的最終目標。所以,我們應該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使其以聲傳情,聲情并茂。不用直接告訴學生停延、重音、語氣、節奏這朗讀四要素干澀難懂的定義,僅僅在教學中多做例子比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多次試讀,必定能用抑揚頓挫的朗讀詮釋文章,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當然,情感是文字的血液,如果拋開情感,僅僅是將句子段落分解成一個個字詞,讀得字正音準,那就只剩下語言的外殼,失去了語言的精髓,大大缺乏了感染力。因此,技巧離不開情感的依附,技巧必須和感情相統一,動于衷,形于聲。例如,《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課文,這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的著名演說,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筆者在執教本文第二段“感悟土地的神圣”這部分時,讓學生讀中感悟,充分地讀,首先學生齊讀本段,接著老師深情范讀,而后學生多種形式練讀。在讀中讓學生不知不覺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生在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朗讀技巧“美讀”中,體會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和熱愛,本課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語言文字的美與震撼力。
三、朗讀積累培養語感
朗讀的形式應該靈活多變,如果只是一味地齊讀,則會顯得十分乏味。為了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領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輕聲讀、評讀、快速讀、競賽讀、配樂朗讀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好酒不細品不知其味,同樣,好文章不多讀不知其美。一篇文章要多讀,要反復咀嚼,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含義。當然,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的閱讀材料是遠遠不夠的,課外閱讀也是非“多”不可的。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從網站上打印課外讀物用來練習朗讀,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這樣朗讀訓練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教師的指導過渡到學生的自悟,既增大了閱讀量,也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朗讀在所有的言語中起著關鍵作用,通過朗讀可以很直觀地檢驗學生聽、說、讀、寫言語活動的質量,反反復復朗讀,久而久之,就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學生就會在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美妙言語中感受世界的美麗及語言文字的精美。
總之,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朗讀不僅是一種語文活動,更是一種藝術。所以,我們教師應讀起來,學生更應讀起來,尤其是對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讀,或吟誦,或吟唱,或記背,師生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朗讀聲中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