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背景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在學生時代培養起來的,習慣養成教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環節。人們的行為往往會促成個人習慣的養成,習慣不但能夠體現人的素質,改變人的性格,更能決定人的命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但由于某些學生受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已經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我校針對這種現象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一
今天下午是我校《革除校園十大不文明行為》展覽會,校園記者用數碼相機暗中拍攝和記錄了一組不文雅的片段和錄音,作為反面資料供大家批評性地學習。
鏡頭一:一張雪白的紙上印著幾個大腳印,難道是我們學生的畫嗎?錯了,鏡頭越拉越近,原來是我們教室的墻面,是誰這樣不講文明?大家在下面嘀咕著、議論著、譴責著。
鏡頭二:下課鈴響了,幾個學生沖出了教室,都擁向了小賣部,接著出來了,每人手上一支雪糕,天氣炎熱,確實解暑,吃在口里,渾身一震,但他們的另一種行為讓人心寒,包裝袋剝開,隨手一揚,飄落地上,再走幾步前面就是紙簍,你還記得你是一個學生嗎?
鏡頭三:畫面閃爍,沒有圖像,只傳來兩個學生的咸寧方言土罵。這讓整個會場的學生感到不安,覺得恥辱。我想那兩個學生肯定無地自容。
鏡頭四:這里是寢室,一床被子想卷筒一樣在床角,床單皺巴巴的,一邊上一邊下地鋪在床上。難道有些同學連起碼的生活自理的能力都缺失嗎?
……
案例二
這是星期四的班團活動時間,各班在召開《我為班級爭榮譽,我為校園添光彩》的主題班會。我班的陳×同學上臺演講:“我是一個過早失去父親的人,母親又一病不起,沒有父愛,缺少母愛的滋味我都嘗到了,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多年,過分的溺愛,使我的行為習慣受到不好的影響,自私好斗、不珍惜財物、不想學習,在我身上都可以找到,班主任經常找我談話,也進行了多次家訪,學校也給了生活上的資助,通過這次活動,使我認識到行為習慣上的錯誤,我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整個班級被這種氣氛渲染,學生都紛紛表示愿意幫助他。這時我走上講臺,不失時機地說:“陳×同學,老師相信你!同學們也相信你!你一定會成功!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品質優良的好學生!”
從那以后,我發現陳×同學開始變了,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文明了。
反思
從以上案例中你有哪些感觸,筆者頗有體會。
一、創造好環境、培養好習慣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塑造學生人格的場所,學校要給學生提供和創造良好的環境,開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感恩勵志教育,法律知識講座,再利用好班會、夕會課,讓學生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另外,班主任還要樹立一些品質優良的學生做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本人,又教育了他人,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那么,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就會漸漸感悟到優雅與文明,久而久之,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會慢慢養成。
二、遵循教育規律,發展好習慣
學生時代,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不好的習慣,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對學生要寬宏大量,宅心仁厚,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熱情耐心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加以引導,對那些有不良行為的學生,不要全盤否定,一棍子打死,更不能放棄不管推向社會,允許他改正不良習慣,給他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結合家庭,幫助他找出哪怕一丁點閃光的地方,給予鼓勵,樹立目標,培養自信心,發展好習慣。這樣學校、學生、家庭都有收獲。
三、堅持“做中學”,磨煉好習慣
我們的學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由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兩部分組成,我們可以確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從寢室文明做起,寢室里不說臟話,不講方言,請講普通話,碰到學生打招呼,遇到教師問聲好,每個人都要學會整理內務,不能以強欺弱,以大欺小,以高欺低,寢室里口杯擺整齊,毛巾一條線,被子一個方向,床單要扯平,地面要干爽,空氣要對流,各班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整理內務比賽,人人參與,個個動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期都評出文明個人,文明寢室,經過這樣長期的磨煉,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大大增強了,行為習慣也得到充足的發展。
當然,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光靠班主任或教師實施,需要一個和諧的大氛圍、大集體,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健康的感情觀和人生態度,引導他們正確的人生方向,最后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