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立
小學英語課堂要立足生活,要趣味橫生,既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積極開口、主動學習的熱情,還要機智地應對孩子提出的種種不可預知的問題。在上三年級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這一節英語課時,我便接受了學生對于課本疑問的洗禮。
這一單元主要是學習地點和交通工具類單詞,并學習邀請別人外出的句型Lets go to the ...及其應答OK./All right.以及詢問外出方式的句型But how?及其應答By car/ bus/ bike/ plane.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并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單詞、靈活運用所學,我在鞏固活動中提供了大量不同的地點,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選出最佳的交通工具。
如我預設,學生在編排對話過程中確實是想法不一,各抒己見,然后通過合作討論出最佳方案。盡管如此,大部分學生仍習慣于按部就班地照著課文里的情景模式和練習中的圖示展開談論。學生編排的大多是騎自行車、坐汽車去公園,去電影院或去動物園,去超市,去其他城市的就坐火車,到較遠的城市甚至國外時,就坐飛機等等。學生在問答之間都有條不紊,循規蹈矩。形式上雖方法各異,思維上卻是千篇一律。出乎意料的,有一個孩子在編排對話時這樣說:
S5:Lets go to the Great Wall.
S6:OK. But how?
S5:By bike!
S6:…
沒等他的同伴回答,其他學生便當堂哄笑了起來。因為書上對于長城這么遠的地點的解答是by plane,所以大家都覺得他編得很不合理,嗤之以鼻,有的學生甚至嘲諷地對他叫著:“你到底懂不懂啊!”
我也尋思著:這個學生是不是沒有理解對話中單詞和句子的意思呢?或者說他根本沒有考慮實際情況的搭配?
當我正想對他的不合理編排進行糾正時,這位提出by bike 的同學不服氣了,氣鼓鼓地對周圍的同學說:“怎么就不行啦!自從青奧會成功舉辦之后,新聞里說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弘揚體育精神,騎著自行車大江南北地到處跑呢!”
教室戛然。
他的這句話不僅讓笑作一團的同學們靜了下來,我也愣住了。沒錯,他說的一點也沒錯。唉,一心斷定是孩子的不切實際亂說一氣,想不到這次照搬書本不夠變通的竟然是我這個老師了。
“Yes, you are right. Good idea!”
面色微赧的肯定了這位學生的回答的同時,我也立即意識到英語課堂要立足于生活,要求結合實際,就更應該與時俱進,靈活變通。想及此處,那么go to the Great Wall by bike又有何不可呢?
在此啟發下,我們師生一起為各類地點探討出了不同的交通方式,有更時尚的,更創新的,也有更環保的,更注重健康的。如選擇早上徒步去公園晨練,遠離交通工具的汽油味,又如趕時間時就算是去上海也可以搭乘飛機,還有的同學說要趕現在流行的自駕游熱,和家人開車去北京,諸如此類,孩子們興趣濃厚地侃侃而談,思維更加靈活,沒有局限。那位學生的一句“騎車去長城”,居然在不經意間激起了大家思維的火花,使得原本一板一眼的課堂頓時變得活躍,討論氛圍也更加輕松。大家跳出了拘限思維的窗格,讓創新的靈感在窗外的天空下自由舞動,開始了他們無拘無束的探索之旅。在旅途中,我與孩子們一同探尋,討論,并最終得到了滿意的答案。當下課鈴聲響起時,學生吸納了本課所有的重點,并充分突破了難點,收獲頗豐;而我亦是載著滿滿的創意和自省而歸。
無忌的童言,為課堂另辟了創新之路,引領學生走出了課本定式,不僅激發了大家思維的活力,也點燃了課堂互動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