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銀花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如何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在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要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的職責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走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要在引導上下功夫,變講堂為學堂、論堂。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著力培養他們勤動手、勤動口、勤觀察、勤思考的良好習慣,把學生的感知和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跟著教師的指針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
二、創設情境,實施愉快教學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教師應實施愉快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寓教于樂。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創設學習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學生愉快的動手操作不僅可以豐富感性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同時也可提高動手操作應用能力。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設計操作,讓學生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并說出它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引導學生觀察兩個三角形的底與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有什么關系,從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底與高之間的關系能得出什么結論,從而歸納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觀察、感知、理解、思維,而使學生發現和概括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使學生在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學到探究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小組合作探究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
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習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教材中的例題轉換成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如,我曾嘗試“先學后教”的方式教學三年級“24時計時法”。先指導學生根據問題自學24時計時法,自學后分組討論合作完成檢測題。最后師生交流,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通過富有創造性的變式訓練和問題,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我認為一節有效的課,并不是教師單純向學生傳授了多少知識,而是教師圍繞目標引導學生提出了多少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和學生一起解決了多少個“為什么”。也就是說,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課程改革的目標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獲取新知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們數學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生動多樣的情境和活動中學會更多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