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艷
為認真貫徹自治區、州、市黨委和政府關于加強中小學雙語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切實加快雙語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州、市黨委政府、教育局的關心幫助下,我校認真貫徹、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在短暫的三年中,辦學環境、辦學基礎、實施舉措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建立了符合我校實際與特色的雙語教學模式,使我校“雙語”教學在穩步發展中取得了一些突破。
一、建章立制,加強領導
為了使合校后民漢教師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學校按照《伊寧市民漢合校實施方案》中提出的“五統一”原則,成立雙語教學領導小組,選拔德才兼備的雙語教學副校長任職,嚴格執行雙語教學有關文件規定,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包括教育教學管理、獎懲、考核等制度及教師專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民漢教師、民漢班級簽訂結對協議,制訂學習、工作幫扶計劃等,學校班子全程跟蹤,使各項工作得以貫徹落實。
二、率先垂范,深入課堂
為使合校后“漢語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雙語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的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學校班子及校委會成員,深入教學一線聽評課、檢查教案、作業、課外輔導,完成每周不少于3節,每學期不少于60節的聽課任務,并對雙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點撥與指導,并及時準確掌握教師教情和學生學情。
三、教學檢查,落實有力
我校長期以來一直按照教學“五認真”的要求,嚴格落實巡視抽查制度,保障教育教學有序進行。(1)日查制度。教務處按照課程表每天常規查課。(2)周查制度。采用層層檢查,教務主任每周一檢查備課組長,備課組長檢查組員,并落實簽字制度。(3)視導制度。蹲點領導由校班子、中層及“名師”組成,做到民漢搭配。同時做到了每次檢查有側重、有記錄、有重點、有分析、有反饋。
四、民漢結對,互幫互助
面對合校后存在的突出問題——雙語教學水平不均衡,學校大力開展了同年級、同學科、同辦公室“一幫一”的民漢教師結對子活動,并簽訂了民漢教師結對協議,要求雙語教師聽課節數達30節,結對教師互聽節數達15節。組內民漢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進行探討研究、共享資源、共商對策、合作學習、共同提高,真正為民漢教師營造了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
五、優化課堂,提升質量
學校通過開展雙語教師市級以上賽課、研討課、觀摩課、說課、微型課比賽,校級青年教師素養大賽,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每日推門課等活動,逐步推進“課堂、培訓、研討”三維一體研訓模式,深入進行教學研究。目前,每位雙語教師每學年必上推優課一節,新任教師見面課一節,骨干教師研學課一節,532工程示范課一節,課題組教師課題課一節。三年來,我校累計有44名雙語教師獲自治區、州、市級賽課優異成績,42名雙語教師獲國家、自治區、州、市級論文一二三等獎,發表論文6篇。
六、分層培訓,強化師資
(1)積極輸送教師赴外地培訓,學校加大對教師培訓的力度,三年來,外派20多名雙語教師赴疆內外培訓,學習歸來后,學習者均向全校教師做學習匯報或專題講座,一人學習,眾人受益。(2)不斷加強專題培訓。同時通過學科組領學,定期向全體雙語教師進行課程理念的知識培訓,學校將“電教模式”之一的光盤教學作為提升雙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進行研討。(3)強化“名師”隊伍建設。近兩年,我校通過市教研中心“種子工程”和市級“名師”隊伍建設這個平臺,分批次、有計劃地培養了一大批雙語骨干教師,我校現有3名市級教學能手,9名校級“名師”,他們不但在我校發揮著輻射、帶頭作用,還是市級“名師”隊伍的后備力量。
七、教育科研,扎實推進
我校結合實際開展小課題研究,主要把合校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如,雙語教師光盤教學如何實施及推廣,教師如何快速提高漢語水平,維語文書法能力的提高,如何有效實施誦讀經典詩文活動等。尤其在光盤教學上,我校已初見成效,特授予“全市雙語光盤教學基地”。
六小的雙語教學將站在新的起點,展望未來,我們滿懷信心,相信在今后的工作,我們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