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明
摘 要:在同“歷史”對話中確定目標,在“史”“實”對接中指導感悟,在細節體驗中升華情感,可以有效避免教師歷史題材的品德課堂中“跑偏”,提高品德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品德;歷史;教學;感悟
不少教師對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出現的歷史知識的教學覺得很棘手。究其原因,主要受這部分教學內容特點、學生特點和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等方面影響,造成教學過程中目標達成不到位。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正確確立目標,指導感悟和細節體驗來提高道德認識,能將這部分歷史題材教學真正落在實處,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一、走近歷史,在同“歷史”對話中確定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為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社會化發展而設立的。歷史教學專家李德藻說:“作為本體,歷史指人類經歷所創造的一切,它是過去的、既定的、不變的。作為認識,它指人類對自己過去的回憶與思考,因而它是現在的、不定的、可變的。”課程融入歷史內容,主要是為學生認識生活、感悟社會服務。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視角同教學資源進行前置性對話,讓學生通過研讀教材,了解內容,抓住感興趣的知識點,帶著探究的興趣去讀,從歷史變化中觸及認知、情感的沖突點。如教材中,從《我們為祖先而驕傲》《鴉片的背后》《中山陵前》《南湖游船》《李奶奶身上的傷痕》到《筑起血肉長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展現中國歷史來幫助學生認識祖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的。所以,品德教師應捕捉典型的歷史現象,解析事件的實質,借助對現象的理解,感悟時代,激發情感,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激發道德情感服務。
二、走進歷史,在“史”“實”對接中指導感悟
《品德與社會》中的歷史知識是散點式的,其中不少知識是突然跳到學生面前的,學生對這些突然“跳”出來的歷史內容很陌生,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學習歷史,是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有關歷史知識內容時,要注意指導學生走進歷史,實現“史”“實”對接。走進歷史,教師要盡力帶領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去品讀,讓學生走進歷史事件,理解歷史,思考歷史,指導當下,培植人性。
在學習《李奶奶身上的傷痕》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當時日本在中國各地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了解軍國主義才是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讓學生說,可以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通過讓德育貼近現實,做到時代感與歷史感的有機交融,做到“觀史如身在其中”。正如魯潔教授所說:“品德課教學要實現歸宿性回歸,品德課中的歷史知識教學最終也要回歸生活。”這樣,也很自然地做到“史”“實”對接,提高了教學效果。讓學生從幕后轉到臺前,讓歷史人與學生心靈相會、情感共鳴。
三、走出歷史,在細節體驗中升華情感
“走出歷史”就是要通過生活講道德,讓我們解讀歷史,把它還原成人的活動。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達到心靈的深處。”人的言行舉止、思想情感是最能打動、感染學生的,也是最能體現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細節所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用一種細節呈現的方式,準確把握每節內容的德育目標,緊緊抓住情感因素,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新的認知“秩序”,然后經過不斷強化形成美德。
走出歷史,還要在現實中“審視歷史”,感受到歷史中那讓人感到“心跳”的內容,使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到進一步發展,以達成教學目標。“道德情感由于儲存在人們的習慣、風俗、禮儀規范以及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經過長期的熏陶與感染,構成社會生活習慣的具體內容,作為人的文化心理要素,具有特別的穩定性,其形成過程就是情感—秩序—美德”。這就是說,美德的形成是主體的情感在一定的環境下通過熏陶與感染形成一定的秩序,是細節體驗得到不斷升華的過程。
如《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8課《鴉片的背后》一課,由于學生不了解什么是“白銀”“銀元”,對外國列強掠奪中國多少財富沒有直觀印象。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根據銀元、白銀與現在人民幣的折算標準,計算出外國列強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所掠奪的財富,讓學生知道近代以來世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了解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原因,從而激發學生追求先進、摒棄落后、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細節體驗上,教師可以認真品讀“吸食鴉片的四兄弟”“慈禧吃飯”“福康安對英國火器的態度”等內容,感受鴉片對人的毒害,體會慈禧太后生活奢侈、腐化和昏庸,表現清政府的腐朽。這些沉重的歷史細節可以深深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體驗到成敗興衰的歷史滄桑。而我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千年不衰的漢字》這一課時,教師通過引導體會漢字由繁到簡的變化,通過臨摹甲骨文的“和”字,就可以引導學生感悟我們的老祖宗簡化漢字的迫切愿望和智慧。
總之,品德課程中的歷史,是生活化的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要善于選取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或事物進行評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這樣,歷史才會屬于過去,歷史也屬于現在,歷史就在兒童的心靈之中。
參考文獻:
[1]李德藻.歷史學科的特征與教學創新[J].歷史研究,2002(7).
[2]魯潔.教育: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J].教育研究,1998(9).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亞當·斯密.道德情感論[M].謝祖鈞,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5]魯潔.教育:人之自我建構的實踐活動[J].教育研究,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