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妙燕
小學數學是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新知識的形成有其固定的知識生長點,找準知識的生長點,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每一個新課時都會有自己的重、難點,而所謂重、難點是指教學過程中,學習上阻力較大或難度較高的某些關節點,也就是學生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點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地方。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的課題角色由“演員”向“導演”轉變,要求教師充分發揮“教學主導”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要牢記自己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這就更加要求教師要把握好重、難點,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從而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標。
本學期的教科節上數學要展示一堂“同課異構”的課堂,上課的內容是“年月日”的第一課時。年月日的教學屬于“常見量”中的一個內容,是一節典型的常識性內容教學課。此課的教學重點是時間單位年、月、日,各月的天數,教學難點是年、月、日之間的關系,而要把握好這重、難點是有點難度的,因為年、月、日的知識包含著許多規律,它雖然包含很多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因為是常識性的內容,所以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但是學生的經驗往往是零碎的、表層的、聯系不緊密的,而且越是這樣的常識性經驗,學生間的差異越大。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思考的是哪些知識是學生已知的、明確的,如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展開教學?哪些知識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究獲取?如何整合“多而散”的知識點,增強教學的整體性?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我們要如何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初步設計教學課件,讓學生自己得到信息
由于年、月、日是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學習的,所以在課件設計中出示一張2003年的年歷表,讓學生自己觀察,得到信息。學生能夠說出年歷表中一年的月數和每個月的天數,在這些學生自己完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總結和歸納,把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把30天的月份稱為小月。再出示2000年和2002年的年歷表,讓學生觀察發現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從而讓學生自己明白大月和小月的天數是不變的。在教學2月這個特殊月的時候,根據剛才幾張不同的年歷表,問學生2月是大月還是小月,有些學生說是大月,有些說是小月,有些說都不是。從學生的回答來看,學生對于大、小月的理解還不是很明白,沒有真正掌握。通過幾張年歷表的對比,學生發現2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這時學生心中有了疑問,迫切想要去探究,教師可以適時提出2月是特殊月,當是28天的時候這一年就是平年,當是29天的時候這一年就是閏年。建立平年和閏年的概念后,讓學生計算平年一年的天數,從課堂教學反映情況來看,學生計算的方法有3種。第一種: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第二種:31×7+31×4+28=365天,第3種:28×12=336天。從學生的計算方式來看,學生對于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掌握得不是很好,還是不能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經過反思,發現學生不能掌握課堂的重、難點,主要是在課堂上學生自我探究的機會很少,設計的教學活動不能很好地讓學生進行探究獲取知識,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究都是學生學習的方式。
二、立足問題解決,促進主動探究
出示一張2014年4月的月歷表,先從月歷表進行簡單的梳理和整合,把學生積累的數學生活經驗進行整理并展開教學。設計的問題有:(1)這個月有幾天?(2)有幾個星期?下個月1號是星期幾?點點今天的日子。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知識。隨后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年歷表,第一組的是2011年的年歷表,第二組的是2012年的年歷表,第三組的是2013年的年歷表,第四組的是2014年的年歷表,讓學生同桌合作記錄這一年每月的天數。這種合作記錄的方式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能記住每月的天數。
通過交流匯總,學生很快發現一年是12個月,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只有二月份的天數是有區別的。而2011、2012、2013年的二月份都是28天,只有2014年的二月份是29天,從學生的探究中教師適時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學平年與閏年的概念,在計算一年的天數時,由于有了剛才的自主探究記錄和對比,學生能夠準確地計算出自己那一年的天數,而沒有出現上次的28×12的計算方法,學生真正懂得了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有效的活動設計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教師每備一節課,要動一番腦筋,花一番心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教材內容,弄清教學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教材意圖,精心設計課堂設問,不斷實踐探索。如何把握重點、突破課堂教學中的難點,是教學活動中永恒的主題。教師只有把握重點、突破教學上的難點,才會掃除學生學習上的障礙,解除學生心理上的困惑,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