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補貼會同等程度地降低產品的售價這一基本假設,為了避免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的重復征收,美歐等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將出口補貼造成的出口價格下降部分按補貼幅度在征收反傾銷稅時進行等程度地調整。因此,現有文獻一般認為,對市場經濟國家的同一產品同時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簡稱“雙反稅”)不會造成重復救濟。由于這一假設存在不符合實際的局限性,本文對此結論也提出質疑,并引入價格補貼彈性概念對對市場經濟國家并征“雙反稅”是否引起重復救濟的問題進行重新思考。結果表明,對市場經濟國家并征“雙反稅”雖然不存在重復救濟,但也存在過度征稅的可能。這一結論對于2016年我國取得市場經濟地位后正確應訴國外的“雙反”調查,防止被過度征稅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價格的補貼彈性;“雙反稅”;過度救濟
一、問題的提出
對從市場經濟國家或地區進口的同一產品同時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簡稱“雙反稅”)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美國國內產業在申請反補貼調查時,通常會同時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從1995年到2004年,美國申請方向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來自25個國家的43種產品提起了72起反補貼調查指控,其中69 起伴隨著反傾銷指控。其中近半數案件在立案調查后,并用了反傾銷反補貼措施。補貼包括國內補貼與出口補貼。國內補貼會使生產成本下降,可以同時使國內正常價格和出口價格同等程度地下降,不影響傾銷幅度, 因此不會造成對補貼的重復計算。而出口補貼會降低出口產品的價格,從而在以出口價格低于國內正常售價的程度為依據計算反傾銷稅時也將與出口補貼相對應的反補貼稅計算在內,進而導致重復征稅。因此,為了防止造成重復征稅,美國《1930年關稅法》1677a(c)1(C)規定,反傾銷調查中, 對出口價格進行調整時, 應在出口價格的基礎上增加反補貼稅額。該規定背后隱含的原理是,反傾銷稅的計算是通過比較國內市場價格和出口價格而得來,出口價格加上要征收的反補貼稅額,可以降低傾銷幅度,減少反傾銷稅,以防止對同一產品重復計算。(陳立虎,趙艷敏,2007;胡曉紅,2012)。可以看出,美國這種避免重復征稅的法律規定是建立在補貼會同等程度地降低成本和價格的假定基礎上的。
然而,這一假定的現實可靠性是值得探討的。補貼固然可以降低成本,但并不一定同等程度地降低產品的市場售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而不是由生產成本決定的。生產成本只是影響市場價格的因素之一。補貼可以降低產品的成本,因而也成為降低售價的因素,但補貼是否最終引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價格的降低取決于市場上的供求狀況和商品本身的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對市場經濟國家并征“雙反稅”不會引起重復救濟的結論需要重新思考。本文提出并利用價格補貼彈性概念(即補貼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價格的下降)對此問題做進一步的研究。這對于2016年之后我國擁有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后對國外或應訴國外的“雙反稅”調查具有重要的啟示。
二、補貼對價格的影響機理分析
補貼是一種政府行為,補貼的目的歸根結底在于提高補貼對象的國際競爭力。國際競爭力強弱的根本標志應該是企業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大小。企業提高市場占有率的途徑及其措施與企業根據產品特性和市場結構所制定的競爭戰略密切相關。因此,企業的競爭戰略決定著補貼對價格的影響及其程度。競爭戰略不同的企業在制定產品價格時會對政府的補貼作出不同的反應。在國際市場上,企業的競爭戰略有低成本競爭戰略、差異化競爭戰略和技術領先競爭戰略。對于采取低成本競爭戰略的企業,政府的補貼必然會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及價格,從而獲得市場上的低價競爭優勢。在完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對于需求彈性越大的產品企業越傾向于采用這種低價競爭策略,亦即薄利多銷,政府補貼對產品價格的降低作用越大。在差異化競爭戰略下,企業具有一定的價格操縱權,政府對企業的補貼是否降低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價格要符合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亦即在此情況下政府的補貼不一定會使企業等程度地降低產品的價格。此時,政府補貼的目的就是幫助企業創新或強化比國外同類企業具有某種優勢的產品特性或功能,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如我國對傳統優勢產品的技術改造補貼應該就屬于此種情況。對于走技術領先競爭戰略的企業,由于其對技術及生產的完全壟斷,新產品的價格也必然是由企業操縱的壟斷價格,政府的補貼不會使企業降低產品的價格。旨在幫助企業占領高新技術產業或國家戰略性新型產業領域的技術高地而發放的政府補貼當屬此類,顯然,這種補貼不會使企業降低其高精尖特技術產品的價格。
上述分析表明,補貼對價格的影響及其程度與企業的競爭戰略、市場結構和產品的需求彈性有關。基于對補貼與產品售價之間關系的這種認識,本文提出“價格的補貼彈性”概念以反映補貼對價格的影響程度,并以此為基礎,對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產品并征“雙反稅”是否造成重復或過度救濟的問題展開分析。
三、補貼對價格的影響程度:價格補貼彈性
一般認為,補貼會相應地降低產品的售價。但是,補貼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售價,這取決于價格對補貼的反應程度,即價格的補貼彈性。價格的補貼彈性是指補貼每增加1%所引起的售價下降的百分數。如果用γ表示補貼的價格彈性,S表示補貼,P表示價格,△S表示補貼的變化,△P表示價格的變化,則
γ=
上式表明補貼變動率與價格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價格應該隨補貼的增加而降低,但降低的幅度不超過補貼的增加幅度,所以,
國內補貼有兩種形式,一種補貼是對生產要素價格的間接補貼,這種補貼會直接降低生產成本,對售價的影響是通過對成本的影響進行的;另一種補貼是對企業的直接貨幣補貼,這種補貼是生產之后發生的,不會改變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費用,但卻會對產品的售價產生影響。為了分析補貼對價格的影響,本文只考慮直接貨幣補貼。
四、對市場經濟國家并征“雙反稅”可能造成過度救濟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價格的補貼彈性有完全彈性和非完全彈性兩種。價格的補貼彈性不同,補貼對價格的影響也不同,并征“雙反稅”引起的救濟程度和性質也不同。根據WTO的原則,進口國對于含有傾銷、補貼等不公平競爭措施的進口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反補貼稅而實施救濟,但應該以受到的損害為限度,否則就造成了不合理的過度救濟。
1.當價格補貼彈性為完全彈性時
按照WT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的內容,禁止性補貼措施包括進口替代品生產補貼(國內補貼)和出口補貼。這兩種類型的補貼對國內正常售價和出口價格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分別加以分析。
如果只存在國內補貼,在價格的補貼彈性為完全彈性時,補貼的增加將導致國內正常售價同等程度的下降,出口價格也相應地以相同程度下降。從傾銷幅度=國內正常售價-出口價格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這時國內補貼的使用不會改變出口商品的傾銷幅度。如果在國內補貼使用前沒有傾銷行為(傾銷幅度為0),則在國內補貼使用后傾銷幅度仍然為0,即國內補貼沒有引起傾銷問題。但出口價格卻因國內補貼而下降,給進口國造成價格上的不公平競爭,因此,只能對進口產品依據出口國的國內補貼幅度征收相同程度的反補貼稅。
如果僅有出口補貼,在價格的補貼彈性為完全彈性時,出口補貼也全額地轉化為出口價格的下降。由于出口補貼只影響出口產品的出口價格,而不影響該產品的國內正常售價。因此,出口補貼的效應已經完全反映在出口產品價格的降低上。出于公平競爭的考慮,進口國只能對進口產品根據出口國的出口補貼幅度征收相同的反補貼稅或者針對由于出口補貼而造成的出口價格下降征收反傾銷稅。如果在依此出口價格的降低程度而征收反傾銷稅的同時又針對出口補貼幅度征收反補貼稅,則必然造成重復征稅。也正是為了防止這種重復征稅情況的發生,美國《1930年關稅法》1677a(c)1(C)規定,反傾銷調查中,對出口價格和結構出口價格進行調整時,應在出口價格或結構出口價格上增加反補貼稅額。
如果出口國在同一時期既有國內補貼,又有出口補貼,則出口產品高于進口國的價格競爭優勢就由國內補貼和出口補貼共同構成。那么,進口國針對進口產品價格由于國內補貼而低于進口國國產同類產品價格造成的不公平競爭征收反補貼稅,同時又只對進口產品價格由于出口補貼造成的出口價格低于國內售價要么征收反傾銷稅,要么依據出口補貼幅度征收反補貼稅,就是合理的,就沒有造成重復救濟問題。
如果出口國在同一時期,既有政府的國內補貼和出口補貼行為,又存在企業的出口傾銷行為,那么,政府出口補貼會通過降低出口價格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傾銷幅度。這種情況與上述第三種情況在性質上相同,只是所征收的反傾銷稅稅率更高一些而已。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國內補貼征收反補貼稅的同時征收反傾銷稅,沒有造成重復征稅,是合理的。
因此,在價格的補貼彈性為完全彈性時,對市場經濟國家針對國內補貼征收反補貼稅,同時針對政府出口補貼和/或企業傾銷行為征收反傾銷稅,是合理的,沒有造成重復救濟問題。這也是目前國內外文獻的普遍觀點。
2.當價格補貼彈性為非完全彈性時
以上結論是在國內補貼同等程度地降低國內正常售價和出口價格及出口補貼同等程度地降低出口價格的情況下得出的。如果補貼對價格的降低不是同等程度(即非完全彈性)的,那么上述結論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在非完全彈性情況下,補貼引起的價格下降程度小于補貼程度。出口國的補貼和企業傾銷對價格的影響有以下幾種情況:
如果出口國只使用了國內補貼。國內補貼使國內價格下降程度小于國內補貼幅度,出口價格也會相應地下降。這里用PaA表示出口國在公平競爭條件下國內售價(即無補貼條件下),γ代表出口國價格的補貼彈性,并假設國內補貼與出口補貼對價格的影響程度相同。國內補貼S1使國內售價變為PaA-γ·S1,出口價格也相應地變為PaA-γ·S1,因此以國內售價計算的傾銷幅度為D=0。即國內補貼不會引起傾銷。
如果出口國只使用了出口補貼。如果僅有出口補貼S2,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是分離的,也才可能存在傾銷],企業具有價格控制權,出口補貼不影響國內正常售價,仍為PaA,但出口價格下降到P=PaA-γ·S2,傾銷幅度為D=PaA-P=γ·S2。這說明基于恢復公平競爭而應該合理征收的反傾銷稅(此時實際上是針對出口補貼而征收的反補貼稅)應該小于完全彈性下的反傾銷稅S2,如果以出口補貼幅度S2為依據征收全額的反傾銷稅就會引起過度救濟的問題。
如果出口國在同一時期既有國內補貼,又有出口補貼。在不完全彈性下,出口國的國內正常售價等于(PaA-γ·S1),出口價格P=PaA-γ·S1-γ·S2,反傾銷稅D=(PaA-γ·S1)-(PaA-γ·S1-γ·S2)=γ·S2。顯然,結論與上述情況相同。
如果出口國在同一時期,既有政府的國內補貼和出口補貼行為,又存在企業的出口傾銷行為,傾銷程度為S3。在不完全彈性下,出口國的國內售價=(PaA-γ·S1),出口價格P= PaA-γ·S1-γ·S2-S3,應該征收的反傾銷稅D=PaA-γ·S1-(PaA-γ·S1-γ·S2-S3)=γS2+S3。此時,即便按照美國的法律規定從D中扣除出口補貼S2實際征收反傾銷稅S3,再按照S2征收反補貼稅,實際上共征收了S2+S3的救濟稅,大于應該征收的救濟稅γS2+S3,從而造成了過度救濟。
綜上所述,在補貼對價格的影響為非完全彈性情況下,美國現行的對市場經濟體并征“雙反稅”盡管不會造成重復救濟,但會造成超過基于恢復公平競爭而應該征收的救濟稅,即過度救濟。
五、結論與啟示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在具有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不但普遍存在而且居主導地位。這種市場結構狀況必然也會造成非完全彈性的價格補貼彈性較之于完全彈性的價格補貼彈性更加普遍。而美國等國家在對市場經濟地位國家并征“雙反稅”時,按照補貼的程度等額征收反補貼稅或反傾銷稅,就等于將完全彈性的價格補貼彈性的局部存在擴大化、普遍化,從而導致并征“雙反稅”時的過度救濟。
這一結論對我國的啟示是:一是在思想上,要深刻認識并征“雙反稅”的復雜性。2016年后,我國將成為所有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認可的具有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在遭遇國外“雙反稅”調查時,更要注意防止被過度征收反補貼稅,而不能簡單地認為到那時就不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了;二是在應訴策略上,要堅持按照補貼對價格造成的實際影響計征反補貼稅,而不能像美國現行的做法那樣,為了避免重復征稅,在計算反傾銷稅時,將出口補貼全額加在出口價格上的做法;三是在法律規定方面,通過WTO要求美國修改其相關法律,在計算反傾銷稅時為了防止重復救濟問題,應按照出口補貼對出口價格的實際影響,而不是以出口補貼的幅度等額調整反傾銷稅。
參考文獻:
[1]胡曉紅.論“雙反稅”合法性邊際——WTO上訴機構“379號報告”解析及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2012(8).
[2]鄧德雄.反傾銷和反補貼重復救濟問題及其司法審查研究——兼析美國國際貿易法院非公路用輪胎雙反案判決[J].國際貿易,2009(11).
[3]陳立虎,趙艷敏.美國對中國產品并用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問題研究[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6).
[4]趙艷敏.美國對華“雙反”案中的重復征稅問題分析[J].法學,2010(11).
作者簡介:張哲,浙江財經大學經濟與國際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