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萍
近年來,按需出版在國內出版業一直處于起步階段,涉足按需印刷的先行者在積極地培育市場,而鮮有盈利者。不過,這兩年按需出版市場發生了質的變化。方正印捷副總經理宗義剛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2014年可以說是按需出版的轉折年,已經有企業看到了即將盈利的曙光。”以此為出發點,本文將詳細講述他對按需印刷的獨特見解。
從整體利益布局按需出版
宗義剛在分析按需出版市場現狀時表示,隨著近幾年的積極探索和經驗積累,國內很多出版社對按需出版的認識越來越清晰,開始從整體利益來布局按需出版。
什么是從整體利益布局?
宗義剛解釋道:“按需出版是一個總價值鏈,不僅是指出版或印刷,而是包含這兩個環節。舉例來說,各省新華印刷集團受益于隸屬省出版集團所特有的資源優勢,可以代表出版集團建立面向下屬各出版社、新華發行體系的數字印刷云平臺或按需出版云平臺,包括門戶網站、出版社內容生產系統、訂單與管理中心、印刷資源中心、運營中心、統一工作平臺、智能生產管理平臺及線下自動化生產系統等。這樣一來,就可以打通按需出版所涉及的各個環節,從而建立順暢、高效、運營成本低的生產與業務系統,有助于出版集團站在整體利益角度來看待與規劃按需出版。”
據宗義剛了解,目前國內已經安裝按需印刷生產線的企業,業務量在2014年大多實現了大幅增長。他認為,各省新華印刷集團比較適合從整體利益布局按需出版,在得到政策及資金支持的前提下,會有更多的按需印刷生產線投入使用,從而推動按需印刷成本的進一步降低。
投資按需印刷的三個準則
說起投資按需印刷,其實設備選擇還是一個十分迷茫的問題。宗義剛總結出了三個準則供參考:“技術路線決定工價,工價決定業務量,業務量決定投資額。”
什么是技術路線決定工價?宗義剛解釋道:“以前很多企業做按需印刷之所以沒能成功或者業務沒做大,問題就在于工價太高導致訂單量不大。所以客戶選擇什么樣的數碼印刷生產線時,要先想清楚做哪類的業務,如果做200冊以下的圖書,可以選擇激光靜電類型的數碼設備;如果想做200~2000冊的業務,就應該選擇噴墨輪轉數字印刷生產線。”
什么是工價決定業務量?宗義剛解釋說,假如一本書要印刷1000冊,出版社比較傳統印刷與數字印刷的工價很正常,既然是新技術,就應該能帶來相比傳統更低的工價、更高的時效。數字印刷與傳統印刷工價的平衡點是決定按需印刷業務量的最主要因素。有些出版社的平衡點是800冊,有些則達到了1500~2000冊。當然純粹低價肯定有問題,但通過適當的工價把量做起來是一個正確的思路。
什么是業務量決定投資額?宗義剛表示,雖然投資按需印刷生產線的前景非常看好,但必須在評估好按需印刷與傳統印刷的平衡點和業務量之后再決定投資額,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尤其是噴墨數字印刷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必須慎之又慎。印刷行業有一個投資額的基本說法:投入多大就應該有多大的銷售額。這對于目前的按需印刷投資更為合適。
按需出版市場空間非常大
既然很多人都在考慮投資按需印刷,那么國內按需印刷的市場空間究竟有多大?
“僅從北京來看,北京目前有7條噴墨輪轉按需印刷生產線;但從業務量來看,應該采用數字印刷的按需出版業務,目前只有不到10%采用了數字印刷,還有90%依然采用傳統印刷的方式。”宗義剛在走訪出版社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個現狀,比如北京某出版社統計全年印數在1000冊以下的大約有500個品種,而采用數字印刷的不超過50種,這種現象很多。某出版社碼洋3億元左右,自己統計印數在1500冊以下的印制費有400萬元左右,但如果將5000冊以下的圖書進行起印量拆分,則全年至少有1000萬元的印制費。這些數據是基于平衡點在1300冊左右的測算,隨著數字印刷的印量高速增長,紙張、墨水成本不斷降低的情況下,平衡點可以做到更高,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大的業務容量。
既然如此,阻礙出版社采用數字印刷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宗義剛說:“這其中的原因很復雜,如:有的圖書沒有文件,只有膠片,不得不采用傳統印刷的方式;有的出版社把幾千冊的訂單給了傳統印刷企業做,補數幾百冊時順便也給了他們;也有的出版社認為目前的數字印刷質量還達不到傳統印刷的質量。”
2014年,已經有出版社根據噴墨數字印刷低印制成本、高效率的特點,開始策劃多品種、少印數的短版圖書、個性化出版、先賣后印、帶書號的中小學生作文集等,可以總結為新的印刷技術促進了新興出版模式的發展。這些出版模式在國內已經很多年了,但隨著噴墨數字印刷的發展而將得到快速發展,這些才是按需出版的實質。
數字印刷環境需要改變
宗義剛認為,盡管國內按需印刷的市場空間巨大,但惡劣的數字印刷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新興出版模式的發展。例如,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排版廠給出版社的電子文件與清樣可能不匹配,電子文件內容可能不正確,電子文件的版本管理復雜(如修訂、重印、加印等),印廠印制時發生變異,電子文件隨意拷貝與印制等問題,導致生產流程與業務流程的不順暢,只能靠管理的手段來規避各種問題的發生,但帶來了低效、額外的壓力與責任、成本高等問題。這些實際問題都需要靠技術去解決。這些問題解決了,出版社自身的出版生產工藝才能順暢,編輯與出版人員的責任與壓力才能減小,印企的生產才能高效、順暢、成本低。
同時,按需印刷促進了新興出版模式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數字印刷生產工藝的問題,如先賣后印、個性化出版、多品種少印數短版書都帶來了大量碎片化訂單。例如某出版社在京東開店,平均一天有將近300個品種的圖書訂單,但每種都不超過10本,類似的這種大量碎片化訂單就帶來了生產的瓶頸甚至是困難,如訂單的收集與管理、分發,數據準備時間過長、過多依靠人工,生產排產與物流的配合等,都需要適合的IT系統去解決。
在采訪宗義剛之后,我們不僅了解到一位業內人士對按需出版、按需印刷的行業見解,更看到了方正作為一家國內領航企業矢志不渝地投身按需印刷的決心與信心。正如他所言:“方正擁有開放的心態,利用高投資回報的噴墨數字印刷生產線、能徹底解決國內數字環境的數字印刷云平臺與智能生產管理平臺,不斷推動國內按需出版行業的發展與變革,2015年的按需出版市場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