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福忠
2012年10月22~31日,颶風“桑迪” (Hurricane Sandy) 以185公里/時的風速襲擊美國東岸,造成285人喪生,財產損失無數,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二大風災(第一大風災是2005年的卡特里娜)。在風雨中有3名衛兵屹立不動,看守阿靈頓國家公墓一座“不知名的墓碑”,英勇事跡的照片先在Facebook上傳播,最后各重要媒體刊登了照片(下圖左),后經Poynter新聞學院證實,這張照片是在颶風之前9月拍攝的,而颶風期10月29日拍照片(下圖右)時并沒有多大的風雨。
把時間拉回到去年12月,《紐約雜志》 (New York Magazine) 報道了一個幾乎震驚全球的消息,一名年僅17歲的高中學生Mohammed Islam,在華爾街投資股票賺了7200萬美元,被稱為投資天才。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立刻傳遍了各大媒體,同時也引起各方質疑。最后這名富翁學生才出面澄清,原來是他在學校主持一個投資俱樂部,在模擬投資的游戲里賺進了7200萬元,而從華爾街只賺進了0元。《紐約雜志》向讀者道歉,承認對新聞的真實性查證不周。
現在全民都是記者,社交網絡成了傳播平臺,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傳統新聞媒體既要核實,又要與社交網絡在時效上競爭,出錯在所難免,讓其公信力打了折扣。美國專欄作家Rob Tornoe為此提供了幾個簡單的核實方式,也許不能達到百分百的效果,至少能快速地檢驗外來新聞的來源。
最簡單的是用Google街景地圖核對事件發生的地點,至少可以證實地點沒有錯。有一個叫TinEye的軟件,可以反向搜尋圖片的歷史,知道這張圖片曾在哪些地方出現過,起源在哪里。類似的核對可以用EXIF Viewer檢驗圖片的源數據,取得圖片制作的時間、網址、作者,用來追蹤圖片的源頭。而影視也可以打開Youtube,查看上傳的時間、作者、說明的數據。
新聞集團( N e w s C o r p )的Storyful,一天24小時搜尋社交網絡的流動數據,包括文字、圖片、影視,然后用高科技加上新聞角度,把有價值的內容與雜音分開,新聞集團把這一功能的人力分別放在紐約、都柏林與香港,提供給全球新聞媒體使用。Storyful并不免費,但確實可用來過濾社群網絡的流動數據。
上面的小技術或許可以阻擋一部分社交網絡的不實傳聞,但資深媒體人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教授Alan D. Mutter則說,一股更大的科技風暴正朝向傳統新聞媒體包圍。他在硅谷多年,曾任科技與媒體兩棲職務,深知硅谷的這些專家在“玩”什么,他綜合起了一名字叫“無所不在計算”(Everyware Computing),意思是所有的地方都用傳感器連接上網,所有的信息、娛樂、消費都是一對一的個人化傳送,那傳統新聞媒體所扮演的中介角色,也就不再需要了。
這可能么?他說硅谷的朋友期望在2020年以前就陸續實現。手機與平板電腦已成為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國人平均每天花3小時在移動平臺,而2010年每天僅花24分鐘。穿戴用品不因為Google眼鏡下架而退縮,蘋果的手表告訴你健康訊息,Lumbo腰帶提醒你站立的姿勢不夠挺,馬球時裝Ralph Lauren研制計算跨步的網球衣。從全球各行業估算,穿戴式產品從2013年到2018年會有數十倍的成長,從200億美元(臺灣信息技術策進會)到500億美元(瑞士信貸銀行)。
物聯網與穿戴電子產品相得益彰,除了人以外能把網絡連接的東西全連起來,發揮整合的集體作用。Nest是Google去年收購的一家制造智能型空調控制器的公司,控制器記憶用戶家里使用空調的習慣與時段,然后連接到電力公司,電力公司用來自動為用戶開關空調,節省能源又不影響用戶的舒適度,現在已經在美國德州炎熱的夏天啟用。Amazon的語音控制器Echo,可用以說話上網,是另一個例子。這類的傳感器會有多少?Forrester估計在2020年會達到250億個。
云端的使用大家已經習以為常,幾年以前還在談論,現在已經成真,而且價格繼續下降,據思科估算,這股熱潮會讓云端4倍成長,到了2018年全球的資料量會高達6.2 Zetabytes (6,200,000,000,00 0,000,000,000,000),數量之大難以想象。
這些都是什么數據?一大部分可能是你我的個人描述,如年齡、性別、住處、收入、信用、家庭、閱讀、通勤、社交、購物,還有在網絡分享給別人的數據,參加各種團體的數據,長期累積下來的點滴瑣碎事情,以及從化妝品到開車習慣的喜好,這些資料都透明地放在云端。我們以前常說的理想是“把正確的東西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送給正確的人”,現在可以做到了,但價格牌上只有兩個字——透明,貴還是便宜,由自己去選擇了。
這樣的環境,何須廣告中介?Gartner預估2019年數字市場的花費會加倍到1000億美元,以歐美市場為主的互動廣告局統計,2013年數字廣告飄升了17%到420億美元,2014上半年也上揚了15%。
無所不在的計算,或者說是無所不在的“算計”,聽起來有些嚇人,但除非美國與全世界的“硅谷”不再玩下去,終有到來的一天,受創最大的要算傳統的新聞媒體。我們期望這些慢一點來,但如何應對比當年的網絡更大的風暴,恐怕會成為今后的長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