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妮 謝紅光 曾紅星等
摘 要:該文介紹了黑花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精細整地、施足基肥、適時播種、合理密植、田間管理、適時采收等,以期為黑花生的高產、優質、高效提供參考。
關鍵詞:黑花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1-45-02
黑花生,又名富硒黑花生、黑粒花生,屬于豆科油料作物,黑色素含量高,是深受人們歡迎的黑色食品。其富含硒、鐵、鋅等微量元素、蛋白質和維生素,以及19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達5 550mg/100g,被稱為“谷氨酸之王”,硒元素含量比一些靈芝還高,達0.12mg/kg,而硒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可以提高人體血硒的濃度及人體的免疫能力[1-2]。黑花生以其較高的營養價值,享有“植物精肉”、“素中之葷”之美稱,并且在防癌、預防心血管、滋養補腎、機體免疫、抗氧化延緩衰老等保健方面有一定的功效,是世界公認的十大長壽果品之一[3-4]。
黑花生的內衣紫黑色發亮,外種皮紫紅色,與普通花生相比,果殼略堅硬,籽仁為橢圓形,雙仁為主[5],莖稈較粗壯,葉片肥大,主莖高達45~50cm[6]。黑花生原產于我國北方,目前在浙江省各個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為加快黑花生的開發,增加農民的收入,筆者通過在浙江省建德、衢州等地的種植,總結出了一套黑花生高效栽培技術,以期實現高產、優質、高效。
1 精細整地,施足基肥
黑花生作為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作物,較抗旱,對土壤要求不高,宜種植于pH值為5.5~7.2的沙壤土中,并且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耕層深度在30cm以上[7]。黑花生采用地膜覆蓋[8-11],可使地溫高于露地,宜起壟種植,以加深活土層,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地溫,有利于排灌[12]。每3~4a進行土地深耕,以提高土壤質量。黑花生為豆科油料作物,根部可以通過著生根瘤進行固氮,較耐貧瘠,宜施足基肥,每667m2施用優質腐熟農家肥2 500kg、復合肥20kg,可有效提高黑花生的產量[13-14]。
2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黑花生分春播和夏播,春播宜在4月20日至5月10日,全生育期達到130d左右,夏播宜在6月上旬前,全生育期為110d左右[15-16]。種子應選擇顆粒飽滿,大小均勻,無蟲無霉變,在播種前置于30~40℃的溫水中浸種3h,待種子吸足水分后,放置于濕潤的紗布上,在25~28℃的條件下進行催芽,以使苗全、苗壯,生長一致。播種宜在土層5cm處深,土溫保持在15℃以上[17]。合理的栽培密度,可以有效改善田間環境,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從而提高黑花生的品質和產量。黑花生一般播種穴距18cm,每穴播2粒,每667m2播種密度在8 000~9 000穴[18]。
3 田間管理
3.1 肥水管理 黑花生是較抗旱的作物,苗期一般不需要澆水,其水分管理的關鍵時期是花針期和結莢期,一定要及時澆水。一般應于上午10:00之前或者下午3:00之后順溝澆水,宜用噴灌澆水,盡量延長噴灌時間,使溝內有適量存水,但忌大水漫灌[19]。澆水后,當干濕適宜時將壟溝中耕一遍,使溝內土壤不易板結以及出現雜草叢生現象,確保果針及時入土和莢果膨大結實。結莢期遇多雨季節,要注意及時排澇,防止爛果。施肥對提高黑花生產量和改善籽仁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黑花生高產應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重施基肥、合理追肥[20-21]。每667m2可用腐熟的有機肥1 000kg、磷酸二銨5~10kg、鈣鎂磷肥15~20kg,混勻溝施或穴施。在黑花生始花前期,每667m2追施腐熟有機肥500~1 000kg,尿素4~5kg,過磷酸鈣10kg。也可用0.3%的磷酸二氫鉀和2%的尿素溶液,在花生中后期混合葉面噴施2~3次。為防止黑花生早衰,必須保證黑花生后期的養分供應,適當增加微肥的施用[22]。有研究表明,黑花生對鉀肥的需求量較大,在其生育前期和中期增施鉀肥,可以有效地提高黑花生的葉綠素含量和光合速率[23-24]。
3.2 病蟲害防治 黑花生與普通花生相比,抗性較強,病蟲害較少[12],在栽培中一般不用藥劑防治,最常見的病害有葉腐病、葉斑病和地下害蟲等。一旦發生病蟲危害,對黑花生的產量影響較大,因此,防治病蟲害是黑花生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之一。
3.2.1 種子消毒 播種前,先剝殼曬種3d或進行種子消毒,可選用35℃溫湯浸種或者采用50%多菌靈按種子量0.3%~1.0%拌種,可以有效防治莖腐病。
3.2.2 適時化控 在黑花生始花期時,可根據當地的病情選擇性噴藥,如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等都能有效預防和控制病情的發展。在黑花生生長后期,應盡量減少藥劑的噴施,以防農藥殘留的產生。
3.2.3 輪作換茬 為確保黑花生高產,必須進行輪作換茬,使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土壤中養分平衡,減少土壤中病蟲害的殘留。黑花生不宜種植在重茬、迎茬上,否則病蟲害嚴重,不利于黑花生的生長發育。須實行3~4a的輪作,前茬為玉米、谷子、高粱最宜,切忌種植在甜菜、向日葵和豆科作物的茬口上。
3.2.4 綜合防治病蟲害 黑花生的病蟲害防治,應以生物防治為主,在此基礎上結合一些物理防治措施,例如使用殺蟲燈、性誘劑、黃板等。
3.3 撤土清棵 在黑花生幼苗開始頂薄膜時,應及時將播種行上方的土撤掉,破膜引苗,避免幼苗灼傷,并把濕土覆蓋上。當幼苗長到2片真葉時,應將膜孔上多余的土去掉,將壓在膜底的側枝扣出膜外[25-27]。
3.4 中耕除草 在團棵期需要及時疏松表層和清除雜草,隨時拔出田間大草,防止出現草荒。
4 適時采收
在9月中下旬,當黑花生上部葉片變黃,下部出現莖葉干枯現象,大多數莢果已經成熟,果殼網紋清晰時即可采收[25]。黑花生莢果成熟期含水量較大,后熟期和休眠期短,要及時收獲,防止發芽爛果。若收獲過早,種子不飽滿,出仁率低,產量低;收獲過晚,則落果多,損失大,含油率下降,品質差。可采用拔收、刨收、犁收和機械收獲等方式,根據收獲條件,選擇適宜的收獲方法。采取刨收、犁收的應掌握好刨、犁深度,如果刨、犁過深,既費力,黑花生根部帶土又多,造成抖土揀果困難,并易落果;如果刨、犁過淺,易造成莢果損傷或丟失,犁、刨深度以10cm為宜。收獲后將黑花生及時進行晾曬,以促進種子后熟。
參考文獻
[1]王樂政,曹鵬鵬,朱元剛,等.黑花生新品系引進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57-58.
[2]王麗濤,張榮寬.黑花生中硒含量的測定[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9,06:64-65.
[3]郭鑰.黑花生種植效益佳[J].農村新技術,2012,06:61-62.
[4]潘曉紅,陳宇瑤,史文衛.富硒黑花生的營養價值與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3:68.
[5]黃玉鸞,楊四軍,路兆英,等.黑花生新品種(系)的引進和篩選[J].江蘇農業科學,2004,05:31-32,45.
[6]袁國明,鞠久志,謝同伯,等.黑花生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09,02:66-67.
[7]金慶春.黑花生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13,03:28-29.
[8]李振華,聶紅民.黑花生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3,10:18-19.
[9]李振華,聶紅民.黑花生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13,05:81.
[10]盧志剛.黑花生地膜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07:56,60.
[11]張英杰,胡予軍.黑花生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7,10:52-53.
[12]付雪嬌,那穎,呂忠寧,等.黑花生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雜糧作物,2010,06:429-430.
[13]曹甲,古斌權.寧波黑花生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果菜,2013,04:22.
[14]胡予軍.黑花生的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04:89-90.
[15]曾川.黑花生中花9號的適宜播種期研究[J].種子科技,2012,03:27-28.
[16]陳新華,王娓嫻,成樹國,等.黑花生品質評價及育種策略研究[J].中國種業,2006,11:17-18.
[17]王麗華.黑花生栽培技術要點[J].現代農村科技,2009,06:14-15.
[18]Woodward JE,Baughman T,Baring M,Simpson C.Comparison of three peanut cultivars under varying field conditions[J].Peanut Science,2015.
[19]夏桂敏,褚鳳英,陳俊秀,等.基于膜下滴灌的不同灌水量對黑花生產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5,01:119-123.
[20]陳嘉.富硒黑花生不同生育時期管理技術[J].中國種業,2012,10:80-81.
[21]尹玉黨.黑花生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2,14:16.
[22]El-Habbasha S.Impa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zinc foliar application on growth,yield,yield attributes and som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groundnut[J].IJPSS,2015,04:259-264.
[23]鄭亞萍,劉俊華,李應旺,等.鉀及磷鉀配施對黑花生生理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花生學報,2010,03:16-20.
[24]Wang H,Liu Y,Song Q,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on Peanut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Leaf Area Index and Yield in the Sandy Area[C]//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Electronic,Industri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MEIC-15).Atlantis Press,2015.
[25]翟立娜.黑花生管理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1,14:12,45.
[26]楊海棠,王偉,馬東波.中國北方地區花生栽培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4,04:169-170,176.
[27]曹甲,古斌權.寧波黑花生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果菜,2013,04:2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