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樂生
【瓊島風物】
宜人宜民:海口文脈與城市內核
□蒙樂生
天地偏私,乾坤偏愛,催生濱海城市。
有海有口,城市很有個性,很有特性。
城市個性,是指文化獨特性,是特定地域的自然美、人文美;特定時段的傳統美、現代美;是特定時空的個體美、整體美。
可是,現代城市的個性已變得模糊,特性已變得類同,城市已失去應有的人文蘊涵。科技進步加快了城市克隆和復制的速度。于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致使很多城市失去文化特色。于是,同種模式,同種格調,致使市民群體漸漸失去城市記憶。
然而,海口,截然不同。
2000多年歷史,海口守望大海大江,蘊藏稀世瑰寶;城市有個性、有品位、有特色,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城市環境有宜人之美。
得天時地利,天材地寶,居民活得滋潤,活得瀟灑,活得飄逸。
今日海口,位居全國20個幸福城市的榜首。海口居民是幸福的,依托“陽光之都,娛樂之都,品位之城,首善之城”的城市特性,依托歷史蘊蓄,凸顯海口“海涵萬族,潤物無聲,口碑千秋,尚善若水”的精神內核,彰顯無與倫比的濱城之美。
海口,顧名思義,既有大海,又有港口;江環海抱,衍生海口。
海,是海洋,海灣,海港;是海灘,海濱,海岸。口,是大江大河的出海口,是海南島的出入口,是港口,是關口,是海島文明窗口。“海口”二字,具有很高的品牌價值。濱海城市的文化特質決定她在華夏城市群落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海口,是老天爺的寵兒,是南海與南渡江共同哺育的港口城市。
江海滾滾滔滔,驚濤拍岸。據水文資料介紹,南渡江洪水暴發,江岸崩塌,每年沖刷與夾帶50萬噸到100萬噸的泥土沙石奔騰北下,眼看就要出海,竟然又分出白沙河和海甸溪兩條支流,出現三江并流的壯麗景觀。于是,三江之水與洶涌澎湃的海浪曠日持久地你沖我撞,你來我往,半推半就。長年累月,泥沙沉積,托起了海島新城。

南渡江像一條奔騰入海的巨龍,而海甸島與新埠島這兩個小島則是巨龍嘴中吐出的兩顆明珠。沒有天地江海的偏私,焉能有這塊風水寶地?沒有大海大江的厚愛,焉能有這顆寶島明珠?
瀕臨江海,親水觀瀾,是一種感悟;行走海口,觸摸城市,是一種享受。
請給自己片刻空閑,走進海口文化的歷史時空:去穿越大街小巷,去行走火山村寨;去探訪港口與碼頭,去追溯文化名城的歷史源頭,去挖掘城市的文化遺址;去尋找城市人文的歷史遺跡,去做一番輕松愉快的文化旅行,去盡情領悟濱海城市的曠世之美。
海口是山水城市,遠山近水,飛綠點翠,城在綠中,綠染海天。
令人羨慕的綠色是海口的城市底色,是宜居城市極其寶貴的生態財富。
陽光明媚,藍綠交輝,山海醉美。藍的是海,藍得璀璨,藍得深邃;綠的是山,綠草如茵,綠樹如云。藍色國土是海口的資源財富,綠色家園是城市的環境品位。
論者盛贊,都說海口是一座水汽淋漓的海濱城市,充滿了生機活力。的確如此,湛藍海水,溫潤海風,熾熱陽光,使濱城港灣,碧空如洗,碧波蕩漾,格外靚麗。
其實,海口水美,山更美,山情水韻使城市富有詩情畫意。對山對水,見仁見智,或歌或詠,或偏或倚,都不過分,都合乎世俗情理。然而,比之于城市秋波、高樓燈影、椰風海韻,神奇奧秘的火山勝跡,清幽靜謐的鄉野村寨,遺世獨立的明清古鎮,似乎更能體現出海濱城市人文底蘊的豐富和歷史價值的厚重。
古人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耐不得寂寞,于是有了火山傳奇。
火山女神打了個噴嚏,打得烈焰沖天,地裂天崩,山呼海嘯;于是,板塊移動,山河改觀;于是,有了海南島,有了瓊州海峽;于是,有了火山群,有了火山口。
可以想象,火山充滿野性,充滿激情。它一次又一次,怒火沖天,一次又一次,翻江倒海;它一再噴發,一再怒吼:折騰夠了,撒野累了,悄然進入休眠狀態。
那火山口很獨特,噴嚏就打在這,打得山頂凹陷,形如“馬鞍”,酷似“風爐”。這么一打,便有了世上保存最完整的死火山口,便有了我國唯一處于省會的“城市火山”。面對火山口,人們繪形繪色,發揮豐富想象,稱之為“馬鞍嶺”,也叫“風爐嶺”。
女神是天神。天威難測,天怒難犯。對火山口的敬畏就是對上蒼的敬畏,對火山的期待就是對生存的期待。歷史所演繹的故事,說的是火山傳奇,道的是人文佐證。
火山口公園的半山腰有一塊“山岳配天”石碑,上書三個神位:山川社稷土谷神、岺主廣德大王神和興云致雨應禱神。人們在這里祭天、祭地、祭風、祭雨、祭祀雷公電母和風師雨伯,期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造物主垂青,大自然厚愛,火山成了青山。
天精地髓,陰魄陽魂,歲月問候,熱雨撫摸,霧露潤澤,火山成了城市火山,成了石山國家地質公園,成了雷瓊世界地質公園,海口火山口奇觀成了瓊北旅游地標。
這就是省城海口——這是山水城市、綠色城市,這是宜居城市、幸福城市。
濱城海口,得天獨厚,江環海抱,河溝縱橫,水運便利,交通發達。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如果沒有江河湖海孕育,沒有淋漓水氣潤澤,不可能誕生歷史名城,不可能成就大美海口。
濱海城市之美,美在波光云影,美在椰風海韻。水面是城市秋波,東湖西湖,水氣氤氳,那是大美海口的美麗眼睛;那平湖雙月,精光四射,就像是那妙齡少女脈脈含情。歷史就像一江春水流逝,宋元之后,直至明清,東湖西湖,那可是當年海口的城市內港。
海口還有小西湖,得名于明代,別稱“玉龍泉”,為文人墨客雅愛,如今仍殘留“西湖”牌匾。那里,甘泉潺潺,林木森森,幾畝方塘,水草鮮美,泉清見底,人見人愛。那是一眼冷泉,每到炎夏,艷陽當空,冷泉消暑,清爽宜人。惜乎遠離市區,鮮為人知。
城里波光云影,可歌可吟;山野湖面如鑒,可游可玩。但是,不及河口河。河口河,發源于玉龍泉,流經丁村橋、洗馬橋,過府城南門至河口村,然后一分為二,其一至白沙、海甸二村,經南渡江入海;其二為河口河,即美舍河。
史載,宋代大興土木,將州治遷至府城,就是看中舟楫便利。從白沙港到河口河,只不過是一箭之地。解纜泛舟,槳撥船行,山清水秀,是何等愜意!宋代多次修河,連遠洋海舶都經此河道直達城下碼頭。明代中期,瓊州知府張桓曾拓寬與加深河道。
疏浚河口河,郡城史志記有動人篇章。清乾隆元年(1736),道臺潘思榘率眾治淤,開鑿河道,使河口河經蘇泉書院與明昌塔出海,成效卓著,民眾稱為“潘公渠”。爾后,從“灌溉無資,舟楫弗通”到瓊州府每年撥500兩銀治河,足見水道與城池密切相連。
雖然,那曾經潤澤古城的清流已幾近枯竭,但是,它在古郡志書與文人筆記里仍清波蕩漾。完全可以這么說,沒有宋代那槳聲燈影的河口河,沒有明代那貨流通暢的舍城水,沒有這條當年府城的水上大動脈,也許就不會有歷史文化名城的“七井八巷十三街”。
然,河口河今日已改名美舍河,而且已失去行舟與灌溉的功效。但是,美舍河仍然河水流溢,仍然穿越城市中心,仍然流經海甸溪入海。時至1999年,作為民心工程,美舍河整治牽動人心。終于,美舍河變了模樣,變成一條玉帶,成了新海口的美麗畫圖。
水是生命之源,水潤濱城,千古如斯。上善若水,浩然無私,海口大美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