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娜
(北京中外建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重慶 400000)
成都市三環路西段景觀植物應用研究
劉娜娜
(北京中外建建筑設計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重慶 400000)
文章以成都市三環路西段道路景觀植物為研究對象,運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研究路段景觀植物的應用狀況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調查,結合理論知識,從交通輔助功能、生態效應、景觀效應等方面分析了道路景觀植物的應用現狀,并提出成都市三環路西段道路景觀植物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結合現狀提出了改良建議,以期為成都市三環路西段道路景觀植物的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道路綠地; 植物配置; 生態效應
城市道路綠地作為城市道路景觀、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改善城市環境,塑造城市景觀,烘托城市建筑藝術,使城市面貌更加整潔生動。近年來,隨著城市都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所聚居的城市環境、城市景觀有了更高的要求。植物是綠色空間的主角,也是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兼顧著景觀和生態的功能。因此,為創造一個以人為本的、適應人類聚居的有個性、有魅力的城市環境,對城市道路景觀植物的應用研究尤為必要。
成都市三環路全長51.079 km,總寬度80 m,其中快車道寬度為16 m,輔道寬度為10.5 m,人行道寬度為5 m。分車綠帶由寬度為8 m的中央綠化帶和兩側兩條寬4.5 m的分車綠化帶構成,總寬度合計17 m。外加道路兩旁紅線外側的各15 m寬的林帶,道路綠地率為42.7 %,達到園林景觀大道的要求,是本市綠地率最高的道路之一,為道路綠化景觀與生態設計的施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三環路設計模式為典型的四板五帶式,其綠化布局按東、南、西、北四個區段,分別以“花團錦簇”、“芬芳四溢”、“繽紛色彩”、“綠蔭林景”為題進行各段的景觀塑造,使三環路的各段綠化獨具特色。
本文以成都市三環路西段,即金牛立交到川藏立交這一路段的道路綠帶為調查對象(對于途經的立交橋附近的景觀植物不做調查研究),調查其中間分車帶、兩側分車帶和行道樹綠帶,選段調查其景觀植物物種、植物景觀效果、生態作用等。其中選取的路段有:西三環路五段和西三環三段內側至武青橋路段。整個三環路西段中間分車綠帶的景觀設計單元尺度為兩個路燈之間的間距,即50 m,行道樹種植間距為6 m。
2.1 目標路段一:西三環路五段
西三環路五段植物配置模式見圖1、圖2。
行道樹:銀杏,采用與路面相平的樹池式栽植,樹池內中有地被植物酢漿草。
兩側分車帶:小葉女貞、廣玉蘭、石楠、梔子等成組圖規則式種植。
中間分車帶:共有四種植物配置模式,分別為:①紫薇-金葉女貞+美人蕉;②紅花繼木整形叢植;③銀杏-含笑;④雙傘決明-金葉女貞+美人蕉。①中的金葉女貞圍合成長方形的綠籬狀,紫薇列植在其中,美人蕉不規則地栽植在綠籬中。②中的紅花繼木被修剪成圓形。③中的銀杏和含笑呈自然式散植。④中的栽植方式與①相近,不同的是紫薇換成了雙傘決明。其中①+②、①+③、④+②、④+③兩兩組合各成為一個設計單元。整個西三環五段以①+②、①+③相間重復四段,以④+②、④+③相間重復三段半。

圖1 西三環五段植物配置橫斷面

圖2 西三環五段植物配置平面
西三環五段路段的植物生長狀況見表1。
2.2 目標路段二:西三環三段內側至武青橋
西三環三段內側到武青橋道路植物配置模式見圖3、圖4。

表1 西三環五段植物生長狀況
行道樹:銀杏,采用與路面相平的樹池式栽植,樹池內中有地被植物酢漿草。
兩側分車綠帶:小葉榕、小葉女貞、梔子、銀心吊蘭等成組圖規則式種植。
其中i、j分別表示蜜源與問題維度的標號,i∈{1,2,…,SN},j∈{1,2,…,D};x表示更新前蜜源,v表示更新后蜜源,蜜源k表示蜜源i的鄰域范圍內的一個蜜源,f(Xi)表示蜜源i的適應值,即函數值,fit(Xi)表示蜜源i的適應度。
中間分車綠帶:共有三種植物配置模式,分別為:①紅花繼木叢植;②金葉女貞叢植;③杜英-梔子。①中的紅花繼木被修剪成長方形;②中的金葉女貞被修剪成正方形(有四個長方形拼接起來);③中的梔子圍合成長方形綠籬,杜英散植其中。這一路段的每個路燈下都有修剪成正方形的金葉女貞圍合,燈柱之間以“兩段形式③+四段形式①”相間重復。
西三環三段內側到武青橋路段的植物生長狀況見表2。

表2 西三環內側至武青橋植物生長狀況

圖3 西三環三段內側至武青橋植物配置橫斷面

圖4 西三環三段內側至武青橋植物配置平面
通過以上對成都市三環路西段典型路段的道路景觀植物應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從生態、景觀美學、景觀多樣性及景觀個性幾個方面將成都市三環路西段道路景觀植物應用的特點與不足總結歸納如下。
3.1 道路景觀植物應用的特點
成都市三環路西段道路綠地景觀植物的應用體現了自然環境因素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具體特點如下:
(1)為體現“芬芳四溢”的主題,觀花性植物應用多(占植物總數的60 %),其中花香顯著的植物有:紫薇、雙傘決明、廣玉蘭、含笑、臘梅、梔子等,開花植物的選擇依據時令變換,做到了一年四季皆有花可賞
(2)道路景觀植物交通輔助功能突出,為滿足快速路的視覺特性,道路綠地采用相對較大的景觀設計尺度。
(3)為增強道路綠化生態防護功能,道路綠帶多以不同植物群落為單元,相互穿插、重復出現形成喬灌草多層次的復合結構,組成豐富自然的綠帶。
(4)為適應并改善道路周邊的小環境,選擇的大多數植物對有毒氣體、灰塵具有較強的抗性,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總之,成都市三環路西段道路景觀植物的應用狀況,從客觀上來講,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以及人們思想、審美觀念對其道路景觀植物應用的影響。
3.2 道路景觀植物應用的不足
成都市三環路西段道路景觀植物在應用中存在著幾個明顯的不足:
(1)園林養護、管理工作不到位:土壤板結現象嚴重;植物整體長勢偏差;道路綠地中常有雜物堆放、衛生條件差,以上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道路綠地的交通輔助、生態、景觀等 功能的正常發揮。
(2)部分路段的中間分車帶植株過于低矮,不能滿足遮蔽眩光的作用。
(3)行道樹綠帶和部分路段中的植物品種過于單一,造成植物景觀的不穩定,降低了植物抗病蟲害的能力。
(4)落葉植物應用比例小,景觀缺乏季相變化,景觀外貌略顯單調。同時,常用色葉植物種類單一,植物多樣性不高。
(5)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對植物組合形式美的藝術法則考慮欠周到,對美學原理的把握和應用尚有不足,植物的搭配、組合及空間的營造都缺少仔細的推敲,景觀粗糙、不夠精細,不能很好的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
(6)道路植物景觀的營造缺乏文化內涵。
根據筆者對道路綠地植物景觀的理論研究以及此次對成都市三環路西段道路景觀植物應用狀況的調查和分析后,對其提出以下改良建議:
(1)加大園林管理力度,加強道路植物的養護工作。通過人工措施增強土壤肥力,改善植物長勢偏差的狀況;規范在崗人員的工作,消除雜物亂堆、垃圾亂扔的現象;對出現斜干、枯枝、枯葉現象的樹木,要及時采取補救養護措施。
(2)增大中間分車帶中花境種植的坡度,或者改用其他的花灌木,如美人蕉。
(3)豐富道路綠化植物品種,如在現有行道樹銀杏的基礎上,加植冠幅較大的喬木,彌補銀杏樹無法遮陰的不足等。
(4)重視色葉植物的引進,用引種成功的色葉植物替換部分西三環四段中的紅花繼木、小葉女貞,做到原有植物與引進植物間隔種植。
(5)將植物本身的生態習性、觀賞特性與美學原理結合,以此為指導思想進行植物配置,創造既滿足生態功能又具有藝術美感的綠地景觀。
(6)結合成都的城市特色、城市景觀及人文景觀,利用植物構筑城市綠色空間的藝術風貌,可將植物與雕塑、小品以及當地歷史文化相結合來提升道路綠地景觀的文化內涵。
[1] 李敏.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 劉濱誼.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3] 王鵬飛,董華葉.鄭州市道路綠化帶景觀多樣性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7).
劉娜娜(1987~),女,碩士研究生,從事景觀園林設計工作。
TU985.18
B
[定稿日期]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