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貝, 張玫芳, 高 飛
(1.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成都 610000; 2.上海張唐景觀設計事務所,上海 200000;3.北京慧谷旅游規劃設計院,北京 100000)
景觀生態學視角下“林盤”景觀的保護與開發初探
——以成都市三道堰鎮程家船村林盤聚落為例
黎 貝1, 張玫芳2, 高 飛3
(1.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成都 610000; 2.上海張唐景觀設計事務所,上海 200000;3.北京慧谷旅游規劃設計院,北京 100000)
阡陌縱橫、茂林修竹的林盤是川西平原上典型的農耕生存居住模式。作為長期蜀地居住環境演變過程的沉淀,林盤具有不可忽視的生態價值。而隨著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三個集中”的推行,這個成都平原2000年來形成的農耕格局正面臨著巨大的威脅。雖然現在政府與學者已經意識到了林盤的價值,并提出了保護性建設方案,但相關研究仍需要繼續深入,以保證新農村建設和林盤保護與改造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對林盤景觀進行了相關生態價值的研究,并根據此研究成果以成都市三道堰林盤聚落為例,通過對三道堰鎮程家船村林盤聚落的實地調查,相關資料的收集及基礎資料的分析,提出“林盤”保護與開發的對策與建議。
景觀生態學; 林盤; 保護; 開發
林盤景觀是川西平原上典型的農耕聚居形態,是川西平原長期以來的自然、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反映和延續。在由于大量拆除而致使這種獨特的林盤風貌逐漸消失的同時,政府與許多學者也認識到了林盤的價值以及現代高度集約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保證新農村建設和林盤保護與改造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出了針對林盤的保護性建設方案。如成都市建委牽頭制訂了《成都市農居(林盤)風貌保護建設規劃編制辦法》,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川西平原古蜀文化和傳統的田園風貌得到有機延續,自然生態環境得到合理保護[1]。規劃中,幾乎全部林盤都被納入到土地整理的范圍。因此,如何科學地、合理地對現有林盤進行保護和改建進行指導,成為維持川西平原林盤風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隨著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成都市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三個集中”的推行,許多林盤被拆除或合并。林盤被拆除的居住者們被安排到統一規劃建設的現代居住區內集中居住,林盤聚落散布模式被大型聚落聚居模式所替代。與此同時,還有部分林盤由于其居住者流入城市導致其因缺乏管理而荒蕪廢棄,原有的林盤也隨著漸漸消失。
根據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林盤及其周邊的自然環境是一個由基質、廊道、斑塊等結構要素構成的景觀單元。每一個林盤則是一個典型的斑塊,周邊的農田則是基質,而水渠、道路等則可視為廊道。本文基于景觀生態學相關理論,通過研究林盤景觀空間格局的空間結構與形態特征等有關的空間格局的指數(景觀單元特征指數和景觀異質性指數)來表征景觀斑塊在空間上的配置。通過對選定斑塊現有的基礎數據,如斑塊面積、周長等的計算,得到斑塊形狀指數數據,從而得到林盤景觀異質性指數的分析。
2.1 斑塊屬性計算依據
(1)斑塊形狀(S):用來表示斑塊的復雜程度[2]。

(2)異質性。
景觀的異質性指數又稱申農指數或稱申農多樣性(可以用下式表示:
HT=-∑piInpi
式中:pi為某一景觀單元類型(土地利用/覆蓋類型)占景觀總面積的比例(值域0~1)[2]。
(3)多樣性 。
景觀多樣性指標通過引入異質性指標的最大值,將其進行利潤標準化,因此可以看作是對前者的一種修正[2]:
Dm=In(n)-HT
式中:n為景觀單元的類型數,In(n)為HT的最大值。
2.3 林盤生態格局研究方法
在測量得研究區域中每一個林盤斑塊周長面積等基礎數據后,將數據輸入運用Excel計 算出斑塊的形狀指數。而后隨機除去任意兩個林盤后再次計算林盤斑塊的異質性指數HT、多樣性指數D,從而得到研究區域內林盤景觀相關生態指數的曲線。
3. 1 研究對象概況
本文的生態格局數據采集對象為成都郫縣三道堰鎮程家船村。程家船村此處距成都市區較近,村內林盤保存較為完整,本文對程家船村中近500 畝(33.33 hm2)土地上散落著的26個大小不一的林盤分別編號(圖1),并根據編號對每一個林盤斑塊進行數據采集。

圖1 26個林盤斑塊分布
3.2 相關生態指數計算與分析
3.2.1 單元特征指數分析
本文對選取地塊的26個林盤斑塊進行單元特征指數的采集及計算,通過計算結果對研究對象內的各林盤斑塊的特征形成初步認識,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林盤單元特征指數計算結果
3.2.2 異質性指數分析
根據景觀生態學理論,斑塊面積越大,其內的物種多樣性越高,因此斑塊的生態價值越高。因此,根據表1可知,26個林盤斑塊中,斑塊7與斑塊19面積最大,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同時。一些斑塊由于具有“跳板”的功能,對各個斑塊之間的生物流流動起到重要的交通聯系作用,也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這類斑塊由于其生態價值高而不宜去除。在26個林盤斑塊中,斑塊1、斑塊14、斑塊16、斑塊24這4個斑塊由于具有“跳板”功能,因此不宜去除。因此本文在剩下的20個林盤斑塊中,隨機抽取兩個林盤斑塊編為一組,共10組。以每次去除一組的方式分10次對剩余的林盤斑塊進行依次去除(表2),每去除一組后都計算其景觀異質性指數、多樣性指數和景觀斑塊破碎化指數。結果如圖2和圖3所示。

表2 林盤斑塊去除順序及相關異質性指數、多樣性指數、破碎化指數

圖2 異質性指數HT變化曲線

圖3 多樣性指數D變化曲線
由變化曲線圖2、圖3可以看出,隨著林盤斑塊的不斷減少,異質性指數HT也在遞減,并且這種遞減趨勢明顯。并且在第二次到第四次去除林盤后異質性指數HT和多樣性指數D下降最為明顯,所取斑塊依次為03 、20 、09 、12 、02 、23對照表中的斑塊基礎屬性以及圖中示意的位置,可見大型斑塊(如斑塊20)對景觀格局的重要性,同時不建議把相鄰緊密的斑塊進行拆分(如09、08)。在兩個大型斑塊(如09、12)拆除后,中間起跳板作用的小斑塊(11)的生態效應也隨之降低。而在后幾處的斑塊去除的同時異質性指數有幾近穩定的趨勢,但多樣性指數D以平滑曲線繼續遞減。
由此可知,林盤斑塊數量的減少對所在區域的景觀空間異質性和多樣性影響較大,而景觀空間異質性與多樣性與其所在區域的景觀格局、物種流動與保護有著密切關系。一般情況下異質性和多樣性高的景觀格局有利于物種的生存和保護。所以減少林盤斑塊是不利于維持景觀空間的異質性及多樣性和物種的生存保護的,有必要在區域內對林盤斑塊的數量有一定的保證。在一定數量的基礎上需要深入研究各個林盤之間的關系才能確定林盤的留取。
由于農田生態景觀自身固有的單一性,林盤在其生態價值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在林盤的保護開發的過程中,應根據林盤斑塊的景觀生態價值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根據斑塊的基本原理以及本文根據景觀生態學相關理論實踐中得到的數據分析,在林盤的保護開發中應該注意:
(1)考慮林盤斑塊在整個農田景觀系統中的區位、本身角色的定位及與其他斑塊間的網絡聯系。應盡量讓每一斑塊在顯示自己功能特性的基礎上將其納入整個景觀網絡構型中。
(2)分析中得出斑塊的面積對斑塊的功能特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型林盤斑塊在景觀中可以保護地下蓄水層和連接水流網絡的結構,同時為物種提供核心的棲息地,林盤的改造過程應盡量避免對大型林盤的分割或縮減;除周圍有較大風險的不良干擾對其造成危害,可做分割處理,以設置屏障避免不良干擾的擴散。
(3)由于斑塊的多樣性同樣是斑塊異質性的重要組成,小型斑塊和廊道斑塊也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價值,它們打破了基質的大規模延伸,作為一個跳板等角色提供物種運動。建議在保留大型林盤斑塊的同時,可以保留或者新增多個跳板斑塊或者廊道斑塊以建立其之間的聯系和延續物種的傳播。
(4)建議通過更加科學的技術手段如遙感,對區域林盤的物種多樣性,結合周邊環境進行更加精確的分析,做出林盤取舍的具體方案。
林盤是幾千年川西農耕文明的結晶。隨著人類社會工 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這種經過幾千年發展而形成的傳統川西農耕體系受到強烈的沖擊。然而,城鄉的快速發展并不應當以犧牲生態為代價,因此,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對于林盤聚落的保護與開發也應當兼顧其生態價值,運用相關的生態學理論,對林盤進行合理的保護與利用。
[1] 鄭建剛,朱鴻偉.關于對川西農村林盤文化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的調研報告[J].建設,2008(2):71.
[2] 肖篤寧.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黎貝(1987~),女,助教,主要從事風景園林設計與理論研究;張玫芳(1986~),設計師,主要從事生態景觀設計。
TU984.12
A
[定稿日期]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