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厚宇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1)
體驗式消費下老舊住區商業街空間更新研究
林厚宇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1)
自20世紀后半葉,我國的城市建設經歷了平緩發展到驟增躍進的建設過程,這種突進式的發展模式在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對城市傳統生長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并且也衍生出了諸多不可避免、不容忽視的舊城破壞問題。城市更新不是單純或單一的物質轉變過程,而是囊括了更廣泛層面的社會改良和經濟復蘇等內涵的社會變遷,循序漸進式的規劃建設已成為了城市建設與更新的主流方式。文中通過對傳統住區商業街現狀的分析研究,結合既有學者研究理論,發現總結住區商業街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嘗試深入探討傳統住區商業街的更新手段和方法。
老舊住區 ; 商業街; 體驗消費; 更新
住區的發展是伴隨城市的演進過程而相應調整的動態過程。住區街道空間不僅是滿足住區內外部交通通行、分隔社區組團的功能,同時也是承擔著消費行為發生的物質載體。伴隨著體驗消費時代的來臨,結合社區消費的發展,從人的行為視角出發,綜合考慮住區商業街的實際問題,分析和解決城市發展對老舊住區商業街空間帶來的沖擊,為城市更新提供新的視角的切入點。
1.1 體驗式消費
1999年4月,美國哈佛商學院出版社出版了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兩人合著的《體驗經濟》一書。作者在該書中提出,可以將目前為止的社會經濟形態區分為產品經濟、商品經濟和服務經濟三種基本類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沿著從產品經濟—商品經濟—服務經濟的過程進化的,而體驗經濟則是更高、更新的經濟形態。宏觀層面的消費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勢必會對于住區空間中的消費內容和消費方式上也帶來深遠的影響,以消費者的角度進行思考,探討新時期的消費需求的改變對應在住區商業街空間的調整訴求。。
1.2 住區消費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商業服務愈發完善,市民在消費選擇上的空間和余地也愈發多樣和豐富。城市中能消費的場所不再集中在某個區域,就近消費的原則體現在這一領域尤為突出。伴隨著社區的建設發展,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了與人們生活更為貼近的居住空間中,多元化、分散化商業也隨之成長成為了影響市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供給要素之一的居住區,它不僅是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細胞單元,也是完善城市職能和體現城市魅力的重要組成要素。住區商業街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購物的同時,也是人們交往和娛樂的場所,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雙重保障使得這一空間研究突顯其了特殊的意義。
現階段住區商業街空間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2.1 商業街分布
城市道路等級的劃分可分為城市交通干道、沿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等,住區商業依附住區街道的形式出現,在平面形態上呈現線型的組織特點,稱之為住區商業街空間。住區商業街由于所處的住區空間中的位置不同,可分為住區周邊式、住區內部中心形式及混合式結合的分布方式(圖1)。由于商業街與住區整體空間位置的不同,帶來的服務對象、業態種類、交通組織方式、設施配置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從而所對應的消費者行為種類和特征也存在差別。單這并非絕對,各個布局形式直接存在著互通性,只是在布局形式,選址上做特別說明。

圖1 住區商業街三種常見的分布方式
2.2 空間形態
住區商業街根據不同的交通組織方式、空間形態特點,可分為全街式商業街、半街式商業街、廣場式商業街、全步行空間(圖2)。全街式的商業街較為常見,即沿城市道路兩側,集合住宅底商或采取單獨設立商業設施、店鋪,平面形式以街道的形式建設的空間。半街式的商業街常見于住區外部,由于城市道路的隔離形成了以道路單側為商業設施的街道形式,結合綠化和游憩設施空間形態。廣場式的商業街形式是指商業街建筑或住宅以一定的形式,圍合形成了廣場空間,該廣場可做休息、交流、運動等活動的場所而存在,具有廣泛參與步行等特點。最后一種是對住區交通要求最高的全步行商業街空間,此種形態對住區其他交通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滿足對住區居民及外圍車輛、行人的通行需求,還要承擔分流步行街道空間中住區車輛繞行、停放等的職能的要求。既要在滿足商業街中住區居民日常出行,又要合理組織整個住區交通環境與外部交通的銜接和配合。

圖2 三種空間形態的道路斷面(全街、半街、步街)
2.3 業態特點
業態分為常用,必須和可選擇三大類。常用商品是指以滿足居民日常所需,每日消費都會使用和光顧的商業門類,如:超市、小賣部、菜市場、面包店等;必須商業種類是指該商品與人們的生活氣息相關,但是每天不會特定消費或購買,頻率較前者較低,如:理發店、藥店、餐飲等;可選擇業種是指在住區商業街內,滿足市民可選擇性消費需求的商業業態,它有居民日常路過或參與缺不常購買消費的特點,如:服裝、鞋類、咖啡廳、酒吧、花店、美容店等,在住區范圍內可供選擇的機會很多,不會經常購買或消費的場所。現狀各種類的業態在住區商業街比例大致如表1。

表1 住區商業街各類業態比重 %
3.1 商業設施布局混亂
在過往的住區規劃中,有很多社區商業在規劃時都做錯了程序,就是先建設再規劃再策劃最后出售出租,商家或個體,會根據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追求個人及局部利益,導致了商業設施分布混亂、業態分布無序等問題。
3.2 各類業態比重的不合理
在傳統居住區商業街空間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業態重復度高、業態種類太少,服務項目相對單一,對消費者的吸引不夠的問題。
3.3 商業規模不適宜
住區規模和人口增減是持續并且活躍的,消費者的人數和密度在一定時期會有相對較大的變化是常有的事,對應住區商業空間在規模、尺度上就會出現一時期“供不應求”一時又“無人問津”等現象的出現。
4.1 街區功能復合化的原則
在“第三空間理論”中指出:人們生存的空間有三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工作場所;第三空間是人們進行休閑、娛樂、觀光、購物、社交的場所。商業街是構成人們生活中的第三空間的一個主要部分,但是它的存在必須適應當前的消費需求的變化。從人的需求發展方向看,有形商品的充分滿足,會使需求朝無形商品轉移,即所謂的“離物”傾向。在人們的消費活動中,休閑、文化娛樂、修養等方面的比重增加。消費者在新時期消費行為與消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體現在空間中表現為對消費空間規模的需要,對街道適宜尺度的重視,對商業街功能多樣化的需求,對景觀環境滿足行為發生的要求等等。
4.2 針對消費特征的商業設施的布局
鑒于傳統住區商業街的形成多以線型鏈式結構為主,其特點是街道商業空間形成整體,界面整齊有明確的導向性,并有效的指引消費者活動軌跡;商業設施按照成排,成條的鏈式布置,空間組合上依賴街道的本底形態。街道尺度和空間形態很多程度上約束著鏈式組織方式的商業設施布局,因此為了滿足消費者的行為規律和消費習慣,鏈式的商業街空間在商業設施組織上應做到“有條不紊”、“有張有放的”充滿節奏和韻律的組合方式。操作時可以考慮商業設施的分布及組合特點,將消費人群較為集中,需求程度更大的中型商業設施(圖3),如:綜合商場、快餐餐飲等設施布置在街道起點或重點,結合街頭廣場和公共空間進行處理。而住區商業中,構成主體的零售業,服裝及小型餐飲類設施合理組織在街道中部。人流在參與街道時,空間氛圍有起有落,人群行走和觀賞的對象具有層次感。

圖3 商業設施布局
4.3 滿足消費需求的商業規模及尺度
現狀的傳統住區商業設施大多以中小型商業為主,配合住宅底商、裙房及自建鋪面的形式布置開展,建筑面積以20~50 m2為主;在部分地區或路段會有面積在100 m2左右的較大商業設施,主要以超市或服裝類業態為主;在特殊空間條件下如在街頭或廣場范圍時,會出現個別200 m2的大型餐飲,綜合超市。各種建筑面積商業街設施占商業街比重也有一定的規律(圖4)。在處理商業設施面積問題時,結合約翰·付立恩在《步行空間設計》中提出的觀點:當在空間環境中,消費者人均場地占有面積在0.2~1.5 m2時會產生擁擠、滯留感,當人均面積達到1.5~3.7 m2時,消費者會明顯感到他人行為對自己空間使用的干擾性,從而產生局部的約束感。基于體驗式消費中提到的商業設施布置和設計時,需要考慮產品展示,消費者之間相互影響和品牌傳遞等需求,人均使用面積在1.5~3.7 m2的使用面積為宜。在住區商業設施更新問題時,合適的建筑和活動空間面積的考慮還要結合實際的客流情況、消費種類等綜合不同考慮。

圖4 各面積商業占街道比例
4.4 符合消費習慣的業態分配
在體驗經濟環境下,消費者會改變傳統對購物和餐飲類設施的需求度,消費的中心會逐步傾向于對娛樂、休閑類業態的關注上。住區商業街的業態組成,將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這個趨勢,體現在以購物、餐飲類的商業服務設施逐步邊緣化,而更貼切市民生活,參與、享受類的服務項目成為消費主題。可見在滿足了消費者住區消費需求的同時,構建符合體驗消費趨勢的住區商業體系,合理組織業態比重,是解決今后社區商業發展和自行演替的關鍵。可參照國家頒布的老舊社區示范標準(表2)。
更新改造過程中,對住區商業街的建設,更注重對空間組合的功能復合化設計,建筑空間預留緩沖區域處理,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從消費者的組成特點、行為需求、消費傾向以及對各類商業、公共設施的需求角度出發,將消費需求作

表2 建議各類業態比重 %
(資料來源:《社區商業全國示范社區評價標準》,2011)
為衡量改造建設的新標準,客觀、公正、高效的對待住區商業問題。住區商業的發展和演替是伴隨城市更新、生長的動態過程,規劃者應充分考慮到社區自身的變化與消費者行為需求調整等持續演替過程,對住區商業街在規劃建設層面的一系列影響和訴求。從消費者對空間使用,對商業街功能的需求思考城市更新問題,將可能隨時代變化,在消費行為及設施安排等方面帶來的調整,綜合、完整的融入今后的規劃設計當中。
[1] 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1989.
[2] [美]克萊爾·庫伯·馬庫斯.人性場所[M].俞孔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 楊·蓋爾. 交往與空間[M]. 何人可,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2.
[4] 韋金妮. 步行商業街區空間布局模式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10.
[5] 郭生智.體驗經濟下商業街外部空間的地域化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6] 牛津.城市居住區商業設施研究[D].鄭州大學,2013.
[7] 查君.住區商業街規劃設計研究[J].規劃師, 2006,22(6).
[8] 張忠國,段義猛.傳統商業街的改造與傳統保護——以青島市中山路為例[J].城市問題,2003,116(6).
[9] 楊貴慶. 城市社會心理學[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0.
[10]劉念雄.城市步行商業空間規劃設計[J].規劃師,1998(14).
林厚宇(1989~),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
TU984.12
A
[定稿日期]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