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升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內地化”進程中甘孜州城鎮發展概況
韓東升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甘孜州城鎮建設歷史久遠,但是由于受自然環境及歷史人文環境的限制,境內城鎮發展一直較為緩慢。直至清末民初,其城鎮規模、數量等才有所發展,“內地化”進程逐漸加快。到民國時期,甘孜州商業發展迅速,并促進了城鎮發展。
甘孜州; 城鎮; 土司制度; 商業; 交通
伴隨著“內地化”進程的逐步開展,甘孜藏區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藏族建筑文化作為藏族文化的物質載體,也在“內地化”進程中悄無聲息的發生著變化。元代之前(公元13世紀)的歷代王朝對包括藏區在內的西南地區大力推行羈糜州制,元始設宣政院,專管藏區事務,土司制度在甘孜州境內廣泛施行。明清兩代(公元14世紀~20世紀),為了加強對邊疆的控制,中央王朝逐步將藏區納入全國開發范圍之內,致使甘孜州境內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商業空前繁榮,其“內地化”進程加速。清末改土歸流后,趙爾豐在甘孜州境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都大大的推進了甘孜州的“內地化”進程。至民國(20世紀上半葉)時期,西康省的建立及抗戰后西康省作為戰略大后方,全國的戰略資源轉移至包括康定在內的西南諸城,這又促進了其社會、經濟及文化興盛,“內地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縱觀“內地化”進程中甘孜州城鎮發展狀況,可將其發展分為四個階段進行考察,即土司制形成之前、土司統治時期、“改土歸流”時期及民國時期。
1.1 土司制形成之前的城鎮概況
史籍的記載歷史上甘孜州境內諸國或部落均處于原始游牧,遂水草而居的狀態,沒有明確的相對穩定的境域劃分,少有城鎮建設。然近年來的一些考古發掘,證實了甘孜州歷史上還是有城市建設的,如丹巴縣中路鄉的東女國王城遺址。
至唐代(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興起,甘孜州成為唐王朝與吐蕃王朝的拉鋸區。在金沙江流域,唐王朝與南詔、吐蕃之間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交往頻繁,各方更是新筑城壘。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大足元年以雅州之漢源、飛越,巂州之陽山置?!h三:有洪源軍。有定蕃、飛越、和孤三鎮兵,又有武侯、廓清、銅山、肅寧、大定、要沖、潘倉、三碉、杖義、琉璃、和孤十一城。皆太和五年李德裕修筑,以奪蠻險之處。[1]” 此十一城中在今甘孜州境內瀘定縣有唐廓清城、唐和孤鎮、唐杖義城(今之化林坪)、琉璃城、大渡城、要沖城。然卻少有史書對這些城的位置、規模、人口等信息進行敘述,僅僅說明有城的存在,其他信息俱無,也無從考證。到了宋代,在大渡河流域和金沙江流域,隨著茶馬互市的繁榮,一些互市口岸性質的集鎮得到了發展,如今瀘定縣的興隆鎮沈村,漢魏六朝時為邊地貿易最大市場。
因此,雖然土司制形成之前甘孜州境內出現過眾多的部落國家,相關城堡存在的記載也很多。但是對邊地采取羈縻之策,加之那時邊地荒蕪,物產不盛,自然地理條件惡劣,故沒有學者深入其地,而邊地史上幾無教育之說,更是無人對其城鎮的發展、建設等情況進行記述。所以,很難對土司建制之前的甘孜州城鎮建設情況進行詳細敘述。
1.2 土司統治時期甘孜州城鎮概況
元代后,歷代中央王朝開始謀劃藏區的發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刺激雙方交流、經濟增長、城鎮建設的措施。經元明兩代的悉心經營,至清中期,甘孜州境內城鎮已經從無到有,形成了以打箭爐、理塘、巴塘、甘孜、德格等為代表的城鎮,城鎮發展初具規模。
據《大清一統志》載“前藏三十一城,曰剌薩城,在打箭爐西北三千四百八十里;札什城,在剌薩南七百里;得秦城,在剌薩東南三十八里……”而任乃強先生在《西康圖經·民俗篇》則說“世稱前藏三十一城,后藏十七城,實皆無城,不過多數碉房集合之巨鎮而已。如此諸鎮并無墻垣繞之,亦無街衢巷街之制;諸碉各因地勢,錯落建筑,每值兵役,憑碉而守,堅于乘城;漢人不得相嘗稱呼,遂呼為城也[2]?!睋文藦娤壬甲C,西康真正的城鎮,都是由漢人建筑的,清代曾置戍軍,與市廛之地,許多城都是很小的,或以亂石疊成,或以土夯,或就番碉之壁聯綴之。至雍正年間甘孜州境內已經形成的城鎮有打箭爐城、理塘城、巴塘城、道孚城、噶達城等,雖其名為城,但是城鎮人口、規模都較小。
這一時期的歷代政府除了在政治上加強對甘孜州的統治,還采取了眾多的措施刺激了甘孜州城鎮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元政府在四川藏區推行帝師制度,大力扶持藏傳佛教。甘孜州境內出現了眾多的寺院,宗教中心型城鎮開始初見端倪。如德格縣的更慶鎮。
(2)元明清時期甘孜州境內逐漸建立驛站、臺站、縣衙、哨所等,據《西藏志·臺站》載:“從打箭爐出北口至西藏,里程不到五千里,共設有臺站八十四處?!边@些官方驛站的設立,帶動了人口的聚集,商貿也日益繁榮,促進了城鎮的興起。
(3)駐軍。清雍正年間大小金川戰役過后,朝廷還會在康地駐扎軍隊,如阜和營、泰寧營、章谷屯等。因為軍隊駐扎,帶動了這些城鎮的發展。
(4)交通的便利有助于茶馬互市,互市貿易又促進城鎮的興起。清中期開始便不斷加強康藏之間的道路建設,并初步形成陸路交通網絡。川藏道路分為南北兩條,南線為官道,道路較為寬敞,入藏官員多由此路過。北線多為商道,商賈往來,絡繹不絕。
因此,此時期政治上為甘孜州城鎮的發展打開了方便之門,土司衙門、驛站、站臺等政治軍事機構的設置為城鎮的興起提供了政治保障。而茶馬互市在唐宋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經貿的繁榮為其城鎮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
1.3 “改土歸流”時期甘孜州城鎮概況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鳳全事件“趙爾豐領軍進駐巴塘,并且按照他之前所提的“平康三策”在境內實施改圖歸流,開發西康。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即經邊“六事”——屯墾、練兵、開礦、設官、興學、通商。趙爾豐在西康所采取的一些列措施促進了城鎮人口的增多,規模擴大,數量的增加。
這一時期城鎮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改流后,甘孜州的經濟制度就由封建領主制經濟轉變為封建地主制經濟,標志著其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向前邁進了一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制度的變革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城鎮建設的蓬勃發展。
(2)軍墾、民墾等人口的遷入與土地開發是川邊城鎮興起的動力。據統計,趙爾豐前后曾招募四川內地農民及其家屬2 300余人,分發到康定、雅江、稻城、鄉城、巴塘、道孚、甘孜、鹽井等縣,僅鄉城一處就有墾夫70余戶200多人。眾多移民的注入,就須大規模的開土動工建設新居、完善交通、興修水利、擴大市場等,使城鎮基礎設施不斷的更新完善。而伴隨著移民而來的泥、瓦、木石、金、銀、銅、鐵等有關技術也傳到了川邊,于是木匠鋪、鐵匠鋪、金銀作坊等手工業作坊應運而生,推動了城鎮手工業的發展。
(3)工業發展推動了城鎮的巨大發展。川邊藏區礦產資源豐富,然改土歸流以前,川邊除有少數手工淘金及土制刀、紙外,毫無工礦業可言。趙爾豐從內地找來眾多的金夫、礦夫以開發境內礦產,還促進了城鎮的發展。
(4)城鎮的發展體系應該是經濟、社會、人口素質、基礎設施及環境等多方面進行。因此,教育是城鎮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促進城鎮人口素質的提高,還吸引部分周邊居民來此學習,匯聚了人口,擴大了城鎮人口規模。據統計,從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到宣統二年(1910年),川邊藏區的新式教育發展迅猛,其間男女官話畢業學生26屆,總計848名。各類學校教育的興起,促進了川邊的城鎮化進程。
(5)交通對于經濟中心的形成以及城鎮的產生和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一時期,川邊藏區交通條件的改善促使了交通樞紐、商貿中心城鎮的發展,交通道路沿線傳統城鎮重新繁榮,而由于交通重心的轉移使得部分城鎮走向衰落。以交通道路與商業網絡為基礎,基本形成了川邊藏區城鎮的體系。
綜上所述,趙爾豐在川邊藏區實行改土歸流,促進了經濟、文教、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川邊藏區的城鎮發展也因此而取得較大進步,城鎮化步伐加快。清末,川邊藏區初步形成以打箭爐為中心的城鎮體系,打箭爐不僅是政治宗教的中心,也是川邊藏區最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同時也是川邊藏區交通網絡構建的基點和中心。川藏交通線上的巴塘、理塘是連接西藏與川滇貿易的重要交通節點,以其為紐帶構筑了康藏地區的商貿網絡。
1.4 民國時期甘孜州城鎮概況
民初,甘孜州城鎮受政局變遷及戰亂影響,商業倒退,經濟頹靡,發展緩慢。建省委員會成立后,社會相對穩定,經濟貿易相對通暢。這一時期甘孜州城鎮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些處于交通要沖的城鎮建設受到重視,城鎮發展有了簡單的規劃,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建設才開始出現。如道孚縣,民國2年(1913年),道孚城關有200余戶居民,100余戶為商戶。民國30年(1941年),道孚縣城經營百貨、土雜、飲食業的有32戶。民國33年(1944年)有商業戶120戶、385人,略復舊貌。當時的商品交易,多為以物易物,貨幣交易較少。
(2)這一時期商業集市發展較快,一些原來沒有集市的地區,新出現了集市。如爐霍,民初無集市。民國13年(1924年),爐霍縣知事修建公署坐落于土司官寨東段,即為縣城。至民國30年代逐漸形成了縣城、朱樓、蝦拉沱三處集市。
(3)城鎮發展受政治及商業發展影響明顯。如巴安在清末民初曾計劃定為擬設的西康省省會,商業曾盛極一時。民國39年(1950年)擬定康定為西康省省會后,由于政治地位的降低,致使民國后商業衰落,并逐漸被地理位置更為優越的理化取代。
至民國時期(20世紀上半葉),由于各方因素影響,其城鎮發展較快,城鎮數量及規模都有所擴大。盡管民國時期甘孜州城鎮發展較快,但受自然地理及經濟發展的束縛,城鎮規模及空間布局一直難與內地媲美(圖1)。這一時期甘孜州城鎮發展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城鎮分布較分散。由于甘孜州地勢高聳,山脈河流穿插,地形支離破碎。因此,一些河谷地帶成為人口集中之地,也成為城鎮產生和發展的理想之所。行政中心的選址以及城鎮的形成都離不開一個好的地理環境,因而城鎮的空間分布相對而言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較大,遂呈現出相對分散的分布特點。
(2)城鎮密度小,規模也較小。甘孜州地形廣袤,轄地面積巨大。又由于相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相當不利于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集市的形成。而據萬騰蛟調查,1929年康定縣有16 400人,滬定縣有20400人,但到1944年,二縣的人口分別變為38 012人和28 858人。因此,人口問題一直是制約甘孜州城鎮發展的重要因素。

圖1 民國時期甘孜州城鎮分布
(3)城鎮區域分布不均衡。甘孜州城鎮空間分布呈現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以丹巴—道孚—瞻化—白玉一線為南北分界,南部城市為11個,北部則僅有6個,造成城鎮空間分布的不均衡。
(4)城鎮沿交通干線分布。如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除
章谷鎮及金湯其他城鎮幾乎無一例外的沿川藏線分布??梢娊煌▽Τ擎偪臻g分布的影響十分巨大。
民國時期是甘孜州城鎮“內地化”進程中一個重要時期。盡管政治、交通對城鎮發展的作用仍大,且與政權機構及其相對應的公共基礎設施對擴大城鎮規模仍意義非凡,但軍事據點及宗教對城鎮的影響日漸變小,城鎮發展開始依托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貿和交通因素對城鎮發展的影響巨大,城鎮繁盛興衰基本上與商業發展同步,能夠長期設置集市的地方逐步發展為城鎮。同時,農牧業的發展為城鎮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總之,城鎮的發展與分布特點基本上體現了民國時期甘孜州仍然是以農業社會自然經濟為主體,城鎮近代化開始萌芽并得到初步發展。自然條件對城鎮的發展仍舉足輕重,經濟、交通、社會的合理發展使城鎮的分布也逐漸區域合理化。
雖然城鎮是商業貿易的中心,其在商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城鎮規模較小,功能不健全,并且處于青藏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交通困難的具體環境中,對于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小,吸納和輻射作用差。同時,由于青藏高原不利于農耕的惡劣氣候條件、交通困難的地理條件及人口稀疏的實際情況,甘孜州缺乏發展大型城鎮的所必要的經濟條件和農業支持。因此,民國時期整個甘孜州區域內只有一兩個中心城鎮,區域性小城鎮星羅棋布的分布格局也是合理的。
[1] 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等.《新唐書·地理志》志第三十二.
[2] 任乃強.《西康圖經·民俗篇》卷二十四之康藏之城[M]// 新亞細亞學會, 193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內地化進程中的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演變研究(1640-1968)》
韓東升(1988~),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建筑歷史與理論。
TU982.29
A
[定稿日期]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