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翰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1)
初探老居住社區場所感營造對社區建設的啟示
方 翰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1)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社區受到都市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使社區的生活空間高層次化、單元化、獨立化以及封閉化,人們的社區意識日益淡薄。為了恢復社區原有的生活活力,維持和強化社區空間本該具有的場所精神,文章以20世紀70年代的小區——水碾河路南社區為例,力求從老社區中尋找提高社區生活空間場所感的途徑,并將其推廣到實際應用中。而對于老社區內本身場所感不足的地方也將提出改進意見和改造方案。
場所; 場所精神; 社區
社區是一個充滿意義的“場所”,人在社區中生活,其活動與社區空間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社區人口出現了高密度、高異質以及高流動性的特征,使人際之間產生了陌生化與孤立化的特點,使社區所富含的人們對自身和社區的認同感在一步步的消失。因此,建設一個和諧的社區,盡可能得提高社區空間的場所感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
傳統的老社區是一種價值觀念一致、關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居民分享社區利益和義務的富有人情味的社會共同體。
1.1 社區概況
水碾河路南社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牛市口,建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以拆遷安置房為主的純居民社區。其北臨的是水碾河路北社區,東鄰U37創意倉庫——一個以供青年人喝咖啡、休閑為主的商業改造片區,而西側及南側全部由居住建筑所圍合(圖1)。正是由于社區外圍沒有繁榮的商貿機構,也沒有能夠提供給社區所需的休閑場所,致使隨著時間的發展,社區內自發形成了齊全的公共配套設施及娛樂場所,如沿社區內街的商業街區、餐飲空間、停車場所、健身娛樂設施以及幼兒園等。

圖1 社區周邊功能示意
1.2 社區交通問題
首先,由于社區邊緣及建筑邊界很多柵欄阻隔,將社區分隔成幾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并且在單元內形成了很多盡端式的道路,從而降低了車輛的可達性。車輛可通過的道路現狀如圖2所示。如此,車輛不可達的節點便為公共活動場所的營造提供了條件。其次由于社區內缺乏集中的地下及地上的停車場所,取而代之的是沿社區街道布置的線性停車位,如圖2所示。社區街道寬度本身相對狹窄,致使余下的道路寬度僅允許兩股車流對向低速通過,從而減少了社區人們對于交通安全的危險和不安定感??梢?,當汽車交通以慢速行進時,就沒有理由要求將停留、玩耍的區域和交通區域分隔開來,這種低車速的交通,反而為居民的豐富交流提供了可能。

圖2 社區內車行道路現狀示意
1.3 活動場所
水碾河路南社區內沒有設置集中的大面積綠化用地和大型的景觀,反而以點狀和線狀的綠化形式分布于住宅建筑周邊。社區最大的特色便在于以這些綠化樹木的邊緣為界或者在繁茂的樹冠之下,形成的靜態的活動空間,使人們既可以在一半遮掩中部分的隱蔽起來,同時又能很好地觀察周圍空間。處于同一水平面的人們可以輕松地看到在公共空間中所發生的活動,這樣又有利于吸引人參與到其中。例如社區中有一處以古樹為中心的公共空間(圖3),人們在樹下增建運動設施、桌椅等,自發形成了以古樹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延伸的活動場所。正如《交往與空間》一書中所提到的:“有活動發生是由于有活動發生?!庇谑?,消極空間被積極化,反而成為了社區中最具場所感的空間。

圖3 以古樹為中心的空間節點
另外,對于本身就有良好發展條件的室外空間環境,就更應該發揮其效用,為人們提供優良的活動空間。如水碾河路南社區內的商業街。如前文所述,由于社區外部沒有提供商業以及休閑空間,于是在社區內部自發形成了一條底部商業上部住宅的商業街(圖4)。在商業街中有茶坊、麻將館等休閑娛樂場所。這些店鋪的入口距離街道之間只有3~4 m的距離,在這里放置桌椅既與商店功能直接發生關聯,同時又貼近街道,使坐在這里的人們與街頭發生的活動保持接觸。步行者徜徉于該開敞空間的邊緣時,就可以欣賞到不同的景致:綠化植被結合公共空間的場景,吸引人前去參與其中,從而強化和豐富了該活動空間的場所感。正如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所說的那樣:“如果邊界不復存在,那么空間就絕不會富有生氣。”

圖4 水碾河路南社會社區內商業街現狀
由此看來,對于沒有良好基礎的公共空間環境,我們應該用一系列的公共設施去豐富該空間環境,通過在視覺上和功能上支持社區內人們的需求,從而將消極空間積極化,去激發社區的場所感。
少數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會創造豐富的戶外生活,增加鄰里間見面的機會,并派生出許多簡短的活動。因此,住宅建筑的公共一側常??梢詾橥A襞c休憩提供良好的條件。水碾河路南社區中存在著很多住宅前盡端式袋形的公共空間,但卻未能加以很好的利用,常常只作為非機動車停車棚設置,一方面影響道路的通行性,另一方面也沒有為居民提供區域內“直接的”娛樂場所。因此,在這里提出改進方案一:采用規整式的停車棚設計,增加地面的交通面積。同時,在停車棚的上方加建一層交流空間,為居民的駐留提供可能性,如喝茶、閱讀、交談或者下棋、打牌。這樣不僅能夠使土地功能復合化,也為改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提供條件,體現空間環境的場所精神(圖5、圖6)。

圖5 改造方案一效果

圖6 改造方案案一
(1)方案一的改造處于開敞空間的邊緣,在這里由于樹的遮擋,使在那里的人們背部受到相對的保護,而且小氣候也相對宜人。另外,居住在該公共空間后方建筑中的居民,在自家陽臺上便可以直接看到正在發生的活動,這樣一方面提高了社區生活的安全性,降低了犯罪率;而另一方面,也豐富了社區生活的娛樂性,吸引住宅中的人們出門參與到其中。同時,該場所的存在,使附近的居民不需要行走太長的距離就可以找到公共活動的場所。
(2)方案二則主要是針對三面建筑圍合的室外空間的改造。該改造方案不僅綜合了值班室、非機動停車棚等空間的功能關系,同時還綜合利用了由建筑所圍合出來的開敞空間。除了在值班室以及停車棚的垂直方向上加建的部分外,還在地面層的開敞空間中設計了兒童的游樂場和供成年人使用的茶座,力求使更多的人使用該公共空間,并豐富場所中的活動內容(圖7、圖8)。

圖7 改造方案二

圖8 改造方案二效果
方案一與方案二的改造目的在于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人們安坐下來,這樣才可能有較長時間的逗留。如果坐下來或逗留的條件少而差,人們就會側目而過。這將意味著許多有魅力和有價值的戶外活動被扼殺掉,對于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情感維系也沒有好處。
通過對水碾河路南社區的相關分析,我們得知提高場所感的一個主要方式是提高環境本身的質量,也就是通過提高環境中的場所感的方式來提高和制造更好的空間和場所,從而使人們活躍于場所之中,從主觀情感上有“定居”于此的感覺。老社區內這些自發形成的場所具有借鑒意義,這種自發就猶如揚·蓋爾所說:“只要有人存在,無論是在建筑內,在居住小區,在城市中心,還是在娛樂場所,人及其活動總是吸引著另一些人。”建筑師的任務就是在場所內創造有利的條件,
吸引最初的使用人群,從而促發另一些人聚集在他們周圍,尋找最靠近的位置,進行新的活動。如今,我們該從老社區里那些自發形成的良好場所之中尋找提高社區生活空間場所感的途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場所感缺失的活動空間,盡可能提高環境本身的質量,使社區真正的發展下去。
[1] 沈中偉,陳驍.基于類型學方法的大尺度校園開放空間場所塑造[J].南方建筑,2008(3).
[2] 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 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 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 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4] 李東君,陳瑜.居住環境與場所精神[J]. 時代建筑,1996(4):32-35.
[5] 李永亮.從場所環境到場所精神——由思明區社區服務大樓設計引發的思考[J]. 福建建筑,2003(2).
[6] 唐蘊婷,劉勇.城市更新設計中人性化共享街道的營造——以榆林市文化路街景改造為例[J]. 中華民居,2012(9).
[7] 李九全,張中華,王興中.場所理論應用于社區研究的思考[J]. 國際城市規劃,2007(6).
方翰(1991~),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
TU984.12
A
[定稿日期]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