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巖, 譚 建, 宋 寧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西南分院,四川成都 610041)
新型城鎮化下黔東南州綠色建筑產業新城發展探究
蘆 巖, 譚 建, 宋 寧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西南分院,四川成都 610041)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顯示,全面小康城鎮化率不應低于60%,城鄉居民收入比不應大于2.8。截止到2013年,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黔東南州,城鎮化率僅為28%,農村貧困人口高達160萬人。文章通過探討綠色建筑產業新城在黔東南州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總體分析和發展方向,對黔東南州新型城鎮化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新型城鎮化; 綠色建筑; 產業新城
1.1 我國城鎮化的必然趨勢
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2000年就斷言,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兩件事:一是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市化。2013年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城鎮化是一個伴隨工業化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積極穩妥扎實有序推進城鎮化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是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1]。就我國經濟而言,從2011年總體處于次級不均衡狀態到2012年從次級不均衡走向了次級均衡狀態,2013年經濟結構失衡程度有所減輕,但是2013年中國經濟結構變化表明調整的成效并不穩固,結構調整成果仍需鞏固[2]。我國現已步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處于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也處于深入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城鎮化是中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是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是現階段推動我國內向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實現途徑。
1.2 我國傳統城鎮化出現的問題及新型城鎮化的新要求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的三十多年,雖然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化建設已經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卻潛藏著諸多問題和矛盾。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有[3]:大中小城市發展失衡;國情觀念淡薄,土地資源浪費較為嚴重;生態意識薄弱,環境問題較為嚴峻;忽視以人為本,缺失人居環境。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重要任務,指出了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方向。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
1.3 黔東南州城鎮化發展現狀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顯示,全面小康城鎮化率不應低于60 %,城鄉居民收入比不應大于2.8。截止到2013年,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黔東南州,城鎮化率僅為28 %,農村貧困人口高達160萬人。為加快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繁榮發展,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積極實現同城化規劃建設,黔東南州陸續開展《推進凱里麻江同城化發展綜合研究(含體制機制研究)》、《黔東新城空間發展戰略研究》、《黎平錦屏同城化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
根據各自特點,黔東南州對區域協調整合發展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有益的嘗試,探索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新型工業、外來產業承接、民族文化與生態旅游業、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為基本動力,農村移民和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為補充,中心集聚與網絡化發展有機結合,產業化與城鎮化協同發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山區城鎮化道路。按照城鎮帶州戰略的總體要求和“強化中心、構筑支點、點軸開發、區域聯動”的原則,以構建等級結構合理、充滿發展活力的城鎮體系為目標,以優化城鄉空間布局為抓手,大力推進城鎮體系建設,初步形成了以凱里麻江為中心、黔東和黎平為區域次中心、中心鎮和一般鎮的四級城鎮結構體系,以凱麻城鎮群、黔東城鎮群、黎從榕城鎮群進行城鎮化分區引導發展的“一核兩心三群”的空間結構和“十城百鎮千村”的城鄉空間布局逐步清晰,城鎮帶動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圖1)。

圖1 黔東南州同城化規劃布局
要保持“綠色”,就要節能、提高品質。通過開展標準化裝配式木房建筑試點建造研究,推進全州木房工廠化建房,提高木質房屋建筑品質,提升綠色品質。同時,開展了輕鋼及輕木結構裝配式“綠色建筑”試點工作,解決傳統民居不防火、不防蟲、不隔音、不節能等問題,延伸傳統木結構民居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鏈。
綠色建筑是指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4]。在我國開展綠色建筑行動,以綠色、循環、低碳理念指導城鄉建設,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扎實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適性和健康性,對轉變城鄉建設模式,破解能源資源瓶頸約束,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培育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1 綠色建筑在黔東南州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主導地位
建筑是組成城鎮的最基本單元,是實現綠色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載體。綠色建筑是倡導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它的本質與新型城鎮化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的發展要求相一致,符合新型城鎮化在新時期對建筑發展的新要求。
當前,黔東南州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重點加快推進凱里-麻江、黔東片區(鎮遠縣、岑鞏縣、三穗縣)、黎平-錦屏三大核心城市群同城化的集聚發展,積極啟動凱里市和麻江縣合并設立新的縣級凱里市、新的縣級區,開展黎平、榕江、鎮遠、天柱縣“撤縣設市”工作,對城鎮化發展布局進一步優化。
2.2 推進綠色建筑發展是黔東南州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
截止到2013年,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黔東南州,城鎮化率僅為28 %,農村貧困人口高達160萬人。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直接帶來對能源、資源更多的需求。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是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重點領域的五個優先發展內容之一。
要建設成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天人合一的綠色生態家園。黔東南州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城鄉建設,必須走生態集約,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從綠色建筑入手,打造生態城鎮、宜居城鎮。綠色建筑可以說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綠色建筑領域的城鎮化過程是從投資到消費增長的重要途徑,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應該加快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進一步推動建筑的低碳化、節能化,走有特色的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續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2.3 綠色建筑產業是黔東南州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突破口
我國綠色建筑在技術、標準、政策支持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從現有綠標項目看來,綠色建筑資源節約效果顯著[5],增量成本可以負擔[6],但目前發展仍然緩慢,與大規模推廣綠色建筑的要求有較大差距。綠色建筑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綠色建筑產業基礎薄弱,如何引導綠色建筑產業快速發展已然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突破口。
對于新型城鎮化而言,產業發展在城鎮化過程中有先導和推動作用。產業是城鎮化發展的誘因、動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支撐。產業發展在吸納就業、集聚人口、提高收入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作用,處于主導地位。因此城鎮化必須和產業化緊密結合,在發展過程中優先培育產業,才能徹底改變舊城鎮化模式的根本缺陷,改變當前城鎮化過程中產城分離、城鄉分裂的局面,才能發展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要產業的支撐和驅動,合理選擇產業是新型城鎮化成功的重要保障。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將會為新型城鎮化的穩定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2.4 綠色建筑集中及產業集聚是黔東南州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產業集聚是當代產業生存與發展最有效的組織形態,在集聚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制度創新、營造產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綠色建筑相關產業缺乏產業鏈條橫縱向的集成性和關聯性。
新型城鎮化應以綠色建筑為重要抓手,規模化發展綠色建筑,以需求量帶動綠色建筑產業的發展。在產業園區內進行綠色建筑集中建設及其產業的集聚發展,并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搭建綠色建筑供需平臺,以城建帶產業,產業促城建,形成良好的互動,符合新型城鎮化模式的核心要求。
3.1 綠色建筑產業新城的內涵
梁俊強、梁浩等[7]在《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模式—綠色建筑產業新城》一文中將綠色建筑產業新城定義為以建設綠色建筑為載體,以發展綠色建筑產業為目標,在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筑、交通、能源資源、產業配套等方面,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運營的城市開發區、功能區、新城區。發展綠色建筑產業新城必須“雙輪驅動”,即以綠色生態城區的建設帶動綠色建筑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以綠色建筑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并支撐綠色生態城區的建設,走產城互動、產城融合的模式。
3.2 綠色建筑產業新城的要求
(1)建筑全綠:綠色建筑產業新城中的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現行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中的一星級及以上的評價標準,其中二星級及以上達到30%以上[7]。
(2)產業全綠:綠色建筑相關產業是國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建筑產業新城中的產業均為綠色建筑相關配套產業。包括圍繞綠色建筑規劃、設計、勘察、認證、檢測、研發相關的綠色建筑科技與服務業,綠色建材產業、節能環保設備制造業、綠色建造業等相關的綠色建筑制造業和建造業以及建筑運行管理、建筑環境管理、智能建筑、建筑信息化以及與綠色建筑相關的商貿服務業和會展金融業等配套服務業。
(3)四化并舉:城鎮化建設是否合理主要不能以速度的快慢為標準,重在看城鎮化的健康質量,重在看城鎮化是否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城鎮化的新,旨在促進“四化”的同步發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四化并舉”互動發展戰略,將極大帶動勞動生產率和城市集聚效應的提高,帶動基礎設施投資、居民消費和公共服務的增加,帶動“三農”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從而釋放巨大的內需潛能,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在綠色建筑產業新城中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農業現代化提供保障,信息化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者智能化互動。
此外,綠色建筑產業新城還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需在綠色建筑產業新城中培育綠色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創意產業,使綠色建筑回歸文化氣息,文化本質。民族文化是城鎮化建設的靈魂。黔東南城鎮建設要努力與苗侗民族文化相結合,打造精品民族建筑形式,提升城鎮品位,使黔東南州城鎮風貌呈現出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交相輝映,完美匯融的特色形態。每個綠色建筑產業新城都應有自己的綠色生態城市規劃展示館,綠色建筑文化體驗館,綠色生態城市形象宣傳片等。
(4)產城一體,城鄉統籌:綠色建筑產業新城將產業功能、城市功能、生態功能融為一體。要求從規劃層面開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同時要將綠色、節能、環保理念融入建設中。綠色建筑集中建設、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發展,積極促進建設綠色建筑及其產業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從而使新城內的企業吸納更多的就業、社區容納更多的人口,實現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有效轉移。
3.3 黔東南州發展綠色建筑產業新城總體分析
黔東南州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重點加快推進凱里-麻江、黔東片區(鎮遠縣、岑鞏縣、三穗縣)、黎平-錦屏三大核心城市群同城化的集聚發展,為綠色建筑產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以內需為特征的經濟發展將繼續推動綠色建筑需求的增長,節能減排的政策和目標成為綠色建筑發展的原動力,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對綠色建筑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目前國內綠色建筑相關技術體系還不夠成熟,綠色建筑產業也正處于起步發展狀態,沒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鑒。黔東南州現有綠色建筑相關企業規模小、層次低,缺乏高端專業人才和專業機構,發展綠色建筑產業的能力急需提高,產業鏈不健全,科技創新支撐不強。
黔東南州應揚長避短,充分把握機遇,發揮優勢,大力創新體質機制,努力克服劣勢不足,迎接挑戰,趨利避害,發展綠色建筑產業新城。在國內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盡快出臺有利于綠色建筑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標準和辦法,通過政策引導、激勵并最終帶動產業發展。著力推動綠色建筑的規模化發展,通過綠色建筑的規模化發展培育市場,刺激內需,集聚團隊,帶動綠色建筑產業發展。通過引入龍頭企業加速產業集聚,快速加強綠色建筑發展能力建設。大力增加科技投入,積極開展和參加國內外的科技合作項目,通過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發展。
4.1 政府重視,建立激勵政策
黔東南州政府應該成立區綠色建筑工作領導小組,協同推進武進區綠色建筑的快速發展,規范綠色建筑管理,負責州綠色建筑發展的整體推進,對州綠色建筑發展中的重大事項進行決策、指導、協調和監督等。建立相關激勵政策,在國家和省州已有政策基礎上,制定出臺財政激勵制度,明確對不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的獎勵額度,突出對運營標識項目的鼓勵。對綠色建筑相關科研項目、政策研究,綠色建筑的宣傳與培訓等給予經費支持,提高各單位對于綠色建筑事業的積極性。
4.2 培育技術體系,堅持市場化發展
在國家、貴州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基礎上,結合黔東南州經濟、社會、文化等特點,根據都市區、園區、商業地塊、住宅區等不同的功能分區,編制綠色城區規劃建設指標體系,制定綠色建筑規劃、設計、工程建設、運營測評、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等技術實施方案。推廣本土化、低成本、可推廣的綠色建筑技術,形成黔東南州綠色建筑技術產品推廣目錄,優先選用被列入目錄的綠色技術與產品。通過試點示范,積累綠色建筑技術有關數據和工程實踐經驗,經過科學總結,進一步培育并完善黔東南州綠色建筑技術體系。鼓勵和引導黔東南州內相關企業,進行綠色節能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推廣,鼓勵地產開發企業和施工企業采用綠色節能新技術和新工藝。以相關科研單位作為技術依托,積極扶持發展武進區的綠色建筑技術咨詢服務機構,在新建綠色建筑項目、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既有建筑節能和綠色改造的技術咨詢、節能量評估、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測評和科研等方面發揮自身作用。充分借助國內外綠色建筑領域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設計院、設備廠家和施工單位的資深專家,討論決策綠建項目技術路線的合理性、可行性,解決工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
4.3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應當充分發揮黔東南州優勢,結合現有基礎,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和發展目標。要依托黔東南州的優勢資源,圍繞符合當地自然、經濟特征的綠色建筑配套其綠色建筑產業,根據當地的核心綠色建筑技術確定重點發展的產業類型。
黔東南州應揚長避短,充分把握機遇,發揮優勢,大力創新體質機制,努力克服劣勢不足,迎接挑戰,趨利避害,發展綠色建筑產業新城。州政府應該重視,建立激勵政策,盡快 出臺有利于綠色建筑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標準和辦法,帶動產業發展。培育技術體系,堅持市場化發展,著力推動綠色建筑的規模化發展,通過綠色建筑的規模化發展培育市場,刺激內需,集聚團隊,帶動綠色建筑產業發展。通過引入龍頭企業加速產業集聚,快速加強綠色建筑發展能力建設。大力增加科技投入,積極開展和參加國內外的科技合作項目,通過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發展。應當充分發揮黔東南州優勢,結合現有基礎,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和發展目標。
[1]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S].2014.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報告(2013~2014)[J].經濟研究參考, 2014(3).
[3] 張一成. 深圳低碳生態示范市創新實踐——新型城鎮化探索之路[J].建設科技,2013(16).
[4] GB/T 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5] 張建國,谷立靜.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挑戰及政策建議[J].中國能源,2012(12).
[6] 葉祖達,李宏軍,宋凌.中國綠色建筑技術經濟成本效益分析[M]. 北京:中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7] 梁俊強,梁浩.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模式——綠色建筑產業新城[J].建設科技,2013(7).
蘆巖(1976~),男,本科,高級建筑師,從事建筑技術專業研究工作。
TU982.29
A
[定稿日期]20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