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汪淼,男(1977-8)。民族:漢。籍貫:江蘇海門。研究方向:社會學。國際關系學院。
摘要:在醫療實踐中應用社會學理論觀點,能夠更為有效的協調醫療與社會關系,進而實現醫學的生物學屬性向社會學屬性的轉變。醫療改革和醫療環境的變化,使社會學醫學實踐對社會學的需求更為迫切。本文將就醫學實踐中社會學的應用方法進行研究,對提出具有可行性實施建議。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17-01
引言:在當前學術研究中,針對醫療實踐中引入社會學機制的研究還不夠廣泛,但是隨著醫療改革的發展,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公眾在就醫過程中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也在發生相應變化。因此針對醫療實踐中社會學應用進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能夠對國內醫療事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醫療實踐中的社會學因素
人不但具有生物學屬性,更具備特定的心理學和社會學屬性。著名醫學研究者波克拉底曾指出,醫療人員了解疾病的發生類群,比了解哪些類群患有哪類疾病更重要。在醫生與患者面對面時,對該患者的情況究竟了解多少?從生物學角度而言,患者可能存在某些生理疾病,也可能表現為精神方面的疾病,還可能出現沒有明顯醫療指征的心理疾病。
從社會學角度而言,患者可以分為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以年齡為分界線可以將其劃分為老年患者、壯年患者、青年患者以及幼童患者等不同類型。如果以職業為劃分標準,則可大致分為腦力型和體力型兩種類型患者。這些患者由于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的不同,才會形成各自的疾病特點和性格特征。這些都需要利用社會學知識進行分辨和判斷。
由于患者個人條件較為復雜,有些患者可能由于工作原因形成職業病需要治療,有些患者可能由于家族遺傳因素需要治療,也有些患者可能因為生活習慣不健康,形成各類疾病,這些都需要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而有些所謂“患者”,其治療請求完全是處于對社會或者崗位責任的逃避,例如某些人會因為工作壓力加大、難以適應,進而聲稱自己“患有某種疾病”要求治療。還有一些心理健康不佳人群,其心理情緒反應直接轉化為生理反應,出現心慌、心悸、兇猛、乏力等癥狀,但是在就醫過程中各項檢查數值均顯示正常,這就需要醫療人員利用社會學知識進行判斷,從而改善患者現狀,提升醫療質量,為更多治療患者解除痛苦,促進社會安定和諧。
二、醫療實踐中的社會學分析
1.社會心理因素與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般而言,社會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而生物因素則具有顯性特點。通常情況下,心理因素被生物因素所掩蓋。很多情況下,患者與治療者不予合作,而這種不合作又分為兩種情況:自主行為與不自覺行為。不自覺行為則表現為患者對自身生理變化夸大其詞,即使是輕微疾病,也會由于心理負擔過大而夸大其詞,強調感覺不適癥狀,這些都會造成醫療人員判斷失誤。而自主行為一般是患者有意識、可控制的行為,但是在患者主觀意識引導下,采取對醫療人員的不合作行為。例如某患者男性,43歲,由于自殺(跳樓)未遂入院治療。在醫院接受醫療護理后,患者已經可以自由活動,在就在此期間,患者再次以跳樓方式自殺,不治身亡。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患者生理創傷掩蓋了其心理抑郁,也就是說患者的生物性因素障礙了其社會心理因素,并促使醫療人員的關注重點集中在生物因素方面。其次,患者第一次入院后表示配合治療,但是這種配合行為不是以康復為目的的,而是為了實現自殺行為的成功,但是這樣隱性目的并不為醫療人員所了解,進而造成悲劇發生。
從這一案例也可以看出,患者之間的正向影響作用高于負向影響。也就是說患者可能會由于自身感知不足,認為醫療人員的關注不夠,從而對醫療服務質量表示質疑。
2.社會心理因素與生物因素關系。
社會心理因素同樣可以成為患者的致病原因。例如長期在高輻射環境中,或者長期接觸某種有害物質,都可能造成致病因素。例如神經衰弱能夠影響人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下降又會引發人的焦慮情緒,而焦慮情緒會使神經衰弱癥狀更為明顯。例如由于長期吸煙造成的氣管炎病人,在其急性發病期治療重點在生物學目標上,而在期緩解期,則應當以社會心理因素進行干預,例如勸誡患者戒煙等。
在社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雙重作用下,醫患關系同樣呈現微妙變化,其復雜性也在不斷增加。醫療人員的檢查、詢問等行為,能夠與患者形成互動作用。尤其是在患者對自身病情強烈關注的情況下,對醫療人員的任何一個細節信息都會高度關注。例如醫生在例行查房中,如果對甲關注較多而對乙例行詢問,那么甲患者就會對自身病情進行聯想:是否自己病情加重,所以醫生會格外照顧?而乙患者可能會聯想:是不是自身病情加重,已經不具備治療價值,因此醫生會對自己有所忽視?上述因素對于患者的心理建設造成很大干擾,從而使病情更為復雜。
從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在醫療實踐中引入社會學,對于患者治療、隱患關系改善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社會學引入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分清主要矛盾。針對具體患者進行分析,并劃出環境、心理、生理等因素的主次關系。第二,尋找規律性。分析干擾患者健康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第三,科學取舍。醫療人員要積極發現主要矛盾所在,兼顧主體的變化特點,分清主次矛盾并予以解決。第四,動態調整。在治療中不能僅僅依靠藥物作用,同時還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心理輔導,使雙方具備更為和諧的社會關系,產生協調發展作用。
三、結語
隨著醫療領域社會問題的不斷增加,針對醫療實踐中社會學的滲透和應用,已經成為未來醫療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需要醫療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尤其是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應用社會學知識。同時還需要醫療機構進一步建立相應的咨詢平臺,利用醫院、媒體、網絡等多種方式拓展社會學在醫療實踐中的應用途徑,從而獲得更為和諧、穩定的醫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