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霄,黎 強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17)
承載日常生活休閑活動的商業空間
——城市中心商業區內公共空間作用
楊靜霄,黎 強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17)
以東京六本木新城公共空間作用為案例分析出發,研究現代城市中心商業中心在高強度開發背景下,通過設計發揮其內部公共空間在城市生活中的職能,使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休閑活動的載體,以此達到提高商業中心活力的作用。
公共空間; 中心商業區; 城市綜合體
城市中心商業區在改造開發時,一般使用的是高強度開發的模式,由于土地價格的因素,易形成高強度單一性的開發。在這種條件下,使用者面對的直接是一條條街道空間到建筑內部的轉變。起到連接過渡作用的公共空間被壓縮得很小。這種模式限定了使用者的活動,造成活動的單一性,也導致針對的人群和活動的時間過于確定,不利于商業中心活力的持續發展。因此需要適當的開放空間加入,提高舒適性、可停留性,吸引人流,增加中心城區的活力。
1.1 商業中心公共空間的意義
城市商業中心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一個商業中心從發展、繁榮到衰亡的過程與其周圍環境和外部空間設計有很大關系。例如公共空間的開放性,自由的群體空間,步行空間的環境。創造一個具有過渡性的安全、交往的城市商業公共空間,是促使區域充滿活力的解決方式。商業中心公共空間構成了大眾的信息中心,讓市民領略生態景觀、商業購物、工藝裝飾、節日文化等眾多信息元素,成為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商業中心公共空間職能
1.2.1 商業經濟服務職能
最基本的職能,通過對公共空間引導人們進入區域中開展各種商業活動。
1.2.2 購物旅游服務職能
商業中心區不僅滿足本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所有生活必需品,而且可以滿足外地游客的購物需要(圖 1)。

圖1 難波公園
1.2.3 生活休閑服務職能
在現代城市中,商業中心區不僅是購物場所,其公共空間更是人們進行交往的休閑中心。輕松舒適的服務環境,時尚精致的公共空間,為自由自在的交流提供了場所與條件。
1.2.4 城市風貌展現職能
城市商業中心區是一個城市的“臉面”,展示著這座城市的歷史風貌、對外形象、文明程度、經濟發展狀況等。如提到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西單,成都春熙路、錦里都是對整個城市的印象概括(圖 2)。

圖2 上海南京路
1.3 商業公共空間與城市活動
1.3.1 必要性活動
必要性活動就是那些人們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參與的活動,一般地說,日常生活的事務屬于這一類型。如店鋪中的購物行為。這一類型活動帶有完成任務的特征,因而受空間質量的影響較小。購物主要集中在商店內部、商業街和節點廣場上,特征是散漫而間斷的步行及停留活動,主要方式為邊走邊看邊買。在這個過程中,便捷安全的交通條件、多樣的選擇性、購物的趣味性都是購物者考慮的重要因素。
1.3.2 自發性活動
這類活動只有在人們有參與的意愿,并在情況適宜的條件下才會發生。這類活動受空間質量影響較大,只有在場地和環境布局有利于人們駐足小憩、飲食、玩耍時,大量的各種自發性活動才會隨之在戶外發生。大量自發性活動的出現會令整個街道顯得生機勃勃。因此,為配合自發性活動的需求,應當注重高品質的商業中心公共空間環境的開發,使商業中心公共空間環境真正成為吸引市民的所在。
1.4 商業中心公共空間需要具備的要素
(1)創造人性化步行空間,充分體現對人的尊重,步行空間多功能組合以適應購物行為的變化趨勢。滿足了人們除購物以外交往的多樣性、多層次需求,提高了人們的購物興趣和舒適感;
(2)注重整體化設計將步行商業街與大型購物中心的室內交通相互滲透,聯匯貫通,從而促使傳統的街道線性空間向塊狀空間轉化;
(3)注重對商業街區空間的環境品質的塑造;
(4)重視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2.1 背景
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實行的是土地用途純化和集中調整,抑制城市中心的高度利用。這項政策曾經使東京繁華,但是也使得工作、居住、休閑、娛樂等功能不斷地分離,呈現出外部布局不合理的格局。人口和產業不斷向郊外溢出,城市中心卻沒有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口的流動是橫向拉長的,成為世界上巨大的平面城市(圖 3)。

圖3 六本木區域平面
2.2 問題
晝間和夜晚的城市中心人口比例嚴重失衡,嚴重失調區成為睡城。早晚市民都需要在城市中花費長時間,移動長距離上班、上學。這使城市居民的休閑時間被剝奪,同時也造成城市交通擁堵不堪。城市中心對人員吸引力不足,又會使更多的人離開城市中心。
日本在泡沫經濟破裂后,經濟陷入衰退狀態。為了促使經濟復興,通過市場調查發現:現代消費需求向著自我充實的需求變化,除了對經濟的刺激外,額外的空閑時間,空間的寬松度,也是促進消費的重要方面。
2.3 解決方式
2.3.1 引入公共空間串聯起多個功能區
2.3.1.1 承載必要性活動公共空間塑造
六本木新城規劃結構分為3個區域,主要是以54層森塔樓核心區,通過商業空間、櫸樹坡大街、毛利庭園和朝日電視臺將辦公、購物、博物館、影院、君悅酒店和森藝術中心等貫穿起來。
六本木露天劇場是一處擁有可以任意開放的遮蔽式穹頂露天多功能公共娛樂表演圓形舞臺,能為風雨無阻的戶外活動提供場地;配合著可變換的噴水設施,滿足了多樣化的活動場地需求,提供了變化豐富的空間。另外,整個六本木新城內的街道、建筑物墻壁和電梯前也分別設置有大大小小的銀幕,除了顯示各種租賃、活動資訊外,還可以轉播表演活動,播放各種商業廣告,傳遞信息。
2.3.1.2 承載自發性活動公共空間塑造
中庭廣場:Hill Side則利用傾斜的聯結坡道所形成的高差來營造空間變化感與趣味性,并且巧妙地結合了公共區域與開放空間及森大廈的入口與各式商店。Hill Side旁的中庭廣場是六本木新城最主要的廣場,廣場上最醒目的就是由藝術家露易絲·布魯喬亞設計的大型鋼鐵蜘蛛雕塑“Maman”。中庭廣場規劃了許多景觀休憩空間與水景設施,在白天這里是一處令人感到非常舒適的休閑場所,到了夜晚這里配合著柔美的燈光,更具有另一種美感(圖 4)。

圖4 中庭廣場
櫸樹坂大道:六本木櫸樹坂大道是一條長400 m的林蔭道,行人可以沿街觀賞街道兩旁的國際名品店、裝置藝術品或在露天咖啡座悠閑地享用下午茶。林蔭道兩旁的裝置藝術作品不但具有休憩座椅的功能,而且每一件都是由知名的藝術家創作的,表達出不同的設計理念獨樹一幟,非常富有趣味性,展現了此地所具有的藝術文化氣息與悠閑的生活氛圍(圖 5)。

圖5 櫸樹坂大道
毛利庭院:除了六本木新城內的公共藝術與各種開放休憩空間之外,森大廈東側的毛利庭園是一處占地4 300 m2的日式造景庭園,為毛利藩宅邸遺址中庭園的復原版。庭園為高樓林立的東京提供了一處民眾在鬧區中可以悠閑賞景的戶外天地。不規則的水面,蜿蜒的小路,與自然結合的石質踏步和座椅,都在塑造一種傳統園林的氣氛(圖 6)。

圖6 毛利庭院
2.3.2 提高公共空間的活力和舒適度
2.3.2.1 促進土地使用復合化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生活、休閑、工作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它們之間越來越成為具有連續性的活動。應將各種用途的設施集約于步行圈內,構成空間上連續的環境。各功能混合出現在一個小區域內(工作、居住、娛樂、育兒、商務、休閑、學習、就醫)讓使用者在一個步行范圍內便可實現多種公共活動。這種復合的強化能夠吸引目的不確定的人員來此,進一步增加空間活力。
2.3.2.2 塑造優美的夜景
運用燈光照明塑造美麗的夜晚景色,吸引城市居民以及旅游者來此。使得六本木在一天之內都擁有大量人流,促進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商業活動展開(圖 7)。

圖7 六本木夜景
2.3.3 怡人的景觀與設施
六本木內沿中心廣場、櫸樹坂大道、毛利庭院都布置了大量由設計師精心處理的景觀和設施,良好的景觀設計以及娛樂設施的安放,能夠讓場地內的人員感到溫馨舒適,鋪地材質,座椅的設計,花池的比例,這些設施都加深人們對新城的印象,創造了適宜人員進入停留的場所。
六本木新城“城市復興新政策”的目的就是通過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城市空間和私人時間來組織更豐富的城市生活。充分利用城市的豎向空間,將居住區、辦公區和必要配套功能設施整合在一起,這種綜合混合性區域開發對于創造更多的城市空間尤為重要(圖 8)。

圖8 六本木商業區
發達國家的城市中心已經或將會經歷這種中心區的衰敗現象,中心城區公共空間吸引力減弱以及特色的降低都直接影響到市民對公共空間的使用率。使用率的降低會造成中心區的衰退?,F在中國處于急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宜吸取西方城市中心區衰敗的教訓,在區域功能混合以及人流的可達性的宏觀方面都做出很好的規劃,未來不易出現中心城區的衰落現象。但在商業中心公共空間建設的細節方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城市中公共空間的營造,公共空間是對人們在私有空間生活的補充,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重視這一共有空間的品質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生活,也可以改善整個城市的狀態。
通過資料和案例的分析,生活休閑服務性質的加入可以增加商業中心區對人們的吸引力,提高商業中心區商業氛圍。在設計中心商業區公共空間時,可通過以下3個方面提高空間的便利及易用性。
(1)混合功能。在城市中應盡可能將各種各樣的活動和不同類型的人相互融會。不同的功能活動混合在一起,城市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人們的聯系也會更加緊密。因此在設計時應有意識地讓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夠平等地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間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聯系。
(2)避免面積過大的功能單一區。從城市公共空間質量出發,避免面積過大的單一功能試如封閉的塊體一樣插入城市中,如巨型尺度的廣場,空曠沒有怡人元素的公園等,單一功能或人群而建的片區。這樣的區域雖然是城市的公共空間,但與城市生活不相融,不能起到公共空間改善居民生活的作用。
(3)減少公共空間中消極界面的長度。城市中總有一些嚴肅、刻板、單調的功能建筑,如銀行、機關等。它們建筑形式較為冷漠,不像商店、影院那般令人放松和愉悅,這類建筑如果大量的集中在公共空間周圍,那這個場所中可進入可參與的機會就會變小。因此應避免這種消極界面在街道、廣場等公共空間周邊占據很長一段??梢栽谄溟g添加商業等吸引人流的建筑增加活力。
[1] 蔣滌非.城市形態活力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 [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楊靜霄(1985~),男,碩士研究生,助理建筑師;黎強(1989~),男,本科,助理建筑師。
TU984.13
A
[定稿日期]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