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芬
摘 要:西部地區在教育和經濟發展發面,都有自己獨有的特點。西部地區的教育問題,決定了我國整體教育水平。本文從“教育硬件設施”和“軟件”方面綜合分析了西部中學教育的特點,并針對西部地區中學課程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對策。
關鍵詞:課程;硬件條件;對策分析
西部地區地區中學課程教育除了具有中學校的一般特點外,它還表現出一定的自身特點。其主要特點如下:
教育任務具有雙重性。西部地區中學教育的總體任務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體質、勞動技術等方面得到主動積極的發展,使他們成為具有良好勞動素質、初步掌握勞動技能的雙向發展人才。從學校方面來看,其任務主要在于為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服務,為培養新型農民打基礎,兼顧為高一級學校培養人才。從學生方面來看,具有雙向發展性,要么成為具有良好品德、良好勞動素質并掌握了基本勞動技能的農村科技人才;要么成為具有良好品德與文化素質的、能夠進入高級學校學習的升學人才。
辦學條件較差,設施簡陋。西部地區中學的校舍十分破舊,并且仍有危房存在。實驗室、語音室、計算機室、圖書館、閱覽室等教學設施不完備;有的學校的教學儀器、語音設備、電教設備、音樂器材、美術器材、勞動技術器材尚未達到國家三類標準。體育器材未達到國家必備類及選備類要求,圖書資源貧乏[1]。
教師待遇低,水平不高,數量不足。西部地區中學由于受到經濟條件限制,教師待遇比較低,生活條件艱苦,住房條件差,教師工資低,有些鄉鎮連工資都不能保障;由于受工作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教師無法參加離職或在職學習,當地政府和學校也無培訓經費,教師工資低無法購買更多的教育教學參考書。因此 ,大部分教師對工作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優秀教師常常會尋找門路離開農村貧困地區中學。這樣該地區中學的教學質量就更難提高。
生源質量差。農村貧困地區中學生一方面總體成績落后于發達開放地區,在生源質量上明顯處于劣勢,學生起點低、生源質量差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成績優秀的學生為了考高一級重點學校,常常是寧愿支付借讀費而去發達開放地區尋找名校,優秀學生流失嚴重。
教育信息化程度低。在農村貧困地區中學很少看見電腦,即便有的學校有一兩臺電腦,也多是別的學校捐贈的舊電腦,這些電腦用不了多久就成了擺設。原因是有的學校的教師還沒有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術,也有的學校為節約電費而不用電腦。這樣,學校的教學手段仍然十分落后。它們沒有多媒體教室,也沒有建立校園網。
針對西部地區中學課程教育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一下對策:
利用自身自然資源優勢。農村貧困地區各地由于蘊藏的自然、社會、人文等課程資源各不相同,各具特點。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要注意分析自己的情況,找出自己的優勢、文化特色,使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既能依靠現有的優勢,又能為“三農”服務。因此,農村貧困地區中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要具有實用性和發展性。所謂實用性,主要指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農村貧困地區中學課程資源開發必須與本地的經濟發展相適應,以培養出經濟建設需要的有文化、懂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另一個是課程資源開發要與本校的主干課程和教育教學條件相適應,以便使校本課程的實施落到實處。所謂發展性,就是要充分分析和預測當地經濟發展的趨勢以及學校發展的潛力,使該地區中學的課程在一段時間內不至于落后經濟與技術的發展。也就是說,農村貧困地區中學課程資源開發要體現出本校的辦學特色。這種辦學特色既是課程本身的生命力,也是學生成長的一種動力和學校發展的一種潛在動力,進而為達成農村教育的培養目標服務[2]。
擴大西部教育開放。開放性原則是指,要把課程資源開發的視野放開,不要僅僅局限于某一種或某幾種資源,局限于校內、社區內或地區內資源等,要認識到一種課程目標的實現可以有多種課程資源支持,同一課程資源可以支持多個課程目標的實現,要采取開放靈活的態度。農村貧困地區中學課程資源開發的開放性則特別強調以下幾點:(1)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進村莊、進家庭、投入大自然,充分利用農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各種自然與人文的課程資源,把物品的、文本的、口碑的、活動體驗性的課程資源綜合起來,協調運用,發揮教育的最大實效。(2)學校教育要主動向社會開放,與農村貧困地區社會各界建立互惠互利,資源共享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實現學校與農村社會教育的互相開放。
穩步發展,不可一蹴而就。提出這一原則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第一,教育改革實驗與現行考試制度的矛盾,特別是在高考升學壓力大的地區,各種人為干擾太多,還難于協調此種關系。因此,還有個梯度問題,考慮到中考高考改革還未真正起步,各地師生缺乏地方性知識與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因此,應通過實驗,逐次推進,不必一哄而上,讓師生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第二,農村生源為主的學校,“跳農門”的強烈愿望使開發課程資源的難度更大,學校與教師承受著政府、社會、家長有關升學考試的重重壓力,無暇進行課改,更難開展課程資源的開發活動。農村貧困地區的家長受應試教育影響至深,對開發課程資源,提高人文素養不感興趣,還擔心影響子女和考試訓練,對課改有一定的反彈力。在這些學校進行課程資源開發更不能急,要與教學評價制度改革逐漸同步起來,才能順利進行[3]。第三,農村貧困地區中學缺乏新理念高素質的師資隊伍。許多人還存在“教教材”的舊理念,所謂創新也不過是分析教材、理清線索,便于學生快捷掌握而已。形成了“教教材,學教材,考教材”的教學與評估習慣。筆者進行過訪談式的暗中調查,大多教師也認為此種教學方法不切合有升學考試任務的中學實際,對探索性的教改有一定的的排斥性。開發課程資源還必須與師資的校本培訓結合起來,提高整個教師隊伍的課程意識與開發能力。第四,長期以來,學校教學活動都是教師先精研教材和梳理知識,然后“喂養”學生。學生養成了依賴教師,依賴教材的習慣。僅僅是教師改變觀念,企圖通過放權于學生,就想一放就靈,是不現實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一個過程。
參考文獻
[1]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69—179.
[2]袁振國.縮小教育差距 促進教育和諧發展[J].北京:教育研究,2003,7.
[3]袁桂林,洪俊.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探索[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