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凱姣?王小丁
摘 要:自古以來教育公平就是人類追求的理想,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教育公平標準,這就使得教育公平成為每個時代不斷追求的目標。晏陽初的平民教育不僅從理論上追求教育的公平,而且他在教育實踐中也矢志不渝地去實現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結合其理論,談談教師流動對教育均衡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平民教育
教育均衡既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教育問題,近年來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義務教育均衡是指在教育資源相對均衡配置的教育結構與教育過程中,辦學主體為適齡兒童提供相對均等的教育機會和條件,優化教育功能,讓每一個兒童都能在教育過程中實現自我建構,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狀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推進的表現,地區、城鄉、學校以及群體之間的差距,政策偏向、資源投入不均等一系列因素都影響著教育公平的實現,在這些不均衡形勢下,教師定期流動機制的制定與實施成為一種必要,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 教育公平與教師流動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是我國教育追求的目標之一,是黨和國家對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規定性要求,黨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把教育公平提到了教育發展的戰略高度。
瑞典學者托爾斯頓·胡森認為教育公平在三個不同時期各有不同的含義:起點公平,指入學機會均等;過程公平,指教育條件均等;結果公平,指學業成功機會均等。其中,過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影響教育過程中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教育活動的實施看,包括課程的公平,教學的公平,教育評價的公平;從教育資源看,包括教育工作者,教學活動所需的物質資料,教育環境設置,教育經費投入等方面的公平配置。無論從哪方面審視教育公平,教師資源配置都影響著教育公平的最終實現。
近年來,在我國教育改革中,合理的教師資源配置作為體現教育公平的深層因素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一些地區逐步推廣,有些已收到一定效果。教師資源分配不均衡是導致基礎教育不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制度,不僅可以平衡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的師資差距,還能夠避免教師資源的浪費,提高人力資源的投資效益,對于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 教育均衡發展亟待教師流動
當下,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教育不公、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在教育環境、教育師資、教育設備、教育投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九年免費義務教育,但是一些貧困地區仍然存在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學設施落后,一些學生仍然在危房中進行學習。在師資方面,貧困地區教師工資低,政府沒有給予更多的物質保障,導致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隊伍弱,素質不高,同時教師流失現象嚴重,對當地教育發展更是起到一種阻礙作用。
同時,校際之間也存在著師資分配不均衡的現象,主要表現在:首先,教師數量上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學校尤其是重點學校教師的數量十分充足,甚至超編;而農村學校或城鎮薄弱學校教師數量不足,并且有許多臨時代課教師。其次,教師質量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學校特別是重點學校教師的第一學歷水平普遍高于普通薄弱學校。再次,在學科結構安排上,城市學校的課程安排比較合理,一些薄弱學校及偏遠農村的學校由于缺乏老師,學科安排不甚合理,有些出現一名老師帶多科或跨學科上課的現象。這些師資方面的不均衡嚴重影響了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為了改善資源分配不均,教育發展不均衡這一現象,我國借鑒日本和韓國的教師定期流動機制,部分地區開始推行教師“定期流動輪換制”,以促進區域間、校際師資均衡化發展。
教師定期輪換流動制,是指一名教師在一所學校連續任教幾年后,根據教育的相關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安排他輪換流動到其他學校任教。對于這一制度,日本和韓國實行的較早,機制也相對比較完善。日本教育法規定:一名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6年,全國公立基礎教育學校教師平均每6年要換一所學校,多數中小學校長一般3-5年就流動一次。韓國教育政策規定:每個教師每四年必須流動一次,這樣可以保證教育師資和教育水平的相對均衡。
目前在我國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教師也順應著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潮流,不再拘泥于傳統思維模式,一輩子只待在一所學校安安穩穩地教書,而是像其他人才一樣在不同學校之間不斷流動。由于我國國情影響,東西部地區、城市與農村、發達地區與發展落后地區的經濟水平相差較大,造成教師單向的、無秩序的不合理流動,使得好學校師資更強,落后學校師資更差。這一現象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宗旨,不利于教育均衡發展。因此我國相關部門應該制定合理的對策來改善這一教育現象。
義務教育教師流動政策的制定是為了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因此相關政策制定者應該摒棄功利化的價值取向,以促進教育公平為最終目的,保證義務教育教師流動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首先,保障農村地區教師的工資待遇,實行“同工同酬”,逐步統一各學校的工資和福利發放標準,建立收入平衡機制,為實現教師規范流動創造條件;其次,對于流動到偏遠地區的教師給予特殊津貼,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進行鼓勵,例如在評定職稱時,要求參評高級教師職稱的教師需在薄弱學校或偏遠地區任教至少一年,選拔校長時也同樣需參考在偏遠學校任教經歷等;第三,在人事制度方面給予流動教師一定保障。為了保證教師定期流動這一制度有效實施,需將教師的管理權限收歸縣或市統一管理,統一進行聘任編制,統一配置師資,統一發放工資,實行無校籍管理,這樣各校之間的師資力量可以達到一定的均衡,并且教師在定期流動中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實施和操作,按需設崗,優化組合,有利于各校辦學和管理的相對均衡。
同時,政府要對義務教育教師的流動政策進行監督,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保證政策可以真正實施。同時學校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加強教師的思想覺悟,激發教師的流動意識,讓教師真心參與到義務教育教師流動政策中。
3 教師合理流動對教育均衡發展的影響
3.1 從數量上保證了城鄉師資的均衡發展
近年來,我國推行城鄉二元結構發展,農村學齡人數銳減,很多農村學校被撤并,大部分農村學齡兒童轉入城鎮學校,教師也向城鎮轉移,使得經濟發達的城區教師大量富余,教育人力資源大量閑置,而經濟貧困的偏遠農村學校教師嚴重缺編,工作壓力大。實行教師合理流動,可以緩解一些地區緊缺教師的現象,能夠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在一定范圍內均衡教師資源,防止部分學科教師過于集中在部分學校,這樣可最大程度地發揮人力資源的效能。
3.2 從質量上保證了城鄉師資的均衡發展
目前許多優秀教師扎堆重點學校或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每年地方政府還從農村教師中選調一定數量的優秀教師招考進城,這樣更加劇了城鄉人力資源的分配不均。實行教師流動機制,可以將一些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分配到農村或薄弱學校,帶動指導教學,同時校際間的教師可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3.3 可以促進學校教育發展的活力
實行教師流動機制,優化配置人力資源,實現人盡其用,人盡其才,為教師提供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教師的輪換使得學校在一定時期內既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有滿懷激情的新教師,不同類型的教師相互配合,相互影響,共同進步,在教學中不斷交流,不斷自我提高,有助于教師多元化發展,也為學校教育增添更多活力。
3.4 有利于學校的多元化、民主化、特色化發展
義務教育階段實行校長負責制,教師流動機制的實施,在教師流動交流的過程中,有利于整合利用不同學校的優勢資源和特色教育,促進學校多元化的交融發展,也對一些薄弱學校或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有一定的幫助,可以帶動整個社會的教育良性發展。
3.5 可以改善農村的文化環境
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活環境惡劣,教師工資待遇很低,一些老師工作時間不會很長就會流向教學環境和師資比較好的地區,慢慢地,農村文化逐漸荒蕪,農村教育日漸衰落。
作為一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及其平教會的成員,他們曾舍棄優越的生活,來到艱苦的農村,踏踏實實進行平民教育實踐,致力于改變農村的“愚、弱、窮、私”。首先是在全國主要城市推行識字教育,然后從識字教育到河北定縣的“四大教育”,接著把定縣“四大教育”的經驗向全國推廣,最后他的平民教育由中國走向世界。晏陽初的這種平民教育思想和平民教育實踐向我們展現出他對推進教育公平,尤其是農村教育做出的巨大貢獻,有利于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對教育均衡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在我國,平民教育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理念,它引領我們走均衡化發展道路。但是,在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同時,不是要以平均的,降低質量為代價來同步發展,而是在保證整體質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來實現教育均衡發展。這同樣也要考慮到中國特殊的國情,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和不均衡性。在推行教師流動機制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地區差異,城鄉差別,合理地、分步驟地實施,促進社會和諧前進,發揚平民教育精神,加快義務教育均衡健康的發展,提高我們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宋恩榮.晏陽初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20.
[2] 張利平.論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20-24.
[3] 張穎夫,田冬梅.晏陽初教育公平的理論與實踐對當代教育改革的啟示[J].大理學院學報,2011(11):71-72.
[4] 汪丞.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對我國區域內師資均衡發展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5(4):59-62.
[5] 楊蕾,趙政.從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看農村教師專業發展[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21-124.
[6] 胡鋒.教育均衡發展背景下義務教育教師流動實證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37-43.
[7] 施飛.教師有序流動是發揮教育人力資源效能的有效途徑[J].教師教育.2014(9):72.
作者簡介
靳凱姣,河南三門峽人,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外教育比較研究;
王小丁,四川內江人,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外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