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隨著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廣,教學新理念正逐步深入到教學課堂中。和許多的體育教師一樣,筆者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面對傳統和創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構思以及教學理念存在著一定的困惑,認識不清。因此,把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教學體會與廣大同行進行探討,交流,旨在發現問題,拋磚引玉,為深化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 正確把握“淡化運動技能”
中學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和體魄。教學中,在保證學生健康的前提下,適當降低競技運動技術的難度和強度,即“淡化運動技能”,這樣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運動技術,提高教學效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部分體育教師進行一些運動項目教學時,過于注重運動參與,而對運動技術、技能只是簡單的介紹、學習,學生根本不能完全掌握。更有甚者,給學生一定的器材后,讓學生在指定的場地內自由活動,自己則做起“牧羊人”。如有些教師在進行籃球、足球和排球課教學時,發給學生球后就讓學生自由活動,既沒有相關的技能練習,也不進行必要的規則學習;而學生就象進入大海的魚兒、天空的鳥兒,歡快無比。根據筆者的調查,在高中有60%的教師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同時堂而皇之的稱這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與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背道而弛。
中學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三大特征之一實踐性明確指出:通過身體練習來全面發展學生體能,提高健康水平,掌握科學鍛煉方法和一定的運動技能,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在離開運動技術、技能的情況下,學生的運動水平勢必不高,其運動的生命力無疑不會長久,終身體育的教育也只能以失敗而結束。一定的運動技術、技能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正確理解、掌握運用“淡化運動技能”這一教學新理念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參與運動,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擁有終身體育意識!
2 體育教師角色的轉換
進入高中的學生隨著身體的迅速發育,自我意識明顯加強,獨立思考和處理事物能力得到提高,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其模式基本為:準備活動---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練習---教師糾錯---學生再練 ---放松下課。教師指導整堂課的進行,學生圍著教師的指揮棒轉,整個過程由教師控制。根據調查,高中生對這樣的教學方式持認可的為32%左右。體育與健康新課程則要求教師實現教學角色的轉換,向著“為學而教,以學論教”的方向發展,使教師與學生形成一個共同體,產生情感的共鳴,思維的共振,共享體育與健康課帶來的快樂!適當的主導性下,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1 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教學地有效結合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發育成熟,以心理上的迅速發展,使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氣方剛,反應敏捷,上進心強,不安于現狀,富于進取,頗具“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在運動能力、知識能力等方面又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同一個教材,有學生認真練習,積極性很高;而有學生則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如教師在進行籃球行進間傳接球教學時,大部分同學能按要求進行練習,而部分籃球運動技術好的學生早已駕輕就熟,練習時心不在焉,不屑一顧;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則連球也接不住,疲于奔波。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在體現主導作用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可以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能力,分組進行不同內容的練習,或者提高、降低練習的難度、強度;也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練習伙伴,進行練習;也可以進行“扶貧”政策,讓技能掌握好的同學幫助相對弱的同學,讓學生在練習中感受到自我成功的喜悅!
2.2 師生互動,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傳統意義上的體育教師教、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梢哉f,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系,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目標。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師生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一次高一籃球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教學時,我先做了標準的示范動作,學生紛紛鼓掌叫好。這時,有個男生突然舉手要求:“老師,讓我也來做一個三步上籃的動作,好嗎?”“當然了”隨著他流暢的三步反手打板進籃,贏得了全班一片喝彩,我也不由得暗自一驚,沒想到班上竟也藏龍臥虎。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同時向學生介紹只有掌握了正手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動作技術要領,才能進一步學習他的反手動作。學生一方面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學習欲望強烈;部分男同學還要求進行個別輔導,以他為首的甚至提出和我進行對抗教學比賽,我欣然應允。通過比賽,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學生的距離,學生感覺我是他們中的一員,整堂課在歡快、融洽的氣氛中結束。課后,該班的學生時常來找我交流體育心得,切磋球技,使我倍感溫馨!
2.3 評價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指出:“把學生的體能、知識與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納入學習成績評定的范圍,并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的評價體系的建立,為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創造了機會。
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主要是從學生掌握的運動技能、技術和學生出勤兩方面來進行。這樣的評價方法注重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忽略了教學評價中督促與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及通過反饋改進學習的功能,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這種按分數考核的方法無疑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帶來一定的負作用。其典型的例子是:先天性身體素質好的學生不用怎么努力就可以有較好的成績,而差的學生似乎怎么努力都達不到理想的成績。久而久之,容易使一部分學生對體育課失去原有的興趣和信心,產生失落感,甚至出現厭倦和恐懼心理!
新的體育與健康課評價體系以人為本,在傳統評價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性、主動性、創造性,自我控制和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即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老師評價、同學評價和自我評價,這樣的評價能全面的反映出學生的情況,更為合理!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者采用新課程評價方法進行體育與健康教學課的評價,學生從一開始的新奇到逐漸適應,發展到最后的認可和支持,一致認為新的評價方法更為客觀,全面,有利于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愛好,個性塑造,發展內在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