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通過對天氣、季節、農業的觀察進行研究探討出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文化產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結晶。本文通過對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規律來探討二十四節氣與我國傳統養生文化之間的關系,以及二十四節氣對我國養生文化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養生文化;關系
課題:2013年遼寧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二十四節氣”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傳承關系研究》的成果,課題號:L13BWJ014
1 前言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通過多年的勞務活動創造出的歷史產物,也是我國古代氣象和天文的偉大成就。從養身的角度來分析,二十四節氣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活動,是百姓的養身法寶。二十四節氣通過人與自然結合的角度來幫助人體內部的陰陽調節活動,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自身轉換。因此養身學家認為,我們通過季節變化的要求來進行養生保健活動,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各個時節選擇不同的食物和出行方式來滿足自身體內需求,讓身體隨著時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做到人與大自然合一的養生境界。
2 時節對養身的影響
2.1 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也是四季中的第一個季節。春天象征著生命的起源,全國各地溫度逐漸回升,溫度普遍達到零度以上,尤其在南方地區溫度會達到十攝氏度以上,同時進入降水量較大的季節。從養生的角度來分析,春分溫度升高濕度加大,細菌繁殖較快,是傳染病多發的季節,氣溫驟升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出現易困氣血不足等現象。所以,應該順應春季的特點,增加戶外運動,通過郊游、晨跑來提高身體免疫力,避免長期處于室內引發傳染病的機率。
春分飲食原則禁過于涼性和熱性的食物,食用涼性食物通過熱性食物搭配食用保證體內的陰陽平衡。春分時期適合食用具有滋養補血、健胃消食、提神精氣的食物,例如春筍、花生、菠菜、木耳等。
2.2 夏至
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晚的一天。進入夏至以后,我國大部門地區將會進入酷熱的夏季,氣溫最高可到達四十多度。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夏至是四季中陽氣最為旺盛的季節,我們需要在保證體內的陽氣的同時進行補陰保證體內的陰陽交替。夏天容易導致體內產生諸多不適感,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應該調節自身心境,做到心神安寧,通過心靜來面對夏天酷熱的天氣。夏天一般會晚睡早起,需要通過午休來保證一天的精神狀態,盡量保證一天七個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夏至節氣,大多人會產生全身乏力及頭暈癥狀,這是由于溫度升高,人體通過排汗來降低自身溫度,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會造成人內水分大量流失,產生供血不足,頭疼四肢乏力的現象。
夏至的運動時間比較適合在清晨及傍晚較涼爽的時間段進行,場地適合選在空氣新鮮視野開闊的湖邊,夏季不適宜劇烈運動,運動過程中排汗過多適合飲用淡鹽水及白開水來及時補充水分。
2.3 秋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立秋也是涼爽季節的開始,立秋世界盛夏過后的余溫未退,大多地區還會處于炎熱的狀態,根據氣象資料表明,炎熱的氣候往往會延續到每年的9月末及10月初的時節。立秋雖然仍處于高溫的狀態,但總體趨向于涼爽的天氣,因此會出現白天黑夜溫差較大的現象。
立秋過后氣溫開始轉涼,人體的代謝逐漸下降,食欲開始增加。因此立秋是四季中人體最適合補食的時間段。立秋氣溫較大,降水量減少,空氣出現干燥的現象。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秋季應以滋陰清熱為主,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陰、養肺補齊、生津作用的食物,并加強對水分和膳食纖維的攝入來保護腸道功能的正常。立秋后應早睡早起,保證良好的起居習慣,早起可以保持氣血通暢心情愉悅,在著裝方面不宜太多,培養良好的適應抗凍能力。立秋后造成是鍛煉的最佳時間,造成氣候宜人,適當的有氧運動會使人精神煥發,有益于身心健康。
2.4 冬至
冬至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冬至將近也是萬物收藏的開始,我國由于南北緯度跨度大,冬季的標準線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我國最北部的大興安嶺以為地區九月上旬已經進入冬季,北京地區一般在十月下旬進入冬季,而南方地區常常會伴隨冷空氣及降雪天氣才會進入冬季。
立冬是陽氣潛藏,陰氣旺盛的世界,萬物活動趨于精致,以養精蓄銳,為等待春天復蘇做準備。在我國民間冬天通過冬補的方式來地域寒冷的侵襲,提高人體的免疫力,為來年的春天做好充足的準備。冬季適宜食用高蛋白食物來增強體質抵御嚴寒。北方天氣寒冷,適合食用大濕大熱食物來補充熱量,南方冬季氣溫溫和,應食用具有精氣補神食物。
3 總結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節氣變化對人體自身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主要通過生理和心理兩部分來實現對自身的調節。人體在一年四季中都表現出不同的體質反應,節氣的變化會改善人體對食物和自身的心理需求。節氣養身理念傳達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念,遵循二十四個節氣的變化規律,從起居、運動、飲食等多方面角度來指導人的日常行為活動。
節氣養身來源于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傳承和演變創新的特點,保持著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思想。我們要將傳統文化及現代理療文化的相結合。探索新型有效的養生方式,為我國的養生事業提供自己的一點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宗易. 二十四節氣與養生(1)[J]. 解放軍健康,2007,02:32-33.
[2]王健. 24節氣與飲食養生:順應時節 飲食養生[J]. 東方食療與保健,2009,01:54-55.
[3]崔玉霞. 二十四節氣中的文化底蘊[J]. 農業考古,2009,03:162-166.
作者簡介
張維娜(1974-),女,沈陽大學文化傳媒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