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
摘 要: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將走向社會的各行各業,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是防患于未然。近年來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浮于形式,教育效果不盡人意,本文從我國傳統優秀廉政文化所包含的價值選擇和蘊含的哲理的角度從浸潤式教育的角度,探索大學生廉政價值觀的培養來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新出路。
關鍵詞:優秀廉政文化;價值
《管子·牧民》中說:“欲民之有廉,則小廉不可不修也。小廉不修于國,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18大以來,中央提出的“蒼蠅、蚊子一起打”, 對黨內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下大氣力解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反腐倡廉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
1 大學生廉潔教育的意義
反腐既是違規后的懲治、也是行為當時的提醒、更是腐敗未發生前的教育。高校是廉正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之一,學校是廉政文化培養的第一站,青年時期是廉政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怎樣關乎今天的社會風氣更關乎青年進入政界后的未來十年、二十年后的廉政。
加強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提升大學生思想境界成為了高校的一個新課題。時代對黨員提出了“一種眼光五種思維”的新要求:一種眼光即世界眼光,五種思維即戰略思維、辨證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對年青人提出了“三個結合”的新任務:即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結合,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結合,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結合。大學生是我們民族的希望,是未來我們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少年強則國強。高校承當著培養民族希望的歷史使命,高校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之地,高校是人才進入社會的最后一道關口,有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2 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現狀調查
廉政文化不是“廉政”加“文化”的一種簡單組合。大多數學者認為廉政文化是“人們關于廉政的知識、信仰、規范和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社會評價”。 為了了解大學生對廉潔教育的認識、看法和學校所開設的廉潔教育課程的效果,從麗江師專隨機抽樣64名的學生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法,記錄和整理了學生對廉政教育的認識、看法及學習效果。
通過訪談了解到一些大學生對于腐敗問題缺乏清楚的認識,88%學生對國家近期的反腐政策有感性認識總體不清楚,對國家今天的反腐行動認識不足。對現實問題分析存在偏差,偏激。對廉政教育對大學生意義了解不夠清晰。
通過問卷調查來了解大學生對不廉政現象的態度,統計中發現98%的學生對高校出現的基建腐敗、招生暗箱操作、學術造假、論文抄襲、考試作弊等現象,很多學生認為很多學校都存在不奇怪,有的甚至表現出有機會自己也可以試一試的態度。對于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身行為表現如作弊問題,被訪談學生普遍認為作弊是不對的,但在補考和作弊之間選,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可以一試。對學生在就業應聘、學生干部競選、入黨評優、評獎評助、等關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半數以上大學生希望通過走后門、拉關系實現目的,而且大部分學生認為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通過問卷了解大學生對大學開設的廉政文化課程的評價。80%學生認為課程效果一般,通過訪談了解大學生認為課程效果一般的原因60%學生認為“廉潔教育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不夠緊密”, “廉潔教育的內容影響不了自己的判斷和日常生活。”
3 從傳統文化汲取營養浸潤學生頭腦
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以優化育人環境,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為特征。高校廉政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通過課堂教學以單向灌輸為主來發揮,也不能用強制性手段使學生接受教育, 而是需要通過文化作用方式才能發揮其育人功能。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這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作為一種文化,它主要在作用于創造一種文化氛圍、去感受、感染、熏陶學生,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并內化成信念、內規則、習慣,從而實現廉政文化教育的預設功能。
古人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就是說,教化民眾,形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必須依靠教育。當今社會中,社會經濟成分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文化也呈現出一種多元化態勢。而文化的多元化在廉政文化教育中表現為輿論導向也呈現多元化,贊揚的,批評的,支持的,反對的,充斥在大學生周圍。學生在獲取各種知識信息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各種文化的熏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自覺的也帶有相應的傾向性。
3.1 廉政文化的學習方式——浸潤式教學
著名文化學者蘭德斯曾認為,文化的重大價值在于其內在的價值觀能持續性的引導人們的行為。波特認為,要想發揮文化的應有作用,教育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關鍵是追求什么樣的教育,以及如何教育。
浸潤式教學是比較適合于文化學習的一種方式,通過文化浸潤能夠促進學習者價值的認同和文化的認同,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浸”,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泡在液體中”,“液體滲入或滲出”和“逐漸”之意。“浸潤”,則可解釋為“(液體)漸漸滲入”,“漸漸發生作用”等意思。廉政文化的“浸潤”的主體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指導者——教師,更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生個體。廉政文化的“浸潤”要從教學環境、教學氛圍來入手,只有長期堅持廉政文化教育的社會環境和校園氛圍才能真正發揮浸潤功能。所以,在廉潔文化的課堂教學中創設浸潤教學環境,使得大學生“泡”在便于理解的,樂于接受的廉政思想的教學環境中,逐漸滲透廉政文化教學,技能培養和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教學方式。最終達到學生自覺學習,主動參與、主動感悟廉政文化的過程爭取把被動接受轉變成自覺建構。高校廉政文化的育人功能在于全方位的熏陶,浸潤,避免了單純理論教育引起的逆反心理,收到更好的效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猶如無聲潤物的三月春雨,不斷在師生中逐漸產生一種人人崇廉奉廉,產生寧靜淡泊的情操,他們的思想不斷得到升華"
3.2 廉政文化的浸潤內容——批判繼承傳統文化
廉政思想文化層面來看,歷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在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方面形成的許多經典表述,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傳統廉政思想文化至今仍是激勵和培養人們樹立高尚情操的思想基礎,傳統文化對腐敗所造成國破家亡的危害性進行了深刻剖析,這些理論成果對我們今天有著重要的借鑒和警示意義,中國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遺產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其豐富的內涵。今天,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廉政文化的建設,仍然可以吸取和借鑒其中有益的成分。
浸潤廉政文化需要我們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廉政文化。
我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家都以理想與道德的教育來追求政治的清廉為目標可以借鑒作為大學生廉政文化的內容。孔子主張人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他說:“飯蔬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把儉樸的生活與遠大的理想相統一培養學生高尚的追求,孟子倡導清心寡欲, 指出:“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 雖有不存焉者, 寡矣; 其為人也多欲, 雖有存焉者, 寡矣。”荀子要求人們志節高尚,不貪貨利, 他說“:卑濕重遲貪利, 則抗之以高志。”墨子還認為“: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 富則見義, 生則見愛, 死則見哀。”其中“貧則見廉”被視為“君子”的標準之一。中國古代廉政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今天進行大學生廉政文化浸潤教育, 仍然可以從中吸取和借鑒有益的成分。但我國古代廉政文化也存在其需要摒棄的部分。
首先,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盡管有著豐富的內容,也體現了歷代有識之士對廉政問題的高度重視,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殷切希望,但是古代國家封建以忠孝節義為特征的廉政文化,建立起以“忠君”為目標的廉政體系。因此,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對大學生廉政文化借鑒也只能從相對的角度進行考察。其次,選擇傳統文化用于大學生廉政文化浸潤教育需要對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具體內容進行辯證地分析。中國古代廉政文化中有許多從設官分職的角度加強廉政建設的思想,但卻很少有對專制君主進行權力限制、監督的思想,即便有也難以從制度層面得以實現。如同對待一切歷史文化遺產一樣,對待中國古代廉政文化,我們既不能采取歷史虛無主義,也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盤接受,而是要勇于繼承、善于繼承、批判的繼承。
參考文獻
[1]、李秋芳:[反腐敗思考與對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2]、唐德剛:[晚清七十年].湖南:岳麓書店,1999年版.
[3]、人民出版社:[十八大以來廉政新規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38頁.
[4]、林巖 王曼:[中國古代廉政文化集粹] .北京: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頁
[5] 單衛畢,賴紅衛,張相軍:[中國廉政文化史] .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6頁
[6]、曲風:[ 黨風廉政教育大講堂] .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頁
[7]、王同君 侯文友 鄒遠修:[ 中國歷代廉政思想] .北京: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頁
作者簡介
白楊(1980-)、女、彝族、云南建水、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生、廉政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