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楚誠
他們是總統身后的高級政治“玩家”。
“你有一個最好的朋友嗎?”在去國會發表新年度國情咨文之前,“總統”問道。
“有。”在這一晚代替總統駐守白宮的“農業部長”回答說。
“他比你聰明嗎?”
“是的。”
“你能將自己的生命托付給他,并相信他嗎?”
“是的。”
“選他做你的幕僚長。”
這是1999年開播的《白宮風云》中的一幕。在這部以美國總統和白宮工作人員工作生活為主題的美劇中,幾乎每一個身居要職的官員身邊,都有一個為其實現政治抱負,同時與他關系親密,忠心耿耿的幕僚長。
14年后,又一部美劇《紙牌屋》引發了民眾對華盛頓政壇的關注。相較于《白宮風云》的“正能量”,《紙牌屋》中的幕僚長不僅要全身心服務于各自的“老板”,還需經常干一些“臟活”,充當“防火墻”和“清障車”的角色。也因為如此,《紙牌屋》中幕僚長們被媒體評價“更接近現實一些”。
事實上,幕僚長就是這樣一個復雜的綜合體。而在美國的政治格局中,幕僚長和他所代表的“職業政治家”群體是最重要的一環。
華盛頓政壇的“玩牌”高手
幕僚長的誕生,與美國政治的核心之一——投票政治不無關系。投票政治簡而言之,就是無論競選某個職位,還是推動某項立法的進程,都需要投票。
因此,若是想要在華盛頓政壇占有一席之地,并通過樹立良好的形象為自己獲得議員席位,或是推動某項議程拉攏選票、贏得民意,作為美國國會議員所需要照顧到的地方有很多:既不能得罪贊助自己競選的商業巨鱷,也不能忘了真正把自己投進特區的家鄉父老,還要取悅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
現實對議員們的要求越來越高,與之對應的卻是議員們的“不專業”——很多議員在當選之前,幾乎沒有從政經驗,這種情況在眾議院尤為醒目。因此,這些新政客們并不知道如何在華盛頓這樣一個政治高手云集的舞臺“玩牌”。
于是,雇用職業政治家成為他們融入政壇的捷徑。這些雇員往往畢業于美國頂尖高等學府的相關專業,如政治、法律、經濟、文學、哲學等,對議員所負責的主要立法議程有著深入的了解甚至是長期的從業經驗、寫得一手好文章、在關鍵場合能夠獨當一面。
團隊之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其領導者——每個議員的幕僚長。他們多擁有高學歷和豐富的政治經驗,長期浸淫華盛頓的政治環境,對數百參、眾議員的情況了若指掌,對各項立法進程、利益集團、潛在的政治盟友和金主心中有數。
白宮“幕后的實權人物”
與議員的幕僚長相似,美國政府的高級官員們通常也都有自己的幕僚長。
在這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白宮幕僚長。不過,這個職位直到上世紀中后期才成為定制。其創始人,是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1932年,他仿效前任在一戰結束時組織專門團隊負責為美國在巴黎和會的談判出謀劃策這一先例,組建了自己的智囊團,為羅斯福新政的具體政策制定出謀劃策。這個非正規的智囊團由此成為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的雛形。羅斯福隨后在其第二任期內,推動了參議院通過設置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的決議。
在總統行政辦公室的框架內,包括經濟顧問委員會、國家安全委員會、管理和預算辦公室、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內的重要的辦公和參謀機構也逐漸設立。這其中,最大的辦公室則是白宮辦公廳。
基于此,美國政府在1946年設立了總統助理,主要職責為支持總統的日常工作和每日議程。而在艾森豪威爾的任期上,最終演變成了今天的白宮幕僚長,也被稱作白宮辦公廳主任。
這個職位上的人可以由總統直接任命,并不需要參議院、眾議院表決,因而,大多數時候,總統會將自己最親密的伙伴安排在這個位置上。克林頓當選總統后,就選擇了和他在阿肯色州一起長大的朋友馬克·麥克拉迪擔任白宮幕僚長。而奧巴馬在入主白宮后,則選擇了與他相識多年的芝加哥老朋友拉姆·伊曼紐爾。
白宮幕僚長需要確保總統每天完成當天需要完成的所有任務。所有會議,在提上日程之前,總統都會先與白宮幕僚長進行討論,統一口徑——白宮幕僚長的辦公室是白宮西翼與總統橢圓形辦公室距離最近的地方。
有很多人戲稱白宮幕僚長為常務副總統、白宮守門人,甚至是白宮“幕后的實權人物”。
“高危職位”
相較于議員幕僚長在議員身邊一待就是十幾年,只要議員持續當選,幕僚長也可以一直就任下去,白宮幕僚長的任期短得多。過去30年間,白宮幕僚長的平均任期只有兩年半。
曾先后擔任里根和老布什白宮幕僚長的詹姆斯·貝克曾開玩笑說,他“愚蠢”到在這個華盛頓最糟糕的職位上干了兩屆。
“這是個‘高危職位……有時候,他們還會被總統‘愚蠢的行為牽連,幫總統收拾爛攤子。”《芝加哥》雜志評價道。
“他(白宮幕僚長)是除了總統夫人之外,唯一一個可以直視總統,說‘不,你不可以這么做,相信我,你做得不對的人。”曾擔任福特總統的幕僚長,后在小布什政府任職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說。
老布什的第一任幕僚長約翰·蘇努努認為,白宮幕僚長應該是一個建議者,“總統才是那個做決定的人,而我們的工作,是不斷向他報告各項情況的訊息。如果民眾都喜歡總統卻不喜歡幕僚長,那反而說明我們的工作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