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廣生
摘 要:隨著小學課程的改革更新,和素質教育持續推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了教改的核心。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小學語文教師不斷探索。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一些要點和建議,希望對讀者或其他教育工作者有些啟發,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做一些貢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創新能力
語文課程的內容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不可謂不豐富,各種長句短語、詩詞歌賦將語文交織成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鑒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對于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有哪些要點呢?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任何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一個輕松自在的學習氛圍是確保知識被最大限度接收的重要保障,學生只有在活潑輕松的氛圍中才能被調動起全部的積極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略顯沉悶和呆板,在填鴨式教育的狀態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敬畏遠大于和諧,學習的熱情實難被調動。因此,教師要努力改善與學生之間嚴肅的關系,讓親近大于疏遠,平等代替說教,會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喜悅,進而對老師更多一些親近,從而將對老師的喜愛連帶到學習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有求知欲和探索欲,進而迸發出更大的創造熱情。
二、教師要認識到想象力是創造的源泉
一切的創造皆源于思維中的構想,也即想象力為創造提供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想象力的培養與開發。縱觀小學教科書,其中敘述性文章占據了很大部分。因為敘述性文章文字簡單,邏輯性強,畫面感豐富。因此,在教授此類文章時,為培養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可以一邊授課,一邊讓學生在腦海中自行描繪文章所描述的畫面、人物行為和語言。若講到情節停頓處或課文結尾,可以引導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自己想象情節的發展、線索的走向等。這樣在訓練學生想象力的同時,還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使課文被學生理解,一舉兩得。
三、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一種不愿遵循常規,力求從多角度、多個方面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模式幾乎決定創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應當是教師教學任務的重要部分。教師應當培養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解決的能力,因為語文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對很多問題并沒有絕對統一的答案,只要有論據,條理清晰都可以被采納。例如,在平時練習中的“一詞多組”“一空多填”“一題多做”等板塊,若教授得當,都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很好手段。
四、用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也。”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還是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上,否則,即使課本上的知識再豐富多彩,學生的感受也會如籠中之鳥,被禁錮的思想無法蹦出創造的火花。教師應從培養開拓性、創造性人才的目標出發,加強實踐教學活動,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營造學習氛圍,使學生在真實放松的實踐中放飛思想,使創造的源泉涌流。
由此看來,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有融洽輕松的學習氛圍,其次要注重舉一反三的發散教學模式,并且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實踐能力。做到這幾點,才能為國家培育出創造性強、思維活躍的未來棟梁。
參考文獻:
仇偉峰.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2).
編輯 王團蘭